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明朝的藩王制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历史上著名的草根儿皇帝。出身贫寒,白手起家,没什么背景势力。这样的出身导致其对于自己实力的不信任。因为他朱元璋的背后没有任何家族势力撑腰,他坐上这个位置完全是靠自己带着一众兄弟们打出来的。

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明朝的藩王制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这些人个个位高权重,谁也保不齐,某天他们不会造他朱元璋的反。所以朱元璋建立锦衣卫,密切监视朝臣。当然这还不够,朱元璋身为开国之君,功比天高,所以其实也不是太怕他们。但是朱元璋担心自己去世之后,老朱家便没了靠山,届时那些位高权重的大臣们,随时有可能架空皇帝。

所以在明朝建立伊始,朱元璋便开始学习刘邦,大肆分封诸姓诸侯王,接着再把这些诸侯王分封到各个地方,以此来拱卫宗室。明太祖在全国各地封了包括自己二十五儿子(第二十六子朱楠幼殇,未封王), 与侄孙朱守谦,在内的二十六个王。不过,前提是都在封地里给我待着,没事儿不准进京瞎晃。

据明史记载:“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亲亲之谊甚厚。”

他们有私兵,有田产,有岁禄,甚至可以过问领地周围的地方事务,所以,说明朝初期的王爷,权力是很大的。特别是像燕王朱棣这样的边塞藩王,因为要对抗蒙古人,守卫边疆。他们的权力往往更大,其私兵甚至都能过万。

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明朝的藩王制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明朝的藩王在地方上一般是住在自己的王府里,明朝的王府和清朝的也不一样,清朝的王府一般就是一座豪宅,而明朝的王府不是“房子”,而是一座“城中城”,藩王一般到了地方上就会修一座王城,明朝法律《大明会典》规定亲王的王城,城墙的高度为二丈九尺(将近10米),王城的周长为三里(1.5公里)。

开封周王府、北平燕王府因建在宋金故宫、元大都之上,开封府城周二十八里,周王府王城周回九里,宫城周回五里,王城和宫城相当于明清河南府洛阳县城及同时代普通县城的大小。

所以明朝藩王的王城,在地方上就是个城中之城,国中之国,而不是一个四合院或者带大花园的别墅。

比如秦王府在西安,晋王府在太原,他们在西安、在太原的王城是他们直属的地盘,他们可以在自己的王城里发号施令,地方官管不了他。

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明朝的藩王制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他们的权力大到可以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地方官的任命,朱元璋时代为了增加藩王在地方上的权力,一般是让王府的属官兼任重要的地方官,如秦王府的左相兼任陕西行省参政(陕西省副省长),晋王府左相兼任山西行省参政(山西省副省长),晋王府的左傅还兼任太原卫指挥使。这样地方上的军、政两方的官员基本上都是王府的属官,藩王就是他们当然的领导。

以朱元璋二子秦王朱樉为例,秦王府有护卫兵马4万余人,这支部队完全听命于秦王,不受他人节制,遇到战争,陕西边塞的所有兵马一体受秦王节制,遵从秦王的指挥,同时,秦王府的属官还兼任地方上的都指挥使或者布政使,除了皇帝,没有任何官吏敢于挑战秦王的权威,开国公侯也概莫能外。

所以说明朝初期的王爷权力很大。

不过明朝藩王和地方官的关系,不同的时代是不同的。在经历朱允文和朱棣两朝之后,明朝王爷们的权力大大下降。

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明朝的藩王制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因为藩王拥兵自重,过于独立,威胁中央。所以建文帝继位后开始考虑对付他的叔叔们,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以及岷王朱楩在一年时间里相继被废。

燕王朱棣为了自保,发动靖难之役,取而代之。而朱棣自己就是靠着造反起家,他自然比任何都明白,藩王如果权力过大会有怎样的后果。

所以在朱棣上位之后,为了避免自己这种现象在于后人效仿,所以他开始继续进行削藩。

从这之后,明朝王爷们的权力大大被削弱。在地方官的任命上面,明朝皇室会直接任命,明朝王爷不可以再干涉。明朝王爷们如果没有天子的召见,是不能直接去京城的。就算是自己的生母在皇宫里面去世,明朝王爷们也只能在封地进行祭奠。就算得到准许可以前去京城祭奠,不能进入京城内部的。

