天天看点

评分8.1,他在十二年里到底经历了什么?123

作者:影视地平线

我记得海明威在小说《老人与海》中写道———"一个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你可以摧毁他,但你无法打败他。"

那时候我年纪轻轻,人生也没有经历过多少磨难,所以,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是很透彻,总觉得这句话是矛盾的。然而,当社会环境逐渐平静下来时,我开始真正理解这句话背后的深刻含义,那就是身体可以腐烂,但精神可以不朽。

作为一部小成本的自传电影,《奴役十二年》受到了主流媒体的广泛赞誉,而这里的主要原因是把重点放在了选择"政治正确性"的主题上。正如《追索权》凭借《肖申克的救赎》获得奥斯卡奖一样,《奴役的十二年》也获得了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

评分8.1,他在十二年里到底经历了什么?123

抛开主流媒体出于价值导向的集体无意识的赞美,回到电影本身,整个故事是叙事和闪回的拼凑,让英雄所罗门在自由和奴隶之间切换,时间线回到了19世纪的美国内战。

虽然影片有这样宏大的历史背景作为支撑,但导演并不只是专注于揭露或批判奴隶制的丑陋,因为,在已知的程度上,这种反复的批评会显得多余。

因此,在所罗门这样一个以普通人物为中心的情节推动下,慢慢地与同一代同一阶层或其他不同阶级的人物联系起来,然后,在同一个环境中,慢慢地窥探社会的笼子,人们进行自我意识和自我拯救的麻木或清醒。

评分8.1,他在十二年里到底经历了什么?123

刻意淡化历史背景和社会制度的抱怨,反而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个人身上,并以所罗门被引诱入狱后的12年被囚禁为牵引,显示出对生活的社会异化。

正是在这种相当压抑和绝望的气氛中,影片慢慢地拉出了剩余的精神核心。我认为,即使观众猜到了结局,也没能阻止所罗门嘲笑人类自私和麻木伪装的自我救赎。

在我看来,所谓的自由不是口号,所谓救赎不是呐喊,他们应该是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人们总是在谈论社会改变人,那么为什么不试着让人们改变社会呢?

评分8.1,他在十二年里到底经历了什么?123

<h1 class="pgc-h-arrow-right">1</h1>

《为奴十二年》改编自所罗门·诺瑟普1853年的同名自传体小说。因为小说属于回忆题材的类型,再加上内容基本上是作者生活碎片拼凑而成的,所以,导演为了避免叙事形式的流动,导致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沉闷,刻意采用插曲和倒叙的拍摄方法。

在影片指向终点的展示过程中,有一种空白的倒影,并以受折磨人物的命运为吸引点,在已知结局的前提下,通过蒙太奇的剪辑技巧,营造出紧张压抑的氛围,从而调动观众的情绪。

评分8.1,他在十二年里到底经历了什么?123

在内战期间,奴隶制在南方仍然盛行,所罗门被高薪表演从他原来的自由身体引诱成奴隶。在他作为奴隶的十二年中,他不仅在身体上,而且在精神上都遭受了痛苦。

作为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所罗门从纽约被卖到华盛顿特区.C,失去自由后,他被白人任意屠杀,同时面临同伴的麻木和冷血。

社会背景下人性善恶的变迁,总是显得那么脆弱和敏感,导演想要做的不是站在是非的直接批判上,而是在大环境下对自我意识和自救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评分8.1,他在十二年里到底经历了什么?123

在电影中,所罗门在争取个人自由的斗争中经历了两次背叛。

第一次是在一艘载有奴隶的船上。原本打算联合其他奴隶奋力拼搏,但被同伴们以时间与力量不成差距为由,暂时中止了行动。但当它来到岸边时,他的同伴,以前发誓要为自由而战,当他看到他的白人主人接他时,他温顺地依偎在主人的胸前,就像一条狗。这导致不久后失去自由的托罗门看到了人性的麻木和自我的丧失。

