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烽火人生路 将军铁血魂——彭仲韬老首长戎马生涯的几个片段

烽火人生路 将军铁血魂——彭仲韬老首长戎马生涯的几个片段

烽火人生路

将军铁血魂

——彭仲韬老首长戎马生涯的几个片段

去年,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我写了《鸭绿江的记忆与诉说》,讴歌了时任志愿军第39军军长吴信泉、副军长吴国璋、115师代师长王扶之的英雄事迹。接着写了《他们用青春、热血和生命铸就了39军的军魂》,赞颂了耍清川、倪祥明、高云和等7位优秀指挥员和英雄的壮举。前不久,我又写了《披坚执锐英雄气》,以联句加文(注释)的形式,联咏了39军抗美援朝时期的薛剑强、彭仲韬、黄云腾等22位功臣模范人物。

当我写完时任351团政委彭仲韬那段文字后,总有些意犹未尽之感。我在收集查阅材料过程中,深深地被老首长的指挥才能、英雄事迹、人格魅力以及文学功底所感染、所震撼。

我在部队工作期间,与老首长有过几次近距离接触,印象颇为深刻。为此,我欲独立成篇为他写点东西。此意得到我的老处长贾瑞珍和原115师师长黄豫生等首长和战友的支持。

彭政委波澜壮阔的一生,凭我这点文水很难在一篇文章中表达出来。经反复琢磨,我觉得还是截取几个片断来写为宜。

现将此拙作发给各位首长、战友和读者,并恳请刀削斧正。

烽火人生路 将军铁血魂——彭仲韬老首长戎马生涯的几个片段

在慈母的呵护下生存 在地下党的培养下成长

秋风萦洛水;

霜叶满旗山。

1920年农历9月1日(阳历10月12日),在九朝古都洛阳西南的洛宁县,伏牛山北麓,洛水之滨一个村子的彭府,一个婴儿呱呱坠地。这对彭家来说,无疑是件天大的喜事。这个新生儿就是本文所要写的人物——彭仲韬。

彭仲韬5岁那年父亲被土匪打死。他听母亲说,父亲的个头虽不高,但很结实,是全家最能干活的人。祖辈分家时,他们这一支日子过得挺紧吧。他祖父是个前清的童生(仅次于秀才,家藏两大箱子木板印刷书),但一直不得志,在乡村带着两个儿子(他父亲和伯父)开粉房、种地植竹,加之省吃俭用,积攒了一些钱,添置了田地和竹园,日子逐渐好了起来。

祖母姓狄,是书香门第闺秀。母亲姓孙,是个不富裕人家的女儿。

彭仲韬6岁那年,入本村一所私塾小学念书,开始不太用功,有时还惹点事。一次母亲带着他给父亲上坟。母亲边烧纸边哭着说:“你爹死得早,咱孤儿寡母的不容易。妈唯一的希望是你能好好念书,成人立业,为妈争口气。你只要肯念书,妈卖房卖地,吃糠咽菜也要供你上学。”母亲的话犹如春风细雨滋润了他那片幼小的心田。

后来,母亲又给他讲了一段辛酸的往事:你爹死后不久,你三爷抽大烟,把他那份家产卖光了,想霸占咱这份家产。他想把你弄死,把我卖掉。有一回他抓起你就往外扔,幸亏妈扑了过去。事后你爷知道了,跟他大吵一场。你爷死后,咱家顶梁柱倒了,你三爷又起了坏心眼,想把你留下,把我卖给人家。为这事你外祖父家来了一帮人,把他镇住了。有一次,妈被逼得无路可走,便偷偷吃了大烟土,被你奶奶发现了,她叫人给我灌脏水,我吐了一天一夜才醒过来。

听了母亲这声声泪的诉说,他感受到了母亲的艰辛和母爱的博大与深沉。打那以后,他懂事了,读书也用心了,初小毕业时能熟背唐诗百余首。

12岁那年,他考上了全县最有名气的第一高级小学。在两年的时间里,他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所有的课程,课余时间还读了《骆驼祥子》、《老张哲学》、《少年飘泊者》等进步小说。

高小(相当初中)毕业后,他先读了一年师范班,继而考入念五中学(国民25年之意)。这个学校教学质量高,同时还有一些进步老师和学生(地下党员)。在这期间,他读了鲁迅、郭沫若、茅盾等大家的著作,接受了先进思想教育,并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1937年是彭仲韬人生道路上发生转折的年头。这一年在抗日浪潮的席卷之下,他萌生了投笔从戎的念头,并以诗言志:

洛阳城门闻惊耗,日寇炮轰芦沟桥。

莫道乳臭黄嘴儿,敢将热血头颅抛。

接着他又写了一篇《中国向何处去》的文章。韩达生老师(地下党员)阅后批示:“立论正确,阐述清晰,思想深邃。”并被推荐登在校刊上。后来,韩老师给他送来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列的书,让他来读,来宣传。

同年10月的一天,韩老师把他叫去,郑重地对他说:“彭仲韬同志,组织上已决定你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握着韩老师的手激动地说:“从即日起,我就是党的人了。我一定永远听党话,跟党走!”这一年,他刚满17岁。从此,他为党工作更加积极,后来被选为党支部书记。可谓是:

少有驱倭志;

