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老兵因旧战伤摘除左眼,得知家人要去报销费用斥责:家里没钱吗?

在江西高安洲上村有一位老兵、老党员叫陈训杨,如今已经101岁。他从部队复员60多年,一直像普通农民一样默默耕作,没人知道他参军的详细经历,包括他的家人。

1993年的一天,73岁的陈训杨,在家中干活时突然觉得左眼剧痛,不久竟然看不清东西了。家人立即把他送到医院治疗,经过医生精心治疗,眼睛仍未能保住,不得不动手术将眼球摘除。

陈训杨这次住院共花去630元。镇民政部门知道陈老住院的情况后,派人到医院看望了老人,并告诉老人的儿子陈坝根,

按照相关政策可以为老人报销一部分医药费。

陈坝根高兴地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并拿着医院开的收据准备到镇里报销费用。陈训杨却叫住了他,生气地斥责:“咱们家里没钱吗?亏你还是个党员,总想着占组织的便宜。”

陈坝根有些委屈心想:“这是镇里通知的,又不是我非要去的。”但考虑到父亲刚出院,不能再动怒,他默默地把收据还了回去。陈训杨接过收据,撕得粉碎。

陈训杨不知道的是,他的医药费是儿子卖了家中两头猪才凑齐的,而这原本是要用于孙子的学费和来年的肥料钱。

当时陈坝根非常不理解,按照政策去报销,又没干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父亲为何这么生气?而关于父亲左眼失眠的原因,医生的结论是曾经受过伤,但具体受过什么伤陈坝根也不知道。

他不是不想问父亲,他非常了解父亲的性格,这么多年了,关于以前的事情,问他也不会有答案。

这两个问题一直困扰了陈坝根许多年。

老兵因旧战伤摘除左眼,得知家人要去报销费用斥责:家里没钱吗?

陈训杨

前几年,各地都在采集退伍老兵信息。当时陈训杨的孙子陈传球在村里当村干部,作为干部自然要以身作则带头响应上级号召,他知道爷爷曾当过兵,就拿着爷爷的复员证跑去登记了。

退役军人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对这么将近百岁老兵经历非常好奇,详细查阅甄别了他的档案后不禁大吃一惊——

这位老人竟是一位立过两次一等功的大功臣。

陈训杨隐藏了60多年的往事才渐渐被人所知,这时陈坝根才理解父亲,

连自己的功臣身份都隐瞒了数十年,从未向组织要待遇

。而自己却因为几百块想向组织伸手,怎能不惹他生气呢?

读到这里,很多读者可能会问,陈训杨到底有着怎样的战斗经历?他的眼睛为何会受伤?

他为何要在6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隐瞒自己的身份连家人都不告诉呢?

陈训杨出生于1920年,他有6个哥哥。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我们常说个人的命运是被时代左右的。假如没有战乱,陈训杨这样的家庭或许贫穷,但大概会是幸福的。

陈训杨的两个哥哥主动参加红军后来便失去了联系,另外两个哥哥被国民党部队抓壮丁也一去不返,抗战期间仅剩的两个哥哥又死于日军轰炸。

一个完整的家顿时变得支离破碎,那个年代像陈训杨这样的家庭数不胜数。

抗战胜利后,陈训杨和父亲高兴地以为终于要过上安稳的日子了。然而国民党却挑起了内战,让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再次陷入战乱。

1948年,陈训杨的父亲刚刚去世不久,一群国民党士兵来到洲上村说要找年轻人去搬运装备。陈训杨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他不想卷入战争,苦苦哀求道:“我已经有两个哥哥去参军了,

家里只剩我一个人了,放过我吧。

然而那群士兵却不由分说,用绳子把陈训杨与其它年轻人绑在一起,押上了战场。时隔数十年后,陈训杨记忆已经严重退化,但他却清晰地记得这一幕。

当时解放军已经进入全面反攻,由于战事吃紧,陈训杨没受过什么训练就被押上战场。国军当中许多士兵都是抓来的壮丁,这样的部队自然没有战斗力可言。

老兵因旧战伤摘除左眼,得知家人要去报销费用斥责:家里没钱吗?

抓壮丁剧照

在淮海战役中,国军惨败,陈训杨也被俘虏。由于受国军宣传蒙骗,

他以为自己会被枪毙,内心非常恐慌。

一位解放军班长递给他两个窝窝头,让他先填饱肚子。陈训杨一边流泪一边啃着窝窝头,但这窝窝头实在太硬,难以下咽。班长看到后又去炊事班给他打来一碗热面条。

解放军对待俘虏的政策是非常宽大的,愿意继续留在部队的,经过改造编入部队,不愿留在部队的发放证明和路费让其回家。

一开始,陈训杨是想着回家的。在一次俘虏诉苦大会上,陈训杨听到一个又一个跟他类似的悲痛故事,深受感染,也站上台痛诉自己的失去父母兄弟的悲惨故事。

连长听了倾诉后,组织全连一百多人祭奠陈训杨的亲人,还制作了八块灵牌,连长和指导员亲自捧着灵牌。要知道在中国传统习俗里,一般人只会为自己直系亲属捧灵牌。

陈训杨被深深地感动,他流着泪说:“我要留在部队,为死去的哥哥们报仇。

”陈训杨提出要入党,但连长告诉他要等一等。

这也在情理之中,入党是一件严肃的事情,绝不能凭一时兴起,要经过严格的考察。

此后,陈训杨便成了解放军第46师138团3营8连的一名战士。

1949年4月20日,由于反动的南京政府拒绝八项和平条件,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这次战役采取宽正面渡江方法,在绵延一千多里的战线上设了几十个渡江点。

当时江面上的船全部敌军拖到长江南岸,而解放军停靠在长江北岸内湖和内河里的仅剩一些小船,这些船大多只能乘坐8到12人,最大的也只能乘坐百来人。并且内湖和内河出口都被敌军封锁。

解放军采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就是重新开挖渠道,灌水后把轮船拖出去。一位首长后来回忆说:“我们的船不是从水路出去的,而是从旱路出去的。”这背后当然离不开当地老百姓的大力支持。

老兵因旧战伤摘除左眼,得知家人要去报销费用斥责:家里没钱吗?

