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军长政委因何被双双撤职?此一战,红军团以上干部牺牲20多人

孙玉清

,1909年出生于著名的将军县湖北红安县,自幼家庭贫困,只上过六年私塾,辍学以后,孙玉清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在工农干部扎堆的红四方面军中,经过无数次战斗的洗礼,孙玉清逐渐脱颖而出。

他作战勇敢,智谋过人,擅长以少胜多,在鄂豫皖和川陕苏区打过不少硬仗、恶仗,有“战将”的美誉。1934年,孙玉清被破格提升为红四方面军第31军军长,时年只有25岁。

跟余天云、王宏坤、许世友这些人相比,孙玉清显得别具一格。在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红四方面军里,念过六年私塾的孙玉清在队伍里算是相当有文化的人,他喜欢读书,爱钻研,勤思考,长相白净,颇具儒将风采。另外,孙玉清特别会处理人际关系,同时他也非常重视部队的思想建设和战斗作风的培养,总能拿出一套自己的方法使部队形成团结协作的局面,因而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像这种作战勇敢,又能做思想教育工作,还会处理各种关系的干部就连一向排斥知识分子的张国焘也不敢小觑,徐向前更是不用说了,因此对孙玉清颇为重用,大加提拔。

可是这位久经沙场、战功赫赫的红军战将却在一场战斗失利后被撤职,连同他一起被撤职的还有他的生死搭档红九军政委陈海松(红军史上最年轻的军政委),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军长政委因何被双双撤职?此一战,红军团以上干部牺牲20多人

红9军军长孙玉清(左)、政委陈海松(右)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三大方面军胜利会师后。根据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革军委决定发起宁夏战役计划,意在先夺宁夏、后取甘西,打通与苏联的国际联络线,以便获得军事上的援助,并促进西北抗日局面的形成。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决定以红一方面军主力和红四方面军的三个军为一部西渡黄河向宁夏展开全面进攻,红四方面军的另外两个军和红二方面军主力向南防御,随时准备策应攻宁部队。红四方面军第30军则承担起了造船的任务,此事由木匠出身的红30军政委李先念全权负责。

军长政委因何被双双撤职?此一战,红军团以上干部牺牲20多人

红30军政委李先念

1936年10月25日晚,红30军第88师263团作为前卫部队在甘肃靖远县虎豹口强渡成功,一举突破马家军构筑的河防阵地。

至10月30日,红四方面军总部(附属部队:教导团、妇女抗日先锋团、少年先锋团、骑兵师、特务团、回民支队)及其主力部队红5军、9军、30军共计2.18万人全部渡过了黄河,进入河西。此时,靖远渡口已被追击而来的国民党军关麟征部占领,留在河东负责阻击掩护渡河大部队的红四方面军第4军、31军失去了渡河机会,只能继续留在河东作战。至此,河东红军主力和河西部队的联系被切断,宁夏战役计划未能实现,被迫终止。自此,只携带了三、四天口粮的河西红军拉开了艰难的西征序幕。

军长政委因何被双双撤职?此一战,红军团以上干部牺牲20多人

左起:董振堂(5军军长)、孙玉清(9军军长)、程世才(30军军长)

11月10日,河西红军西进至古浪大靖,在中革军委的电令下组成"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副总指挥王树声,参谋长李特,政治部主任李卓然,政治保卫局局长曾传六。同时又成立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陈昌浩(拥有最后决定权)、副主席徐向前。

军长政委因何被双双撤职?此一战,红军团以上干部牺牲20多人

西路军下辖三个军:5军军长董振堂,政委黄超,参谋长李屏仁,政治部主任杨克明,辖2师4个团,3000余人,枪1000余支,平均每枪子弹5发;9军军长孙玉清,政委陈海松,参谋长陈伯稚,政治部主任曾日三,辖2师6个团,6500余人,枪2500余支,平均每枪子弹15发;30军军长程世才,政委李先念,参谋长黄鹄显,政治部主任李天焕,辖2师6个团,7000余人,枪3200余支,平均每枪子弹25发;另有骑兵师,师长董俊彦,200人马,枪200支,平均每枪子弹25发。全军计21800人,机关、医院、伤病员及勤杂人员占40%左右。