壮怀救国心。

烽火人生路 将军铁血魂——彭仲韬老首长戎马生涯的几个片段

投笔从戎 到抗日前线去

践我河山,杀我父兄,狼烟遮蔽卢沟月;

生为社稷,死为黎庶,赤胆铸成民族魂。

七七事变后,面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衰鸿遍野的现状,以及家境衰败,生活困苦,学业难继的处境,具有家国情怀的彭仲韬不顾上无兄弟下无姐妹,撇舍寡母,蒙受不孝子孙的名声,于1938年10月中旬,下定了酝酿已久的决心:投笔从戎,抗日救亡。

临行前一天,在张世杰家他主持召开了最后一次支委会,选举了党支部书记和委员,并研究了下一步发展党员、农民救国会等工作。

第二天早晨,他背上装有几本书和衣物的行囊,惜别慈母,告别乡亲,踏上了从戎之路。

翌日,在离开洛宁县境时,他用粉笔在路旁的一座古庙的墙上写了这样一首诗:

单身负囊急从军,大好头颅为国抛。

临别寄语众乡亲,贼存永不见父老。

这天下午,他们一行抵达了国民党新编第5军教导大队驻地。报到后,彭仲韬被分到第6队。在这里集训了一段时间。有一天韩老师(地下党负责人)把他和孙玉洁找去说:“你俩的组织关系转来了。”接着又说:“部队下步可能要开赴抗日前线。共产党员要努力学会带兵打仗,做抗日的先锋战士。”

1939年2月末,他从教导大队分到本军的第7团1营2连1排当班长,后来提升为见习排长。

下到7团不久,就开始北上。在行军途中,他目睹了日寇扫荡过后留下断壁残垣,尸骨遍野的惨状,更加坚定了抗日到底的决心。

有一天, 部队翻越一个叫十八岭的地方,上级命令他所在的2连埋伏在岭下的公路两侧。9时许,日军的先头部队约一个连走进伏击圈时,上级一声令下,机枪、步枪、手榴弹一齐开火,彭仲韬身先士卒,带着全排冲在最前头,打得敌人溃不成军。

1939年秋,国民党在新5军开始清党(清除共产党)。一天夜上,他按上级的指令通知分散在各连的共产党员到树樟镇集合。随后他们被护送到八路军总部。

1940年元旦后,组织上把他们送入太行山党校学习。同志们都高兴地说,终于回到党的怀抱了。“仰望寒空,借问雄鹰,可否载我归去,圆我久慕梦。”这是当年彭仲韬写的几句词,表达了当时大家的心声。

在党校期间,他们比较系统地学习了社会发展史、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的战略战术等理论。

8月初,由于华中抗日斗争形势的需要,组织上号召他们这些从华中来的同志回华中去抗战,并组成一个南下干部团。

8月中旬,由团长杨光池带队,从辽县出发行至河北威县时,彭仲韬等十几人患了伤寒病。

祸不单行,那几天日寇开始在这一带扫荡。当地党组织上把他们分散安排在农民家里。

彭仲韬被安排在一户张氏家里。这家老俩口纯朴善良,每天为他煮粥熬药。一天夜里,一阵急促的喊叫声砸门声把屋里人惊醒,接着几个鬼子冲进屋里,指着躺在炕上的彭仲韬叫喊。张大爷说:“他是我的儿子,得了伤寒病,没几天活头啦。请太君高抬贵手。”一个家伙上前扯开被子看了看,便挥手扬长而去。

第二天有人用大车转移他们,躺在车上昏睡的彭仲韬被一阵清风吹醒,他猛地坐起来,喊道:“小日本,只要我不死,就要同你们拼到底!”

他们治愈后,继续前行,一路风餐露宿,于1941年春到达了苏北。

组织上对这些同志都分配了工作。彭仲韬被分配到淮海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当干事。这个部只有4个人,由组织科长高心负责,组、宣科各有一个干事,还有个文书。他到任的第二天,高科长就把编写部队政治教材的任务交给了他。彭仲韬从党校出来时带了不少书,且都熟读过,加之文化底子厚和勤奋,不到半个月他就写出20多讲、近10万字的教材。并由文书刻钢板油印后,装订成册,下发到基层。上下都说这本书写得好,既理论性较强,又通俗易懂。分区首长称赞他“是个笔杆子,好苗子。”

1942年1月末,他调到淮海干校任学生队指导员兼政治教员。后来,又调到骑兵连当指导员。他的骑术就是这个时候学的,为后来的行军打仗派上了用场。

1943年8月,彭仲韬从团组织干事提升为直属队教导员,统管司、政、供、卫和特务连的政治工作。他到职不久遇到这样一件事:供给处处长关盛文,是鄂豫皖苏区的老同志。那年已37岁了,还独身一人,组织帮他找了个婆娘。这个贤惠的大嫂看到丈夫穿着满身是补丁的棉衣,就向军需部门要了点布和棉花,悄悄地给丈夫做了套棉衣。谁知这下子可惹了“祸”,他不仅不穿,还让缝纫厂开会批评她。彭仲韬知道后,上门去做双方的思想工作。这个大嫂一见到他就委屈地哭了。她说:“部队两年换一套棉衣,老关那身衣服已穿5年了,破得都没法补了,换套衣服犯了啥法?”彭说:“你做得很好,大家理解支持你。我找老关谈谈。关处长脾气倔,彭仲韬就假传圣旨说:“李政委让我找你谈谈,你那样做是不妥的,你怨家里嫂子是不应该的。”费了好大工夫,关处长才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分,并向老婆道了歉。

