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这些魏晋名士,曾影响了一个时代

南京博物院曾收藏了一幅著名的模印砖画,砖画由200多块古墓砖组成,分为两幅,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山涛、王戎4人占一幅,向秀、刘伶、阮咸与荣启期4人占一幅。人物之间以银杏、槐树、青松、垂柳、阔叶竹相隔。8人均席地而坐,但各呈现出一种最能体现个性的姿态, 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这块画像砖上得到了充分地表现。

此外,关于竹林七贤的作品还有很多。但是,很多人会有不少问题,比如:

1、竹林七贤都是谁吗?

2、他们为什么被称为“竹林七贤”?

3、竹林七贤有什么特点?

这些魏晋名士,曾影响了一个时代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指的是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他们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被称为“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接下来,笔者将详细解释竹林七贤及其作品与特色。

1、嵇康

嵇康是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他曾娶魏武帝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司马氏掌权后,嵇康隐居不仕,拒绝出仕。后因受司隶校尉钟会构陷,遭到掌权的大将军司马昭处死,时年四十岁。

这些魏晋名士,曾影响了一个时代

魏晋名士:嵇康

嵇康与阮籍等人共倡玄学新风,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名列“竹林名士”之一。他的事迹与遭遇对于后世的时代风气与价值取向有着巨大影响。

嵇康工诗善文,作品风格清峻,反映出时代思想,并且给后世思想界、文学界带来许多启发。今有《嵇康集》传世。

2、阮籍

阮籍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竹林七贤之一。他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作为“正始之音”的代表,阮籍著有《咏怀八十二首》、《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这些魏晋名士,曾影响了一个时代

魏晋名士:阮籍

历代关于“竹林七贤”的排序,阮籍总是名列第一,可见阮籍的在士人中的名望之高。

鲁迅先生就曾这样评价阮籍:

阮籍做文章和诗都很好,他的诗文虽然也慷慨激昂,但许多意思都是隐而不显的。宋的颜延之已经说不大能懂,我们自然更很难看得懂他的诗了。他诗里也说神仙,但他其实是不相信的。

3、山涛

山涛是三国至西晋时期大臣、名士,“竹林七贤”之一。

山涛年少时,比较贫穷,喜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四十岁时,才任郡主簿。大将军司马师执政时,山涛被举为秀才,累迁尚书吏部郎。西晋建立后,升任大鸿胪。他每次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意旨,且亲作评论,时人称之为“山公启事”。

这些魏晋名士,曾影响了一个时代

魏晋名士:山涛

山涛前后选举百官,都能选贤用能。在武帝诏罢天下兵役时,他反对废除州郡武备,此后局势混乱,州郡无力镇压,果如其所言。

4、向秀

向秀是魏晋时期的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向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

向秀出身河内向氏,喜谈老庄之学,曾注《庄子》,被赞为“妙析奇致,大畅玄风(《世说新语·文学》)”,另有作品《思旧赋》、《难嵇叔夜养生论》。

这些魏晋名士,曾影响了一个时代

魏晋名士:向秀

向秀名列“竹林七贤”,向秀的逍遥新义及其《庄子注》里所阐述的儒道精神兼容的观点,虽经千百年的岁月流逝却无法抹去向秀的独特光彩。

5、刘伶

刘伶是魏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嗜酒不羁,被称为“醉侯”,好老庄之学,追求自由逍遥、无为而治。

刘伶现今存世的作品只有《酒德颂》和《北芒客舍》。《酒德颂》对“礼法”表示蔑视,宣扬老庄思想和纵酒放诞生活。

这些魏晋名士,曾影响了一个时代

刘伶:《酒德颂》

《酒德颂》是刘伶所做文章,它是析出了幕天席地、怒目切齿、熟视无睹、大人先生、奋袂攘襟、熟视不睹六个成语的千古名篇,里面热情地歌颂了大人先生(竹林七贤的诗歌化身)。

6、王戎

王戎是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曹魏凉州刺史王浑的儿子。出身琅玡王氏。自少神采秀美,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

王戎认为天下将乱,于是不理世事,以山水游玩为乐。

7、阮咸

阮咸是阮籍的侄子,与阮籍并称“大小阮”,与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并称“竹林七贤”,是西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他擅长弹琵琶,精通音律,著有《律议》。

这些魏晋名士,曾影响了一个时代

魏晋名士:阮咸

后人对阮咸有很多评价,比如:

山涛说:“阮咸贞素寡欲,深识清浊,万物不能移。若在官人之职,必绝于时。”

杜甫说:“嗣宗诸子侄,早觉仲容贤。”

李商隐说:“仲容铜琵琶,项直声凄凄。”

近期热文:

在周原遗址,我们能探索到什么样的周文化?

汉代贵族的华丽时装——黄纱地印花敷彩丝绵袍

中国古代书法种类都有哪些?

他们为什么被称为“六朝四大家”

汽车发展史上,每一个第一次都有典型意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