西路军悲壮征程的转折点——“古浪三战,九军折半”

一战干柴洼

11月10日拂晓,西路军左翼纵队红9军主力6500余人在军长孙玉清、政委陈海松的率领下进抵干柴洼,随行的还有西路军副总指挥王树声。

干柴洼位于景泰以西、古浪县城的东南方向,四面高山环绕,中间为低洼滩地,基本上无险可守,红军在这样不理想的地形下阻击数倍于己的马家军,难度可想而知。红9军指挥部经过探讨后,权衡了这里的地形特点,决定在村东的娘娘庙岭、山城沟梁制高点和北面古城子滩修筑工事,布置防线,阻击敌人。

军长政委因何被双双撤职?此一战,红军团以上干部牺牲20多人

王树声影视剧形象

红9军前脚刚进至干柴洼地区,马家军前线总指挥马元海即率领二马精锐部队追赶而来,参战部队包括:骑兵第1旅(旅长马彪,2000人)、骑兵第2旅(马元海兼任旅长,1700人)、骑5师第1旅(旅长马禄,1700人)、第2旅(旅长韩起禄,1700人)、100师300旅600团(团长马全义,1700人),同时还有互助、乐都等县土著民众组成的民团部队约1万余人,总兵力超过2万人,其中多数为骑兵部队。而红9军虽说是一个军,但充其量就是一个常规师的编制,6500人中只有2500支枪,子弹平均15发,大多数人只能拿着大刀、长矛参战。

集结完毕后,马元海即命令参战部队在干柴洼东侧的山城洼等处,向红9军主力发起进攻。9军在娘娘庙岭等处,不断组织火力,坚守还击。

军长政委因何被双双撤职?此一战,红军团以上干部牺牲20多人

次日清晨,马元海调动大批民团配合骑兵部队,以步骑结合的人海战术从东、南、北三面轮番向红9军阵地发起疯狂进攻,此时从兰州方向还调来了三架飞机助阵,企图一举将红9军主力围歼于干柴洼。在敌机的疯狂轰炸下,刹那间,红9军阵地变成一片火海。敌人仗着飞机的掩护,骄横猖獗,死力拼杀,多次更替冲锋,9军将士只能依托有利地形,组织各种武器,抓住战机,一次又一次地打退敌人进攻。下午3时许,在敌军如潮水般的疯狂攻击下,娘娘庙岭阵地失守,大队人马蜂拥而入,向军部直压过来,情况万分危急。这时,军部的全体人员包括军长孙玉清、政委陈海松及警卫、参谋、机要人员全部拿起了武器一起上阵,把敌人压回去。军部1科科长刘培基在率领机关人员打退敌人的进攻中不幸中弹牺牲。而后,红25师迂回到敌人背后,夺回娘娘庙岭制高点,向敌人发起突然冲锋。马家军瞬间阵脚大乱,丢下些许马匹,溃败而逃。

此役,红9军伤亡200多人。当晚,趁着夜色,由红27师坚守干柴洼,掩护9军主力撤离,向横梁山前进。

二战横梁山

11月12日,红9军主力西进到达横梁山之后,马元海率领大批骑兵部队顷刻而至。为此,军长孙玉清、政委陈海松决定在地势险要的横梁山一带设伏,给予追击的敌军以重创。晚22时许,马家军的三个旅和几个民团尾随而至,不知不觉地进入了红军的伏击圈。孙玉清一声令下,伏击战打响了,马家军的前卫部队遭到重创,但是由于9军在干柴洼战斗中消耗了大批弹药却没有得到及时补充,因此无法延续火力,对马家军的后卫部队并没有造成大多杀伤。当夜,马元海组织人马对红9军实施夜袭,试图抢占制高点。这时素有“夜袭常胜军”之称的红9军对偷袭的敌军的给以重创,打退了敌人多次冲锋。在数次冲锋被击退后,马元海部再也不敢追击,红9军得以暂时摆脱追军,于是趁着夜色沿横梁山脉向古浪县城方向推进。这场战役,共击伤敌旅长韩起禄,毙敌副长官马三彪及以下300余人。