1945年春,党中央根据时局的需要,决定由新四军3师组建一个独立旅。独立旅下辖2支队(今349,团)、3支队(今351团)。3支队下辖7、8、9三个团,支队长是张竭城,政委是李少元。7团团长是钱潜,政委是彭仲韬。

4月4日部队开始南下(从苏北到皖南),彭政委当初就意识到,巩固部队是这次千里跃进皖江的首要任务。因为这支新部队的战士和基层干部绝大多数是本地人,从未远离过家门,加之行军艰苦,生活困苦。情况正如他所料,部队行进几天后就出现了“开小差”现象(干部、战士均有了),有的营连还比较严重。为此,他组织营连政工干部分析部队思想动态,确定“巩固对象”,采取“积极巩固”(正面教育、党员帮带、表奖先进等)与“消极巩固”(设卡布哨、围追堵截等)并举的办法,较好地解决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

部队经过9天的长途跋涉,于13日与皖江根据地部队会师。在这里部队进行三个多月的整训。

时间到了8月15日,这天早饭后,钱团长和彭政委骑着马到支队开会,快到时就听到喊:“小日本投降啦,支队会不开了。”他俩调头就快马加鞭跑回团里,将这一特大喜讯告诉了大家。部队顿时沸腾了,涌到空场,头系毛巾,手敲脸盆,拥抱着,跳跃着,高唱着,许多伤病员也参与其中,一直狂欢到晚上。

这一夜,彭仲韬兴奋得难以入眠,于是他披衣挑灯,挥毫写下这首诗:

八年抗战艰难多,腥风血雨盼日落 。

忽闻倭寇将授首,伤病扶杖泪伴歌。

15日深夜,支队召开紧急会议传达毛主席8月9日《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和朱总司令的命令。

16日三支队成功地合围全歼了无为县城之敌。无为县是长江下游北岸安徽省的一个县,据侦察城内有日伪军约300余人,城周围筑有高墙,城内主要道口筑有地堡。支队首长命令8团、9团从城西并肩突破,7团在城西南方向打援。战斗打响后,8团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全歼了县政府处之伪军。尔后与日军展开了巷战。9团消灭了另一部伪军。7团钱团长和彭政委指挥部队在城西南先后打退敌人5次突围。此刻8团巷战打得艰难,彭政委遵令带领2连跑步赶到城内,配合8团围歼日军。该连长丁光荣在战斗中身负重伤,他就同与该连指导员张国贤一起指挥战斗,最后与8团并肩将这股日军全歼。

9月下旬,遵中央军委电令,独立旅返回苏北,归还3师建制。

独立旅像一只雏鹰,从诞生之日起就展翅高翔,从长江北岸飞到大别山脉。随后又肩扛新的使命,迎着黎明前的曙光,振翅向白天黑水飞去!

烽火人生路 将军铁血魂——彭仲韬老首长戎马生涯的几个片段
烽火人生路 将军铁血魂——彭仲韬老首长戎马生涯的几个片段

拔掉三元村 打进天津城

津沽狂飚漫卷;

雄兵鏖战正酣。

抗战胜利后,为了应对蒋介石即将发动的全面内战,党中央令黄克诚率苏北三个旅及三个特务团共三万多人出关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彭仲韬在其中的独立旅编成之内,开始了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战斗在辽沈大地的三年苦战,先后参加了剿匪、土改、“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攻锦州、占沈阳等战役战斗,并从营教导员升至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紧接着马不停蹄入关参加解放天津的战役。

天津乃是易守难攻之城。城防司令陈长捷在城区和外围建造了380多座钢筋水泥结构的碉堡、近千个地堡群,沿城周围挖了一条宽10米、深5米、水深3米、长50余公里的护城河,并将挖出来的土筑成底宽5米、顶宽2米、高3米多的护城墙,墙上架有电网,可谓“固若金汤”。自负的陈长捷自语道:“我名长捷,任你共军有移山倒海之力,吾亦必捷。”

1949年元旦,天津战役总指挥刘亚楼决定:集中22个师,共34万大军,采取“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先分割后围歼,先吃肉后啃骨头”的战法,攻克天津。

1949年1月5日,117师召开第二次作战议,下午1时会议快结束时,接到军里通知,令该师派两个连去接替三元村西北处38军的两个连。张师长把此任务交给了351团。该团政委彭仲韬对团长杜存典说:“让石副团长去安排吧。”团长说:“这个任务很重要,还是我去好。”他走后1个小时左右,政治处林放主任打来电话说:“杜团长、1营长和2股股长都被炸伤了。”随即师长、政委和彭仲韬赶到现场,一看营长孙敬亭、股长王天然已牺牲。杜团长胸部中弹,经全力抢救,终因伤势过重而牺牲。

彭政委看到年仅26岁的老搭挡及两个部下骤然离去,悲痛欲绝,泪流满面。

这三人的牺牲,引起全团官兵的痛惜和悲愤,全团于6日夜间在阵前召开了“追悼誓师大会”,军政委吴法宪、师政委李少元均出席并讲话。彭仲韬忍泪吟了一首诗,以寄托哀思。

艰难百战功垂成,痛悼中途失群英。

五千健儿呼破贼,津城作杯祭人雄。

会场一片啜泣声,战士们愤怒地高呼:“拔掉三元村,打进天津去,为团长报仇!”