特别是明朝中期以后,藩王虽然地位高,但却没有权力指挥本城的知府、本省的布政使等地方官做事,如封地在保宁府(四川阆中)的寿王朱佑耆(明宪宗之子、明孝宗之弟)有一次因为保宁知府打了他的王府属吏,非常生气,就让他的长史拿着自己的亲王令旨去四川巡抚衙门,命令四川巡抚将保宁知府革职查办。结果四川巡抚根本不听他的,并且把这事上报朝廷,明孝宗下令以后长史司不许听从藩王的“乱命”,藩王的命令要是不对,要劝阻,长史司要是去执行藩王的乱命,干预地方行政,允许各省巡抚将长史治罪。

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明朝的藩王制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虽然王爷们不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尊贵的地位却让地方官员不敢轻易招惹。王爷们在王府中依然拥有权力,但却不可以随意指挥地方官员,如发现王爷们有不法之事,地方官只能上报朝廷,自己无权处置。

换句话说就是藩王无权指挥地方官做事,但地方官也无权管藩王,特别是王城,那是藩王们的国中之国,藩王们在王城中做什么,地方官无权过问。甚至藩王在地方上违法乱纪,地方官也不能直接处理,只能向朝廷汇报情况,等候朝廷的处理。

“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清史稿》

所以明朝王爷们其实从最开始的拥有实权,再到最后的被剥夺权利,这一系列的过程,是经历了一个转折的。

无事可做的明朝王爷,不得不闲散在家里。眼看着终日无所事事,明朝王爷后来竟然找到了一个很大的乐趣,那就是不停的在家里娶老婆生孩子。如果哪个明朝王爷生孩子多的话,那么他就能够得到一大笔养孩子的费用。

据《皇明盛事》记载,仅儿子就生了一百多个,至于女儿的数量,没有统计,估计也不再百人之下,以致王府聚会兄弟姊妹之间都互相不认识,也算是一大奇闻。

当然,生再多也无所谓,反正有朝廷养着。

朱氏子孙都有爵位,除皇位继承人外,其余皇子全部封为亲王,即我们熟悉的一字王,如秦王、燕王、鲁王。除亲王的继承人外,其余王子全部封为郡王,如项城王、淮阴王等,区别为二字王。靖江王为特例,实授亲王俸。以此类推,郡王下面还有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奉国中尉在爵位中也是最低的,但奉国中尉的儿子不论嫡庶,统统世袭,也就是说,只要是朱氏子孙,最起码也是一个奉国中尉,衣食无忧是最基础的保证。

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明朝的藩王制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亲王一年的俸禄在10000石禄米,郡王则有2000石,就是最低的奉国中尉每年也有个200石左右。

我们都知道,明朝的俸禄之低几乎创了历朝历代之最,即使官至一品,每年的俸禄也不过1000石左右,要是个七品县令,每年不过90石的俸禄,别说富有,就是养家都养不起,然而朱元璋对自己的子孙却是做到了仁至义尽。

这便是明朝的所谓“国营养猪制度”。

朱元璋当年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本想一劳永逸,让子孙万代再也不受食不果腹的危机,他规定,凡是朱氏子孙,一律不用当差纳粮,即一出生就全部由国家财政供养,不用劳作,不用考取功名,就能一辈子衣食无忧。

到了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孙如爆炸式裂变,据清人估计,崇祯初年的时候,朱氏子孙已突破200万人大关,巨大的财政负担加上贵族的骄奢淫逸,使得百姓不堪重负,可以说,大明王朝的覆灭各地王爷们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这是晚明爆发如火如荼的农民军起义的重要原因。

清朝入关后,鉴于明朝庞大臃肿的藩王制度,将王爷全部留在京城,除了立有大功的铁帽子王外,其余爵位也依次递减,让国家财政不再有如此大的负担,算得上是整个封建王朝处理藩王问题最得力的一个朝代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