三战古浪县城

11月14日拂晓前,红9军先头部队进抵古浪县城。守城的敌民团一触即溃,弃城而逃,红9军顺利占领古浪县城。15日,红9军后续部队全部进驻古浪县城。

马步芳和马步青得知这个消息后,异常震惊,立刻命令马元海部2万余人攻击古浪县城,同时从兰州方面出动空军支援。

面对3倍于己的敌军,孙玉清将防御重心放在了南北两面的山头,并以主力部队红25师、27师分别扼守城西南方向和城东北方向。

16日拂晓,马家军利用炮兵、空军对古浪县城进行狂轰滥炸,步骑兵更是采取疯狂的人海战术攻击前进,古浪县城陷入一片火海。战斗一开始,敌人即以优势兵力夺取城外制高点,守卫红军一个团大部伤亡,敌军遂将9军兵力全部压进城内。

11月17日,马家军利用骑兵优势猛攻城垣。敌军的骑兵如潮水般涌入城内,雪亮锋利的马刀无情地砍在红军将士身上,很多战士倒在血泊里。红9军将士在弹药消耗殆尽的情况下,用木棍、大刀、长矛、石块与敌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双方经过反复争夺,最终马家军败退而去,红9军虽然守住了县城,但是却死伤惨重。

18日晚,孙玉清在战斗中受伤,红9军死伤惨重,部队难以支撑,被迫突围。后在红30军268团的接应下撤离古浪县城,向凉州方向进发,避免了被全歼的后果。

军长政委因何被双双撤职?此一战,红军团以上干部牺牲20多人

红9军经过干柴洼、横梁山和古浪县城三次主要的战斗,共计毙伤敌2000余人,但是自身亦伤亡2400人,兵力折损超过三分之一,这在红四方面军的战斗史上是极少出现的。其中仅在古浪县城战斗中,红9军参谋长陈伯稚,25师师长王海清、政委盛修铎,27师政委李德明,原教导师政委易汉文,骑兵团团长黄高宏等20多名团以上干部均在战斗中牺牲。自此,作为西路军第二主力的红9军再也没有恢复元气,因此西路军后期的主要战斗仅仅依靠红30军苦苦支撑。古浪血战也成为西路军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战后,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陈昌浩在永昌县亲自主持召开了红9军营以上干部会议。会上,作为古浪战役主要指挥员的军长孙玉清、政委陈海松受到了严厉的批评。这是西征以来的第一场重大战役,红9军作为红四方面军一支擅打硬仗、恶仗并且屡立战功的部队,却在一次关键的战役中掉链子,吞下败仗,折损过半。更让陈昌浩不能容忍的是吞下败仗的竟是一向能“以一胜百”的常胜将军孙玉清,对此,他大发雷霆,当众宣布撤销孙玉清的军长职务,政委陈海松停职检查。

孙玉清和他的生死搭档陈海松面对撤职处分和批评,毫无怨气。因为作为战役的主要指挥官,无论敌人多么强大,战斗打输了,他们不可推卸地要负主要责任。面对英勇牺牲的2400多名战友,他们的内心是愧疚的,无论是多大的批评或者处分都只能默默承受,因为他们只想着戴罪立功,为死难的战友报仇。

陈海松后来在梨园口阻击战中为掩护大部队突围壮烈牺牲。孙玉清则是不幸受伤被俘,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视死如归,于1937年5月下旬,被马步芳残忍杀害,时年28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