军师作战会议后,确定了各师团的作战任务。351团担负首先肃清外围之敌,打掉和平门外敌人的据点三元村,尔后进入纵深战斗。

三元村距和平门外只有100米,是敌人城垣西部外围的重要屏障,敌方在此处构筑了3个钢筋水碉堡,12个明暗地堡,各堡之间均有交通壕连接,地堡群外设有刺状铁絲网,在据点正面及南北两侧布设了地雷场,构成了环形防御体系。

彭政委与代团长杨兴华等领导研究决定,将此任务交给4连、5连,由4连担任主攻。该连连长骆希宝是有名的骆虎子,是个打起仗来敢拼命的人。指导员张明打仗爱动脑子,又善做战地鼓动工作。随后向2营营长杨玉坤和教导员徐时航,交待了任务。夜里动员全团力量挖通了两条交通壕,通至三元村40米处。事情也巧,那天夜里敌一副排长跑来投城,通过他我方把据点内的明暗火力点和雷场情况都搞得一清二楚。

8日5时,4连、5连进入交通壕。彭政委带石副团长作了战前最后一次检查,然后坐阵于营指挥所指挥这场战斗。

8日15时,在炮火的支援下,4连向三元村发起冲击,突击班一举突入敌阵地,将战旗插上了1号地堡。3排长刘国辉带全排接连打掉了三个地堡。在打5号地堡时,战士侯启明把爆破筒插入地堡射击孔,被推了出来。紧接着他又将爆破简插进去,并用膝盖顶住拉响导火索,与敌同归于尽。连长骆希宝率1排、2排攻入三元村内,打掉了敌人几个暗火力点后,命令机枪班火速赶到三元村东,控制护城河上的桥。5连对南侧的地堡群也发起了进攻。战斗只打了30多分钟,就毙伤28人,俘敌96人。我方只亡1人,伤19人。4连被军授予“无坚不摧”锦旗一面。

15日9时整,刘亚楼下达了总攻开始的命令。117师各团按所担负的战斗任务向城内发起冲击。349、350团突入城垣后,351团紧随向前挺进。彭政委命令3营肃清沿途之敌,勇猛前进。该营冲至甘肃路时,营长促维班报告:前面是南开大学分校,教学大楼东侧面筑有大型地下掩蔽部,大楼南北两侧筑有碉堡和土木地堡。彭政委命令3营调8连两个排分别对大楼南北两侧进行佯攻,掩护9连爆破组从大楼西侧的楼窗口实施爆破。命令下达后,只听一声巨响,楼窗口被炸开一条通道,9连趁硝烟未散之机冲入大楼,1排发现敌人正在从掩蔽部内往外冲,企图堵住通道。副排长带一个班给敌人以迎头痛击。2、3排冲进大楼后,指导员带着2排从侧后实施突袭,封锁了掩蔽部的进出口,将院内之敌全部缴械。连长带3排冲杀过去,向掩蔽部内里投了十多颗手榴弹两支爆破筒,经喊话攻心,敌近200人投降。此战毙敌70余人,俘敌营长以下360人。

3营继续向纵深推进。在钟鼓楼一带将敌一个营包围,经教导员厉秉组织喊话,没费一枪一弹,俘敌近400人。

15日10时许,团首长令1营火速抢占张庄大桥。营长张健和教导员张云波分别带1连、2连从左右两翼发起攻击,不到半个小时就占领了大桥,并将敌一团长击毙,毙敌80余人,俘敌600余人。紧接着 2营又遵令攻占了中央银行大楼,歼敌近500人。

至此,351团共毙伤敌500余人,俘放2454人,缴获各种枪炮1800余支(挺、门)。胜利地完成了上级赋于的战斗任务。这正是:

伯仲岂须分,英豪非自属,直捣三元,津门突破京城取;

略韬实可鉴,壮志久磨成,继征九域,国梦终圆大业兴。

(此联嵌有“仲韬”二字)

战后,彭政委带部队在武清休整,期间又欣闻傅作义将军率部在北平起义,他欣喜若狂,感慨不已,遂铺宣捻管,写了这阙《破阵子》:

辽沈岂暇休整?榆关暗渡疾行。催马驰驱扬赤帜,布阵森严围孤城,天津战火腾。

昼夜攻坚苦斗,刀枪并举鏖兵。生缚敌酋断海路,不动干戈屈北平,大略毛泽东。

天津战役胜利后,我39军进行短期休整,于4月28日从驻地出发,经冀鲁豫鄂,徒步跋涉45天,到达汉水北岸集结。部队又经过一段时间整训,过江参加衡宝战役。随后以摧枯拉朽之势,向广西、广东挺进,直至把胜利的旗帜插上镇南关。

烽火人生路 将军铁血魂——彭仲韬老首长戎马生涯的几个片段
烽火人生路 将军铁血魂——彭仲韬老首长戎马生涯的几个片段

抗美援朝 插断横城当先锋

翻山越岭,率部穿插,披坚执锐当前卫;

