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四方面軍轉戰川陝惡仗,徐向前絕境中力挽狂瀾,許世友一戰成名

從1931年11月到1932年6月(鄂豫皖蘇區第三次反圍剿),紅四方面軍在總指揮徐向前的指揮下,接連取得黃安、商(城)潢(川)、蘇家埠、潢(川)光(山)四大戰役的勝利,共計殲滅國民黨正規軍近40個團6萬餘人(蘇家埠戰役殲敵3萬餘人)。至此,鄂豫皖蘇區迎來了極盛局面,主力部隊也由近3萬人發展至4.5萬人,蘇區面積擴至四萬餘平方公裡,擁有26個縣蘇維埃政權和350萬人口。

紅四方面軍轉戰川陝惡仗,徐向前絕境中力挽狂瀾,許世友一戰成名

眼前這樣驕人的戰績仿佛把發生在不久前的“白雀園事件”沖擊得一覽無遺,使廣大的幹部戰士認為肅反确實清除了隊伍裡的反革命分子,為戰鬥帶來了勝利。而作為肅反的發起者時任鄂豫皖蘇區中央分局書記的

張國焘

來說,這些個勝利無疑給自己提升了巨大的威望,他開始變得欣喜若狂,目空一切,完全忘記了一場更大的危機正悄然而至。

紅四方面軍轉戰川陝惡仗,徐向前絕境中力挽狂瀾,許世友一戰成名

鄂豫皖中央分局書記張國焘

不久,張國焘在新集召開了紅四方面軍師以上幹部會議,會上他樂觀地向這些在前方浴血奮戰的指戰員們宣稱:

“現在,敵人的主力隻剩下七個師,其餘都是雜牌部隊,紅軍現有這樣的力量,已是無論多少敵人都不怕了。目前,我們的任務已經不是沖破敵人圍攻,而是根本消滅圍剿。

”就在張國焘盲目樂觀的時候,蔣介石已經将圍剿的重心全部放在鄂豫皖根據地,這一次,他調集了30萬大軍,組成左、中、右三路縱隊,準備将紅四方面軍主力一舉消滅在長江北岸。戰火起中原,參考鄂豫皖根據地所處的利害位置就能夠清楚蔣介石勢必會拔掉這顆釘子。

紅四方面軍轉戰川陝惡仗,徐向前絕境中力挽狂瀾,許世友一戰成名

影視劇照

此時,時任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兼鄂豫皖軍委會參謀長的

蔡申熙

率先向張國焘提出紅軍目前存在的危機以及主力應向西轉移的戰略建議,可是沒有得到重視。果不其然,不到三個月,蔡申熙的話就得到了應驗,紅四方面軍未能打破國民黨軍的第四次圍剿,張國焘不得不采納蔡申熙的西征計劃。可是,這位畢業于黃埔一期的鄂豫皖戰略天才卻在西移途中為掩護主力部隊突圍而不幸犧牲,将生命永遠定格在26歲。

紅四方面軍轉戰川陝惡仗,徐向前絕境中力挽狂瀾,許世友一戰成名

紅二十五軍軍長蔡申熙

1932年10月11日晚,紅四方面軍主力第10師(師長王宏坤、政委周純全)、11師(師長倪志亮、政委李先念)、12師(師長曠繼勳、政委甘元景)、73師(師長王樹聲,政委張廣才)和少共國際團(團長陳友壽)共2萬餘人,分成左右兩路縱隊,在徐向前、陳昌浩的率領下,從四姑墩出發,越過平漢鐵路向西轉移。

紅四方面軍轉戰川陝惡仗,徐向前絕境中力挽狂瀾,許世友一戰成名

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

蔣介石得知紅軍主力西進後,立即調動大批兵力進行圍追堵截。從10月19日到22日,紅四方面軍主力在棗陽新集、土橋鋪地區與國民黨軍進行了兩場惡仗,雖殲敵3000餘人,但自身亦有1000餘人的傷亡。

紅10師師長王宏坤負傷,紅11師32團團長林維權、33團團長吳雲山也在戰鬥中犧牲。

紅四方面軍繼續向西行軍,一路轉戰,于11月2日到達鄂豫陝三省交界的南化塘地區。張國焘找來徐向前商量部隊下一步的行動方向,徐向前提出:

“國民黨主力此刻死死咬住紅軍不放,一路追着打,紅軍随時面臨着被一口吃掉的危險,我們不能就地停留,必須趁敵人立足未穩,向西強行穿越漫川關,迅速擺脫敵人。

”張國焘不以為然,他反倒樂觀地認為

:“南化塘地區地處鄂豫陝三省交界,北靠伏牛山,南傍鮑魚嶺,又剛好在丹江和漢水之間,人口衆多,糧米頗豐,非常适合建立根據地。部隊轉戰數月,人困馬乏,應立即停止西進,就地休整,補充衣糧,伺機建立根據地。”

徐向前心裡清楚部隊就地停留無異于是坐以待斃,但是苦于張國焘的堅持和淫威,他隻能服從。他一邊向四周派出偵查哨密切注視敵人的動向,另一邊則指令二局的電台台長蔡威盡快破譯出敵人的密電碼,掌握蔣介石的最新意圖。

紅四方面軍主力在南化塘地區逗留了三天,此時蔣介石已讓陝軍楊虎城部的三個團搶占了漫川關隘口,堵住了紅軍前進的道路,另一邊則指令胡宗南的第一師秘密進入漫川關東南的任嶺、雷音寺、七裡峽、古廟溝一線。紅四方面軍總部聞訊後,不敢繼續停留,隻好指令部隊繼續向西行進至漫川關以東地區的雲嶺村。

不久,國民黨軍第四十二師(師長馮欽哉)、第四十四師(師長蕭之楚)、第五十一師(師長範石生)、第六十五師(師長劉茂恩)四個師約3萬餘人也趕至漫川關東、北、東南和東北側

。此刻,紅四方面軍主力被國軍5個精銳師約4萬人包圍于雲嶺、碾子坪、康家坪、闆廟、萬福間10餘裡的峽谷之中,進退不得,随時面臨着被全殲的危險。

紅四方面軍轉戰川陝惡仗,徐向前絕境中力挽狂瀾,許世友一戰成名

在關系到紅軍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方面軍總指揮部在漫川關以東的康家坪召開了軍事會議

。會上,張國焘竟提出将大部隊分散開,化整為零,分散遊擊,能突出去多少人算多少人,突不出去的就地打遊擊

。張國焘的主張剛一提出,就遭到了徐向前的堅決反對。徐向前主張部隊堅決不能分散,部隊如果分散,就形不成戰鬥力,而且容易被敵人各個擊破,一口一口地吃掉。全軍隻能攥成一個拳頭,堅決打出去,才有一線生機。徐向前提出的集中突圍的主張得到了陳昌浩和各師級幹部的一緻認同,張國焘最後也不得不同意。徐向前重點分析了目前的敵情,決定紅軍主力避開西面的漫川關隘口,向北從北山垭口打開一個缺口,然後直奔陝南。會議最後決定以12師34團(團長許世友)作為突圍尖刀為全軍殺開一條血路。

紅四方面軍轉戰川陝惡仗,徐向前絕境中力挽狂瀾,許世友一戰成名

11月12日夜晚時分,許世友親自率領紅12師34團,在紅73師219團(團長韓亮臣)的協同下,向胡宗南的第一師、蕭之楚的第四十四師陣地發起了進攻,頓時槍炮聲大作,殺聲沖天。許世友将全團的機槍集中起來,作為突圍火力一齊射向山隘口敵火力點。由于敵人居高臨下,且山上隻有一條狹窄的通道可以經過,密集的火力網瞬間封鎖住了突擊隊前進的路。在此危難之際,許世友揮舞着大刀,身先士卒,奮勇沖殺,指揮突擊隊趁着濃煙未散,向山隘口的敵軍陣地投擲手榴彈,敵人陣地瞬間變成一片火海。經過一番肉搏戰,山隘口陣地上屍橫遍野,紅軍終于拿下了隘口陣地,牢牢地控制住了制高點。國民黨軍聽聞紅軍拿下了北山垭口後,立即組織大批部隊想重新奪回隘口。在紅34團和219團的浴血阻擊下,直到13日黃昏,北山垭口陣地依舊牢牢控制在紅軍手裡。此役,紅四方面軍損失了2000多名指戰員,219團團長韓亮臣也在作戰中犧牲。

紅四方面軍轉戰川陝惡仗,徐向前絕境中力挽狂瀾,許世友一戰成名

219團團長韓亮臣影視形象

紅四方面軍雖然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是卻一舉突出重圍,進入陝南,把追擊的敵軍遠遠地甩在身後,再一次粉碎了蔣介石聚殲紅四方面軍的企圖。半年以後,這支當時僅有1.5萬兵力的入川部隊已經發展成為擁有正規軍8萬的精銳之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