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他曾做过总理的翻译,后成为我党特工,被处决那天张学良泪流满面

湖北省,是一个人杰地灵好地方,从古至今出了无数英雄豪杰。湖北人民头脑灵活,性格大胆,是这片土地上最宝贵的财富。

在抗战年代,湖北省也出了许许多多声名显著的英雄儿女,其中有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勇士,也有在地下战线隐姓埋名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就是一位传奇人物,他精通多国语言,曾经担任过周总理的翻译;他学识渊博,曾经作为我党特工潜伏在少帅张学良身边成为他的老师,却最终惨死,他被处决那天张学良还泪流满面的怀念他,这个人就是潘东周。

他曾做过总理的翻译,后成为我党特工,被处决那天张学良泪流满面

潘东周原文潘文郁,1906年出生在湖北省,年少的他就展现出了自己惊人的天赋,年幼时他被父母送往私塾读书,才9岁的他就出口成章提笔成文,一度被当地的老百姓赞誉为天才人物。

16岁的潘东周被湖北省第二师范录取前去深造,在那里他接触到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潘东周很快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发表演讲,撰写文字,批判时事,用自己的一切努力反抗那个光怪陆离的时代。

后来他被组织派往莫斯科学习深造,在那里接受系统的共产主义思想传承,天才不愧是天才,潘东周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就掌握了十分难学的俄罗斯语言,只用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潘东周就成为了莫斯科共产国际代表团的秘书长。

他曾做过总理的翻译,后成为我党特工,被处决那天张学良泪流满面

从苏联回国之后的潘东周创办了《红旗》杂志,继续为宣扬马克思思想和共产国际理论而发光发热,在他的宣传和推广之下,加入共产党的人才越来越多,为之后我党的壮大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后来到了1927年时国共分裂,当时的国民党在国内肆无忌惮的大肆追捕戕害共产党人,于是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在莫斯科举行,在此次大会上潘东周不仅为大家翻译俄文,还勤勤勉勉的为所有参会者准备会议资料,整理会议记录。

1928年回国之后的潘东周继续投入到拿起笔杆子挥洒文采,宣传革命的工作中直到1931年转入地下工作,但是不久由于叛徒的出卖,潘东周被捕入狱。

他曾做过总理的翻译,后成为我党特工,被处决那天张学良泪流满面

1932年,张学良身边的得力干将黎天才去狱中看望了潘东周,他们说了什么外界不得而知,但是他们会谈之后黎天才就保释了潘东周出狱,不久后潘东周登报脱离党籍。

出狱后的潘东周沉迷学问,将自己的一身所长发挥到极致,他决定翻译《资本论》,要将《资本论》与当时的中国现状结合起来,宣传抗日。

当时的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后于1934年被蒋介石任命为河南湖北安徽三省的剿总副司令,为了更好的胜任,此时的张学良需要一名军师,于是在黎天才的引荐之下,潘东周结识张学良,张学良惊叹其才气和知识,人前人后都称呼潘东周为老师。

他曾做过总理的翻译,后成为我党特工,被处决那天张学良泪流满面

潘东周通过自己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总是能够很好的为张学良出谋划策,而且还能够在张学良提出的各项主张上给予细节的补充。对于张学良平时请教的问题,潘东周也都是信手拈来,对答如流。

时间一久,张学良感觉自己已经离不开潘东周了,对其的信任也是与日俱增,他一边感叹于潘东周的学问,一边惊叹于潘东周的见识,觉得他已然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此时的潘东周则利用自己的身份之便,将张学良和国民党的军事行动传递给我党位于北平的联络站,多次帮助我军逃脱围剿,脱离险境。

1934年更是传递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情报,帮助我党掌握敌人动态,粉碎了敌人的行动计划。

他曾做过总理的翻译,后成为我党特工,被处决那天张学良泪流满面

潘东周的行为也引起了一些人的警觉,国民党有次发动突然行动,摧毁了我党位于北平的联络站,发现了很多国民党内部才有的资料,有的甚至是绝密文件和原件,国民党人百思不得其解,他们意识到有人在通风报信。

得知消息的蒋介石大为震怒,致电张学良一定要揪出叛徒,以正军法。张学良是个惜才的人,而且在没有证据绝对指向潘东周的时候他选择相信潘东周。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潘东周又一次传递情报给我党的时候,中间的情报员叛变了,他带着证据举报了潘东周,这下潘东周通敌的行为已经是板上钉钉了,蒋介石再次致电张学良要求其严惩叛徒。

他曾做过总理的翻译,后成为我党特工,被处决那天张学良泪流满面

此时的张学良左右为难,一边是自己尊重的老师,一边是蒋介石的步步紧逼,此时蒋介石的一个命令终止了张学良的为难。

蒋介石指派自己心腹爱将钱大钧前去张学良处监督执法过程,1935年3月,潘东周被押离少帅府,看着潘东周离去的背影,张学良泪流不止却无能为力。

生命的长度仅仅存在29个年头的潘东周遭到了敌人的残忍杀害,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他凭借自己的力量宣扬马克思主义思想,唤醒了无数沉睡中的国人。

他身在敌营却不断传递情报,帮助我军一次又一次脱离险境。后来潘东周被我党追认为烈士,他虽然早逝,却永垂不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