跃马横刀,布兵破阵,舍死忘生立大功。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彭仲韬政委和王德雨团长率351团参与打了许多大仗、硬仗、恶仗,如首战云山、突破临津江、攻占汉城等战役战斗。最值得浓墨重彩的是横城迂回穿插战。

1951年1月25日,以美国为首为“联合国军”遭到三次打击后,退缩到37度线一带。为挽救败局,刚上任的美第8集团军司令李奇微集中了17个师、3个旅等23万兵力,趁我军休整之机,从东西两个重点方向发起全面进攻。中朝两军按照“西顶东反”的战略方针,即以一部分兵力在西线防御,集中主力在东线横城一带反击。

此战117师配属42军,担负迂回穿插任务。

2月7日上午,韩曙副师长前往42军受领任务。该军军长吴瑞林指着作战地图说:“你们师在战役发起后,从右翼直插横城以北的鹤谷里地区,切断韩8师和美2师9团的退路,一要阻击横城之敌向北增援,二要堵住横城以北之敌向横城撤退。”韩副师长代表全师官兵表示:“请首长放心,我师坚决听从指挥,保证完成任务。”

2月8日晚,师长张竭诚、政委李少元率7000余人的队伍,渡过北汉江,穿过黄龙山区,于2月10日拂晓前到达集结地域。

2月10日上午,师党委会听取韩副师长的汇报后决定:趁夜暗出敌不意,实施大胆勇猛穿插,以两个团攻占夏日、鹤谷里公路两侧有利地形,控制要点,断敌退路;以一个团保障师侧翼安全和牵制横城之敌。351团为前卫团,担负击退沿途阻击之敌,攻占夏日公路两侧要点和下加云以北高地,协同66军形成战役对内合围正面。对349、350团担负的任务都也一一作了明确。

11日17时,张师长下令:“前卫团,出发。”全师指战员都反穿着棉衣(衣裹白色便于防空),头戴草编防空帽。部队出发时,彭政委对王团长说:“我团作为全师的先头部队,要有独立作战的思想准备。”团长说:“是啊,我们要当好全师的开路先锋。”队伍行进几公里后,彭政委发现跟在他们团后面的师指挥所距离他们太近。他马上跑到后面对师长说:“师指应与我们拉开距离,以防不测。”队伍又行进了几公里,路过一个村庄的叉路口,彭政委感觉路有点不对。正好师指也来人告诉该团走错了路。恰在这时前卫连抓来两个俘虏(韩军),据他俩讲,去鹤谷里还有一条近道可走。王团长打开地图细看,果然如此。深谙“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的彭政委,与团长决定让那两个人带路,抄近路过去。

部队沿着一条山路行至一座海拔700多米高的山下。因雪大夜暗找不到上山的路,指挥所通知各营连队形的由纵队变横队,齐头并进。只见指战员们“手脚并用爬雪山,抱枪紧带往下滚”。驮炮的马上山困难,战士们就前拉后推。翻过这座山,前面是一条公路。团指挥所带着部队跑步前进,于8日拂晓前,按规定时间提前到达鹤谷里、夏日之间公路的两侧。他们向东望去,发现美军约一个营的兵力正在向鹤碧山方向行进。在尚未得到66军指示的情况下,两位团首长当机立断,命令2营冲杀过去,占领鹤碧山上的332.6高地。彭政委坐阵营指挥所,与2营长张树芳、教导员邹锦章指挥部队冲进敌群,劈开敌阵,勇猛搏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此高地,并毙俘美军210人(含俘一名少校军官)。其余的敌人被压制在公路附近一块洼地里。

就在2营抢占高地的同时,王团长指挥3营攻打路西的韩军,毙俘敌100余人,并缴获敌人一块对空联络板。

这时张师长打来电话,彭仲韬向他报告了战况。师长说:“你们战胜重重困难,按时穿插到位,夺占了壁鹤山高地,截住了敌人,为全师立了一大功,要不惜一切代价守住这个阵地。”

12日8时许,横城上空敌机盘旋,坦克出城,掩护被困于夏日的美2师第9团的两个营和新村韩8师的两个营沿公路向横城方向突围。同时横城内的敌两个营正在出城接应南逃之敌。

在这关乎全师插穿插胜负的危急时刻,张师长命令351团:“要坚决扼住公路,决不能让两股敌人靠拢。”

不甘于失败的美军在炮火的支援下,以两个营的兵力向我2营阵发起反扑,该营凭借占据的有利地形,接连打退了敌人5次进攻。4连阵地是全营的主阵地,战斗打得异常惨烈。几次反击后,处在敌人撤退必经之路的2排只剩下副排长王德仁和战士唐文际、赵义山,且已弹尽粮绝。于是三勇士冲入敌群,展开了肉搏战,最后他们全都壮烈牺牲。指导员冯书贤立即把全连仅剩下通信员、文书、炊事员等18个兵人组织起来,向突入之敌反击,在增援赶来的6连的支援下,守住了主阵地。

撤至新村的韩8师以8辆坦克为先导,掩护10余辆载有步兵的汽车向南突围。该团1营居高临下,给敌人以顽强地阻击。10时左右,坚守在鹤碧山上高地的2营战斗吃紧,团首长令位于公路西侧的1营出击增援。该营穷追猛打,连续占领了563.7高地东南的3个山头,堵住了敌人的退路。

