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红四方面军转战川陕恶仗,徐向前绝境中力挽狂澜,许世友一战成名

从1931年11月到1932年6月(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红四方面军在总指挥徐向前的指挥下,接连取得黄安、商(城)潢(川)、苏家埠、潢(川)光(山)四大战役的胜利,共计歼灭国民党正规军近40个团6万余人(苏家埠战役歼敌3万余人)。至此,鄂豫皖苏区迎来了极盛局面,主力部队也由近3万人发展至4.5万人,苏区面积扩至四万余平方公里,拥有26个县苏维埃政权和350万人口。

红四方面军转战川陕恶仗,徐向前绝境中力挽狂澜,许世友一战成名

眼前这样骄人的战绩仿佛把发生在不久前的“白雀园事件”冲击得一览无遗,使广大的干部战士认为肃反确实清除了队伍里的反革命分子,为战斗带来了胜利。而作为肃反的发起者时任鄂豫皖苏区中央分局书记的

张国焘

来说,这些个胜利无疑给自己提升了巨大的威望,他开始变得欣喜若狂,目空一切,完全忘记了一场更大的危机正悄然而至。

红四方面军转战川陕恶仗,徐向前绝境中力挽狂澜,许世友一战成名

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张国焘

不久,张国焘在新集召开了红四方面军师以上干部会议,会上他乐观地向这些在前方浴血奋战的指战员们宣称:

“现在,敌人的主力只剩下七个师,其余都是杂牌部队,红军现有这样的力量,已是无论多少敌人都不怕了。目前,我们的任务已经不是冲破敌人围攻,而是根本消灭围剿。

”就在张国焘盲目乐观的时候,蒋介石已经将围剿的重心全部放在鄂豫皖根据地,这一次,他调集了30万大军,组成左、中、右三路纵队,准备将红四方面军主力一举消灭在长江北岸。战火起中原,参考鄂豫皖根据地所处的利害位置就能够清楚蒋介石势必会拔掉这颗钉子。

红四方面军转战川陕恶仗,徐向前绝境中力挽狂澜,许世友一战成名

影视剧照

此时,时任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兼鄂豫皖军委会参谋长的

蔡申熙

率先向张国焘提出红军目前存在的危机以及主力应向西转移的战略建议,可是没有得到重视。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月,蔡申熙的话就得到了应验,红四方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四次围剿,张国焘不得不采纳蔡申熙的西征计划。可是,这位毕业于黄埔一期的鄂豫皖战略天才却在西移途中为掩护主力部队突围而不幸牺牲,将生命永远定格在26岁。

红四方面军转战川陕恶仗,徐向前绝境中力挽狂澜,许世友一战成名

红二十五军军长蔡申熙

1932年10月11日晚,红四方面军主力第10师(师长王宏坤、政委周纯全)、11师(师长倪志亮、政委李先念)、12师(师长旷继勋、政委甘元景)、73师(师长王树声,政委张广才)和少共国际团(团长陈友寿)共2万余人,分成左右两路纵队,在徐向前、陈昌浩的率领下,从四姑墩出发,越过平汉铁路向西转移。

红四方面军转战川陕恶仗,徐向前绝境中力挽狂澜,许世友一战成名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

蒋介石得知红军主力西进后,立即调动大批兵力进行围追堵截。从10月19日到22日,红四方面军主力在枣阳新集、土桥铺地区与国民党军进行了两场恶仗,虽歼敌3000余人,但自身亦有1000余人的伤亡。

红10师师长王宏坤负伤,红11师32团团长林维权、33团团长吴云山也在战斗中牺牲。

红四方面军继续向西行军,一路转战,于11月2日到达鄂豫陕三省交界的南化塘地区。张国焘找来徐向前商量部队下一步的行动方向,徐向前提出:

“国民党主力此刻死死咬住红军不放,一路追着打,红军随时面临着被一口吃掉的危险,我们不能就地停留,必须趁敌人立足未稳,向西强行穿越漫川关,迅速摆脱敌人。

”张国焘不以为然,他反倒乐观地认为

:“南化塘地区地处鄂豫陕三省交界,北靠伏牛山,南傍鲍鱼岭,又刚好在丹江和汉水之间,人口众多,粮米颇丰,非常适合建立根据地。部队转战数月,人困马乏,应立即停止西进,就地休整,补充衣粮,伺机建立根据地。”

徐向前心里清楚部队就地停留无异于是坐以待毙,但是苦于张国焘的坚持和淫威,他只能服从。他一边向四周派出侦查哨密切注视敌人的动向,另一边则命令二局的电台台长蔡威尽快破译出敌人的密电码,掌握蒋介石的最新意图。

红四方面军主力在南化塘地区逗留了三天,此时蒋介石已让陕军杨虎城部的三个团抢占了漫川关隘口,堵住了红军前进的道路,另一边则命令胡宗南的第一师秘密进入漫川关东南的任岭、雷音寺、七里峡、古庙沟一线。红四方面军总部闻讯后,不敢继续停留,只好命令部队继续向西行进至漫川关以东地区的云岭村。

不久,国民党军第四十二师(师长冯钦哉)、第四十四师(师长萧之楚)、第五十一师(师长范石生)、第六十五师(师长刘茂恩)四个师约3万余人也赶至漫川关东、北、东南和东北侧

。此刻,红四方面军主力被国军5个精锐师约4万人包围于云岭、碾子坪、康家坪、板庙、万福间10余里的峡谷之中,进退不得,随时面临着被全歼的危险。

红四方面军转战川陕恶仗,徐向前绝境中力挽狂澜,许世友一战成名

在关系到红军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方面军总指挥部在漫川关以东的康家坪召开了军事会议

。会上,张国焘竟提出将大部队分散开,化整为零,分散游击,能突出去多少人算多少人,突不出去的就地打游击

。张国焘的主张刚一提出,就遭到了徐向前的坚决反对。徐向前主张部队坚决不能分散,部队如果分散,就形不成战斗力,而且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一口一口地吃掉。全军只能攥成一个拳头,坚决打出去,才有一线生机。徐向前提出的集中突围的主张得到了陈昌浩和各师级干部的一致认同,张国焘最后也不得不同意。徐向前重点分析了当前的敌情,决定红军主力避开西面的漫川关隘口,向北从北山垭口打开一个缺口,然后直奔陕南。会议最后决定以12师34团(团长许世友)作为突围尖刀为全军杀开一条血路。

红四方面军转战川陕恶仗,徐向前绝境中力挽狂澜,许世友一战成名

11月12日夜晚时分,许世友亲自率领红12师34团,在红73师219团(团长韩亮臣)的协同下,向胡宗南的第一师、萧之楚的第四十四师阵地发起了进攻,顿时枪炮声大作,杀声冲天。许世友将全团的机枪集中起来,作为突围火力一齐射向山隘口敌火力点。由于敌人居高临下,且山上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可以经过,密集的火力网瞬间封锁住了突击队前进的路。在此危难之际,许世友挥舞着大刀,身先士卒,奋勇冲杀,指挥突击队趁着浓烟未散,向山隘口的敌军阵地投掷手榴弹,敌人阵地瞬间变成一片火海。经过一番肉搏战,山隘口阵地上尸横遍野,红军终于拿下了隘口阵地,牢牢地控制住了制高点。国民党军听闻红军拿下了北山垭口后,立即组织大批部队想重新夺回隘口。在红34团和219团的浴血阻击下,直到13日黄昏,北山垭口阵地依旧牢牢控制在红军手里。此役,红四方面军损失了2000多名指战员,219团团长韩亮臣也在作战中牺牲。

红四方面军转战川陕恶仗,徐向前绝境中力挽狂澜,许世友一战成名

219团团长韩亮臣影视形象

红四方面军虽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却一举突出重围,进入陕南,把追击的敌军远远地甩在身后,再一次粉碎了蒋介石聚歼红四方面军的企图。半年以后,这支当时仅有1.5万兵力的入川部队已经发展成为拥有正规军8万的精锐之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