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诗鬼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7字,唐代无人对上,宋代才有下联

据《旧唐书》、《新唐书》及《宣室志》所载,李贺是唐宗室郑王之后。

唐代郑王有二:一为郑孝王亮,唐高祖李渊的八叔;一为郑王元懿,高祖第十三子。新、旧唐书皆未明言李贺先祖郑王为何者,历代考据虽各有论点,然皆乏足以定案之铁证。

不过,李贺颇自豪于自身的贵族血统,故多次于诗中自谓“皇孙”,甚至仿照皇家说法,自称“刺促成纪人”或“陇西长吉摧颓客”。

李贺虽系皇族后裔,其家族早已远离权力核心,算是远支,政、经实力皆不足。但王孙的身份,依然对李贺造成了压力,加以因避父讳而求举进士不第,他的内心颇受刺激。

在李贺看来,他的生存空间终遭打压,故而自我贬抑,或许因此成就了一代诗鬼。

诗鬼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7字,唐代无人对上,宋代才有下联

李贺画像

兄弟间的情谊,给了李贺慰藉

李贺,字长吉。他的父亲李晋肃,名字曾见于两唐书,但未见史迹。据《唐摭言》所言,李晋肃曾在边境担任小官,后官至陕县令。约在李贺18岁时,李晋肃去世。

李贺有堂兄十余人,他大约与二兄、十二兄、十四兄情感较好,才会作诗或为族兄排遣失意,或陈述秋凉时节思念之意,或梦与十四兄同游。

兄弟间的情谊固然给了李贺慰藉,或许因为彼此间是堂兄弟的关系,所以三个兄长无法为贫苦的李贺提供经济援助,否则李贺年幼的小弟也不必远赴庐山谋生。

李贺与亲弟弟感情极深,李贺诗中与其弟相关者颇多。

怡怡中堂笑,小弟裁涧菉。

诗鬼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7字,唐代无人对上,宋代才有下联

李贺当时是客居长安的书生,在一个风雨潇潇的夜里,他在梦里回到了故乡昌谷。慈祥和蔼的母亲露出笑容,小弟为了迎接他而沿着河畔采摘果蔬。

别弟三年后,还家一日余。

后来,李贺自长安失意归来,满怀忧愤伤感,见了久别的弟弟,马上感到欣喜宽慰。

洛郊无俎豆,弊廄惭老马。

李贺赴长安求官三年,一事无成,年幼的弟弟立即担负养家重任,到庐山谋生。临行时,李贺既无酒食饯行,亦无良驹相送;他不舍弟弟年幼远行谋生,充满思念、哀怜之情。

诗鬼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7字,唐代无人对上,宋代才有下联

李家沦为贫户,但李贺仍自强不息

因家中经济原本由父亲李晋肃支撑,丧父对李贺的生活影响颇大。

李贺童年至青少年生活,家有田园、奴仆及马匹,其时李家生活环境尚佳,此多由李晋肃任官所致。

父逝时,李贺年仅18岁,母寡子幼;“顶梁柱”一倒,李家便迅速沦为贫户。

我在山上舍,一亩蒿硗田。

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

可见,李贺所居为山屋,所耕仅一亩贫地,税吏在下雨的晚上也不放弃向李贺家催税,催缴之声与舂米之音交错混杂,其经济困顿之状,跃然纸上。

诗鬼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7字,唐代无人对上,宋代才有下联

李贺雕像

17岁时,李贺南游;18岁时,他结了婚,还去参加了河南府试。

此时期,李贺写下许多令人激赏的诗歌。由于他才华洋溢,当时的才子皇甫湜、文坛巨擘韩愈均曾邀访,并为其延誉。

遗憾的是,身为落难王孙,李贺无以自给,只得依士人常道投身科举,寻求仕途发展以维持生活,光耀门户。

李贺始终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

李贺遂于21岁赴长安应进士考试,本以为可举进士,未料遭人排挤,以李父名晋肃之“晋”,与进士之“进”同音为由,指李贺须加避讳,不宜投考进士。

虽有韩愈为其作《讳辩》加以驳斥,惜终未能破除社会习见,李贺终未应进士试。

诗鬼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7字,唐代无人对上,宋代才有下联

韩愈画像

李贺文才出众,却难以公平应试,势同断送仕途,悲愤之情可知。

君怜垂翅客,辛苦尚相从。

李贺以斗鸡喻己,落第如败,垂翅而遁。这首《昌谷读书示巴童》是其下第后所作。

元和六年(811),李贺当时22岁。他为承担家计,以恩荫赴长安担任太常寺奉礼郎。

奉礼郎属从九品小官,在皇家举行祭祀仪式时,负责安排供品,招呼位次,赞礼跪拜;在公卿巡行时,则负责带领仪仗队及吹鼓手。“臣妾气态间,唯欲承箕帚”即是李贺在描述自己奉礼郎的工作。

从九品官职卑微,俸禄微薄,因此李贺的生活十分清贫。一首《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描写了他初任奉礼郎的生活。

诗鬼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7字,唐代无人对上,宋代才有下联

“扫断马蹄痕,衙回自闭门”以无马蹄痕迹谓无乘车马之宾客来访,亦无仆役随从,所以回到衙门要自己关门,说明官卑职冷。

“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在墙壁上挂起如意,在竹帘前看看角巾,意谓官职卑微、客居无聊、思念家乡。

李贺任奉礼郎三年,始终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但其邻近的京城长安及东都洛阳,是当时政经及文化中心,因而得以了解国家大政、权贵言行及平民生活。

李贺个人的仕途失意、有志难伸,加上眼见各种令人失望、忧虑、愤怒的情形,所见所闻有感而发,皆融入其诗作之中而形成独特风格。

李贺留下千古名句,宋朝人终于对出下句

京城人才辈出、人文荟萃,使李贺有机会结交许多名士,包括韩愈、皇甫湜、陈商、李汉、杨敬之、沈亚之、权璩、崔植等人,他们彼此的交流互动,令李贺增广见闻、精进学艺。

因此,李贺现存诗作中,半数以上完成于生活在长安的这三年。

李贺一生仕途多舛,贫病交迫,在长安生活三年后辞官回乡,至元和十一年(816)辞世,得年27岁。

诗鬼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7字,唐代无人对上,宋代才有下联

事实上,早在李贺15岁时,其文名已贯长安,与年逾四旬的诗坛老将李益齐名。遗憾的是,他身体孱弱,命运亦十分坎坷。因为现实的残酷与不公,他只能寄情于诗歌,而“天若有情天亦老”,则成了他流传千古的沉重叹息。

这一句风格殊异,充满奇幻与诡谲,唐朝诗人才子便将这一句摘出,化为上联,怎奈无人能对出如李贺一般意境的下联。

直到两百多年后的宋朝,石延年终于对出下句,并得到司马光的盛赞:“曼卿对‘月如无恨月长圆’,人以为劲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