韩8师立即调来两个营,疯狂向我1营阵地攻击。1营一面坚守已夺的阵占地,一面从敌侧翼实施反冲击,接连打退敌人7次进攻,全营伤亡很大,营长赵希刚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团长政委见状,令警卫连投入战斗。战至中午349团也穿插过到位。两个团兵分两路,一路是卡住并歼灭南逃之敌,一路是截住并消灭横城增援之敌。战至14时,两个团共歼敌1000余人。

16时30分,鹤谷里上空升起3颗红色信号弹,顷刻间,炮声隆隆,旌旗猎猎,军号声声,117师3个步兵团和66军的一个营对残敌形成合围之势,战斗一直进行到午夜才胜利结束。

此战,117师毙伤敌850多人,俘敌2500多人;击毁和缴获坦克、汽车200余辆,各种火炮100余门。创造了志愿军一个师一次战斗歼敌最多,缴获最多的战绩,受到中朝联合指挥机关的通令嘉奖。349团、351团和350团1营荣立集体三等功。

胜利是空前的,代价也是沉重的,仅351团就伤亡600余人,其中副排职以上干部72人。

横城大捷,午夜凯歌,给这支劲旅的指战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喜悦与成就感。彭仲韬亦如此。然而,他的心在隐隐作痛。战斗一结束,他就到几处安置伤员和烈士的地方看望为此战胜利而献出青春、热血和生命的战友们。当看到跟他从抗日烽火中走来的1营长赵希刚牺牲后右手还紧握着拳头;5连指导员曹根福手里还攥着敌人一绺头发的时候,这个身经百战很少流泪的汉子,却潸然泪下,泣不成声。无情未必真豪杰,有泪如何不丈夫。

见他们脸上身上有血迹,他嘱咐随从人员:“弄点水来,给他们擦洗干净。”说完,他又来到伤员中间,看到2营教导员邹锦章,他伏下身子,呼唤:“锦章,锦章!”这个在战场上身先士卒,很会做宣传鼓动工作的老政工,头部和腹部受重伤。听到呼声,睜开眼看了看。这个与他情同手足的老战友最终还是未能战胜死神。彭政委得知后沉默了好久……泪水犹如那泄洪的闸门,理智再也无法控制了。

战后,他饱含激情、真情与深情写下这首佳作:

鹤谷鏖战急,壮哉吾群英。

高山搏恶虎,险滩缚虬龙。

碧血泣天地,豪气贯长空。

忠魂乘风去,青史留其名。

吾辈幸存者,誓完未尽功。

嘱望后来人,勿忘先烈情。

第四次战役结束后,彭仲韬升任117师政治部主任。

烽火人生路 将军铁血魂——彭仲韬老首长戎马生涯的几个片段
烽火人生路 将军铁血魂——彭仲韬老首长戎马生涯的几个片段
烽火人生路 将军铁血魂——彭仲韬老首长戎马生涯的几个片段

遵中央军委之命 率两万大军赴援越战场

架桥筑路援邻国;

恶水险山变坦途。

1965年3月,越南胡志明主席来到长沙看望毛主席。两个老朋友正唠到兴头上,胡主席说:“我有件事还得请你帮忙。”毛主席说:“咱们是同志加兄弟嘛,有话直说。”胡主席从衣兜里拿出一张小地图,上面画着12条红线。他指着地图说:“为保障抗美前线战略物资的运输,想求中国帮助修几条公路。”毛主席当即满口答应,并责成周总理和罗瑞卿来落实。

7月下旬,彭仲韬(39军副政委)正在基层蹲点。8月2日接到军长张峰打来电话,让他明天回来有要事研究。第二天他回到军里,陈绍昆政委告诉他:军委决定组建几个援越工程支队,沈阳军区组建第5支队,赖政委、陈司令点将你来任政委。彭说:“已多年没上战场了,现在也是人老刀锈,难与当年相比。与其坐而待老,不如趁壮年未尽之时再出征一次。”

几天后,支队首长和机关集结于营口待命。部队除工兵7团外,另两个团由各军、旅警抽调干部和骨干组建。

8月19日,支队长徐成功和政委彭仲韬率部分别从营口、沈阳、长春等地登车出发。一路风驰电掣,翻山越岭,于9月初抵达云南文山自治州。部队在这里补兵整编、领取装备。5支队下辖5个建制团,即沈阳军区307、308团、工兵7团,南京军区144团,昆明军区311团。团下辖5个营、5个直属连及司政后机关。新建团编制4100人。

在云南期间,罗总长听取了各支队组建情况的汇报。昆明军区秦基伟司令员宴请了各支队主要领导。饭后,安排大家游览昆明风光。当来到滇池时,具有诗人气质的彭仲韬站在西山顶峰,眺望那烟波浩淼,水天一色,风微波轻,银光粼粼的滇池,诗兴油然而生,吟咏道:

俯瞰滇池三百里,白帆绿树映夕照。

极目渺茫天地凝,硕大玉盘谁人抛?