第二次背叛发生在所罗门成为奴隶几年后。那个以为自己处于同样境地的白人,会看着这段关系和金钱的面孔,给他写一封信给自己,但白人转过身来,告诉了奴隶主这个秘密。这让已经自由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所罗门看到了人性的贪婪和自我的衰落。

评分8.1,他在十二年里到底经历了什么?123

生在苦恼中安详,我想,中国老祖说这句话,就用在这里。奴隶的麻木和奴隶主的习惯,既为原本畸形的社会环境提供了肥沃的成长土壤,又为自我丧失和衰落,让本该是生命支撑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地被抛弃。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并没有盲目地展现所罗门领导的黑奴的苦难,也没有展现以埃普斯为首的白人奴隶主的残忍。他只是利用所罗门的行动轨迹,将当时社会环境中的各种人物连接起来,然后,通过片中对所有人性的多层次、多角度刻画,进一步窥探了自救和自我意识的丧失,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慢慢异化了人性。

评分8.1,他在十二年里到底经历了什么?123

<h1 class="pgc-h-arrow-right">2</h1>

在影片中,又多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白人,在社会环境中代表着三个群体。

一个富有同情心的福特,无法拯救所罗门,他也是一个白人奴隶主,除了在生活或精神上帮助所罗门之外,什么也做不了。

福特一直深陷债务危机,最终无意识地思考了自己的利益,因为从本质上讲,它仍然是一个奴隶主。社会赋予的归属感,使他没有完全站在平等和自我反省的自由之上。这种模糊的自我生存意识方式,是对社会的一种妥协和次级。

评分8.1,他在十二年里到底经历了什么?123

残暴的埃普斯从未像所罗门那样对黑人奴隶心软,在他看来,他相当于牲畜和个人的私有财产。这种剥削性的社会制度,以及对社会环境缺乏克制和控制,无穷无尽地刺激了人性的邪恶,最终让他的自我意识完全丧失。

不管法律有没有漏洞,他都会努力让制度成为一把保护伞,为自己的人恶服务,这是一种麻木和盲目服从社会。

巴斯是一名白人木匠,对奴隶制持怀疑态度,并试图改变社会。他忠于法律,但他也在挑战它,在与所罗门的接触中,巴斯慢慢地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给他更清晰的自我意识,并试图救赎自己和救赎他人。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人性,而是一种社会的解体和重塑。

评分8.1,他在十二年里到底经历了什么?123

导演通过展示这三个人面对社会的三种态度,传达了这样一种观点,即人类思维和认知能力的范围不可避免地受制于社会制度和社会背景,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应该放弃追求自我意识和自我拯救,因为社会总是由人组成的, 而人类精神核心的成长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重要动力。

在影片中,所罗门失去了十二年来对家乡的信仰,当然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所罗门的悲惨经历,反映了社会背景,人们的自我意识不断提升,而不是靠社会变革的第一颗心,以及在不断的自我拯救中反思,这是影片最后表达的主题。

评分8.1,他在十二年里到底经历了什么?123

回顾历史,就是能够看到现在,展望未来。

《奴隸制十二年》這部電影,雖然故事是基於19世紀美國奴隸制的盛行,但如果仔細看看我們現在的生活,還有許多人處於各種形式的奴役,如戰爭、貧窮、宗教不正當......

<h1 class="pgc-h-arrow-right">3</h1>

影片平静的拍摄手法,总给人一种窒息的感觉,而大量使用长镜头,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实感,仿佛自己是所罗门,正在经历着痛苦和磨难。

这样的安排,反过来迫使观众比较当下,对于奴役的各种罪恶产生仇恨,当然,仇恨过去不是目的,珍惜现在是最重要的。

评分8.1,他在十二年里到底经历了什么?123

所以我认为,电影《奴役十二年》获得奥斯卡奖,并不完全是关于"政治正确",而更多的是因为它淡化了历史文化背景,让不同的人在电影中找到了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延伸了对社会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

影片以自救为题材,回答了我一开始提到的问题———社会确实会改变人,扭曲的社会制度会疏远人,但当自我意识的提升和自救成长时,慢慢变成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人也可以改变社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