莫道此处波不兴,且听南海响惊涛。

那时的华夏大地是“潮平两岸阔,平正一帆悬。”然而越南正是“南海响惊涛”的艰难时期。

历史时而有惊人相似之处。1951年10月19日,彭仲韬率近3000人马跨江出国作战。 地球绕太阳转了15圈,转至1965年10月19日,彭仲韬率2.1万大军入越筑路架桥。

这一天,5支队兵分两路从文山出发,跨过红河直达老街、河江安营扎寨。

部队到这里,首先面临的是气候炎热、暴雨山洪、低空滾雷、蚂蝗遍地、毒蛇乱窜等生存环境的考验。据史料记载,当年法国侵越,发病率达43%,为战斗伤亡的4倍;美军的发病率也在30%以上。有的官兵讲:“咱在这里天上有飞机,地下有蚂蝗,空中有蚊子,草里有毒蛇,就是不被炸死也得被咬死。”部队一度思想波动较大,彭政委和政治部研究决定,把“生与死、苦与乐、长与短”的问题作为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来抓。采取有的放矢学“毛著”、党员带头作表率、树立典型学样板和深入进行“五个伟大代表队”(代表伟大领袖、祖国、党、人民、军队)的思想教育,以此来激发官兵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同时对防空、防洪水、防雷电以及防蛇、防蚊、防蚂蝗都采取了具体措施。

五支队开始担负两项任务:一是保障6号路畅通,由工兵7团负责。二是新修7号路,这条路长102公里,由其他4个团分段承担,在一年内完成任务。动工前,支队召开了党委扩大会议,提出了防轰炸、抢旱季、钻技术、攻难关,雨季前完成粗通。还研究了防空与对空作战和加强部队纪律等问题。

动工后,为突破技术难关,徐支队长带着几名副职下到基层,以营为单位,采取讲解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分期分批轮训基层干部和骨干。技术问题解决后,又遇到铺底层碎石供应不上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碎石机少,又常出故障。支队发动大家出主意想办法。有个战士从河床捡回一堆卵石,经检测抗力系数达标,可代替碎石使用。这不仅解决了停工待料的问题,还节约了采石经费。

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装御车全靠战士一锹一镐来做,既累人又费时。307团运输连把汽车捎加改造,就能自动卸车,在采石场搭个装车平台,就解决了自动装车的问题。这样不仅省时省力,效率也提高了好几倍。这项革新技术在全队做了推广。

架桥比筑路要复杂困难得多。在建造5号桥时,刚配上模板正准备浇筑,突然被一场暴雨冲垮。这种情况已司空见惯。

但更难的是吊装桥梁。在一没有重型吊车,二没有龙门架的情况下,把几十吨重的大梁吊装在桥墩上,其难度可想而知,曾几次试吊均未成功。为攻克这个难题,彭政委托人从国内请来两位专家。采取专家与领导、技术人员和基层官兵联合攻关的办法,创造了“人字架绞车”装置。把大梁的两端拴上钢丝绳,通过两个人字架的滑轮拉动大梁。吊装突击队分班轮流上阵,终于大梁吊装到位。

1966年初春,美国白宫里约翰逊的那双贼眼窥视到中国军队已入越,遂下令成群结队的轰炸机沿路狂轰滥炸。10月3日308团2营的路段被炸断。第二天5连赶到现场抢修,敌机突然低空窃入,炸弹、火箭呼啸而下,炸得泥土四溅,砂石横飞。连长范章文、指导员孙茂华不顾一切冲到现场,出现在眼前是一个个血肉模糊的战友遗体和负伤的同志。锹镐也被炸得不见踪影,他俩带领战士跳进弹坑,用手来扒。经过40分钟的奋战,终于把战友扒了出来。这次轰炸夺去9名官兵的生命。

11月20日,敌机又在1营路段投下20多枚炸弹,其中有4枚定时炸弹落在8号桥附近。如不尽快排除,大桥就会毁于一旦。在这危急关头,各连都争着去排险。1连说炸弹落在我们连路段,只能由我们来排。4连说他们有排弹的经验,非他们莫属。最后营长把任务给了1连,4连派人指导。1连长贾学明带着排险组人员跳到几米深的弹坑里,研判炸弹的型号和深度。随后组织挖掘,经过3个小时的苦战,排除了3枚。在排第4枚时,突然一声巨响,贾学明等8名同志消逝在冲天的气浪中,他们再也没有回到队伍中来。

勇敢的连长,英雄的战士,他们把生留给他人,把死留给自己,这种品质和行为是多么高尚与悲壮啊!

工兵7团保障的 6号路,是30年代法国殖民者修筑的,全长177公里,横跨大小河流59条,共有桥梁41座,是越北的主要交通干线之一。7团刚来时,6号路的大多数桥梁被炸毁。越方运输战略物资,只能利用泸江的200米水面在夜晚以船摆渡的办法来解决,严重地影响了前线物资的供应保障。该团副团长陈宗贤率领1营和舟桥连先期到达,经几个小时突击,架起了一座移动浮桥。每天白天将桥拉到江两岸隐蔽,晚上将桥合拢,保障车辆通行。1营冒着敌人的空袭,在这里坚守了118天。

7团进入6号路以来,敌机对重点桥梁、主要道口投下重磅炸弹783枚,并用巨鼠火箭攻击我方地面目标和防空高机分队,桥梁多座被炸塌,路基几十余处被炸断。全团官兵以“敢同恶鬼争高下,不向霸王让寸分”的英雄气概,你白天炸我夜间修,你晴天炸我雨天修,始终保持了这条交通要道的畅通。

这支队劲旅越南苦战了1000多个日日夜夜(34个月),圆满地完成了7号、11号路的修筑和6号路的畅通。共计对空作战470余次,共击落敌机32架,击伤76架。全队伤亡530余人,其中牺牲241人,平均每公里伤亡1.7人。正可谓:

两万大军,弹雨枪林,生死关头凭奋搏;

三条公路,征衣铁血,往来车辆任奔驰。

1968年8月,5支队以完成筑路及保通任务和对空作战“双胜利”的战绩,以凯旋的英姿,从异国他乡向祖国开进,她犹如考取了优异成绩的孩子,高兴地去见父母一样。

烽火人生路 将军铁血魂——彭仲韬老首长戎马生涯的几个片段
烽火人生路 将军铁血魂——彭仲韬老首长戎马生涯的几个片段

老首长的殷殷寄托

人老了都愿回忆往事,我亦如此。我在写此文时,回想起与老首长接触的几件往事。

1970年5月初的一天,344团75炮连给养员冯克周拦惊马救群众的事在驻地引起较大反响。政治处副主任刘占良让宣传股副股长郑齐让带着我(见习干事)去了解一下。我俩去了两天,回来写了《奋不顾身拦惊马救群众的好战士》的材料。报到军里,彭政委阅后作了批示。团里派我到军里去取批件。那次也赶巧我见到了这位军首长。他在材料一旁批阅了挺长一段文字。我记得其中有这样一句:“冯克周是个平时肯吃苦,危险时刻敢挺身的好战士,要总结宣传。干部战士有了这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部队才有战斗力,才能出英雄,打胜仗。”后来军区来了个部长,听了冯克周的事迹,称赞他是个“坚持继续革命的好战士。”此材料经几番拔高,在军区“积代会”上作了介绍。同一个材料,认识差异如此之大。哪一个较为实事求是呢?这不言而喻。

1977年7月,彭政委就学习“硬骨头六连”问题,到343团调研。115师汤文惠政委去陪同,我作为秘书也跟着去了。调研中,彭政委通过找团营连干部谈,下到营连排看等方法与途径,查实情、摸实底、寻实策。我记得,他在同汤政委和343团团长政委交换意见时讲,学习“硬骨头六连”应在“硬”字上用气力。硬要体现在政治思想过硬,纪律作风过硬,军事技术过硬。建设一个过硬的连队,要有一支起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队伍,要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要训练培养一批军事技术尖子。军首长的这种“一杆子插到底”的作风和求真务实,不尚空谈的精神,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88年7月,我在115师坦克团当政委期间(驻地在普兰店),从旅大警备政委岗位上(正兵团)离休的老首长,有一天专程来看望部队。进院后,我陪他在营区转了一圈。来到楼上会议室,我向他简要地汇报了部队的一些情况,他也问了几个问题。尔后他说:“39军是抚育我成长的母军,血肉之情啊!人虽离开,心一直向往老部队。”接着他又说,现在部队都搞点生产经营,你们搞点什么?我说搞点劳务和场地出租。挣点钱都用于改造营房,安装暖气了。他说这样好,用到正地方了。他接着说,让部队忍耐,过紧日子,搞点生产自救,这是对的。但都去经商做买卖,不是个好办法,也不是长久之计,弄不好容易把部队风气搞坏。

老首长不沾酒,中午吃了顿便饭。中年我让他睡了一会。下午他要走时,我拿出本和笔,让他给给我写几个字作为留念。他想了想,写道: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两句话,现在可谓妇孺皆知,但那时知道的人甚少。我想这可能是老首长一生的座右铭吧!也是对我这个小字辈的寄托与厚望。

那次惜别后,我再也没有见到这位德高望重的老首长。

2009年3月7日,老人家带着不尽的乡愁,沐浴着和煦的春风,悄悄地安详地走了,享年89岁。

他走到洛阳古都,去欣赏那绚丽的牡丹去了;他走到“面对洛水千竹绿,背靠旗山万叶红”的故乡,去看望久别的父老乡亲去了;他走到那个那个青山脚下,同老母团聚去了……

惊悉这一噩耗,我沉默了好久,尔后为敬重的老首长写了副挽联,以示哀悼:

戎马数十载,文武双全,功标战史;

丹忱贯一生,德才兼备,誉满军营。

我的老处长贾瑞珍同志在审阅修改这篇文稿的过程中,细读了彭仲韬老首长的《烽火春秋》,感慨颇多,特赋诗一首,现抄录如下,作为本文的压篇之作。

开卷置身烽火中,追随首长溯前踪。

豫西投笔凌云志, 苏北屠倭试剑锋。

战锦战津飞纵马,援朝援越勇屠龙。

尤珍马背诗章贵,战地心花兵味浓。

烽火人生路 将军铁血魂——彭仲韬老首长戎马生涯的几个片段
烽火人生路 将军铁血魂——彭仲韬老首长戎马生涯的几个片段
烽火人生路 将军铁血魂——彭仲韬老首长戎马生涯的几个片段
烽火人生路 将军铁血魂——彭仲韬老首长戎马生涯的几个片段
烽火人生路 将军铁血魂——彭仲韬老首长戎马生涯的几个片段
烽火人生路 将军铁血魂——彭仲韬老首长戎马生涯的几个片段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