陈训杨的奖章

当时陈训杨所在的16军在安庆集结渡河,渡河前部队需要挑选出一批突击队,

条件有三个:党员、南方人、懂水性。

当时部队大多是北方人,被称为“旱鸭子”,全部符合条件的人并不多。

为了感谢解放军对自己的恩情,虽然陈训杨只满足南方人这一个条件,但他却瞒着连长说自己懂水性,要求参加突击队。

突击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敢死队,作为最先抢滩登陆的部队,风险极大。陈训杨甚至已经做好牺牲的准备,他与一名赣州籍战友交换了地址,约定万一谁牺牲了,活着的人就帮对方把遗物带回家中。

战役打响,陈训杨作为舵手,与战友们向箭一样朝江对岸驶去。密集的炮弹和子弹不断射向江中心,在他们身边炸起一根根冲天般的水柱。江上飘着牺牲的战友的遗体,还有被炸死的鱼。

陈训杨完全顾不上这些,他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尽快冲到对岸消灭敌人。当他们冲上滩头时,敌人很快就溃败了。陈训杨又接到命令,往返两岸接送队友。

据陈训杨回忆,300人的突击队中,只有50人突破了敌人的封锁,而完全占领敌人阵地后,仅剩10多人。在这次战斗中,陈训杨冒着枪林弹雨,往返了6次,却安然无恙。

战后,陈训杨荣获一等功,还被授予“水上英雄”称号。

老兵因旧战伤摘除左眼,得知家人要去报销费用斥责:家里没钱吗?

解放军取得渡江战役胜利后,敌军迅速向南方溃退。为了不给敌人喘息机会,解放军立即实行宽正面追击。当时敌军大多以机械化行军,而解放军全靠两条腿,人不歇脚,马不下鞍,日夜不停地追击。

四月的南方,阴雨绵绵,还有一股寒意。解放军官兵常常在雨地里行军,却没有一个人叫苦,硬是凭一双脚追赶着敌人的汽车。有时候解放军第一梯队已经行进五六百里,而第二、三梯队还要消灭一股被一梯队甩在后面的敌人才能继续前进。

到五月初,最远的部队已经追到福建北部,江西东北部,前进了一千五百多里。陈训杨所在的16军追击到浙江常山附近。

当时军长决定率主力攻打衢州,由政委王辉球率138团奔袭江山县城,

陈训杨所在的尖兵8连又一次冲在了最前面。

8连战士歼灭敌军一个警戒排后,3营随即切断敌军南逃退路。

等主力部队赶到后,迅速攻入城内,活捉了敌县长和师长。这次138团以少胜多,歼敌5625人,自身只损失不到50人。

这是138团在解放战争中最辉煌的战果。

陈训杨由于作战英勇,在战后再次获得一等功。两次一等功证明陈训杨是一个意志坚定,作战勇敢的战士,

他通过了组织的考验,光荣地入了党。

经过短暂的休整后,陈训杨所在的部队又向大西南进军,参加解放西南战役。部队行至三穗时接到二野电令:“务必在11月15日占领贵阳。”

军长打开地图一看,距离贵阳还有七百多里,但时间只有五天。他只得下令各部:“日夜兼程,赶到前面,以最快速度占领贵阳。”

16军各部开展起了行军竞赛,看谁歼敌更多,看谁走得最快。大家一路上你追我赶,原本在侧翼的46师,一下跑到最前面去了。其他部队也追赶着46师。

16军军长回忆,每天晚上研究第二天的行军里程时,基本是靠伸出食指和拇指来量。这么一量就是一百二三十里,有时候达到180里。

老兵因旧战伤摘除左眼,得知家人要去报销费用斥责:家里没钱吗?

剿匪战斗

陈训杨也说那是最艰苦的一段日子。最开始部队是轻装跑步,后来负重到20公斤行军。陈训杨抬着重机枪,肩膀都压变形了,脚上全磨起了泡,动一下就钻心地痛。那时候他甚至想,

宁愿死在战场上,也不愿再走路了。

心里虽然这样想,但陈训杨却始终没放弃,甚至比许多人都做得更好,

他最多远一天进行180里。

最终,陈训杨所在的183团最先进入贵阳,他也获得了“行军模范”称号。

西南解放后,陈训杨还参加过剿匪战斗。在一次战斗中,躲在暗处的土匪用鸟铳向他开了一枪。陈训杨左眼被擦伤,当时经过部队治疗,很快就恢复。不料,43年后旧伤复发,导致眼球被摘除。

此后,陈训杨又跟着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而他们直到1955年4月才从朝鲜撤回。

新中国终于迎来了难得的和平,阔别家乡7年的陈训杨早已归心似箭,他立即向部队提出了复员申请。

在离开部队前,首长杨得志召集部队功臣开了个会,在会上他强调:“你们在部队都是英雄,但到了地方不能称英雄,要以普通党员身份团结老百姓,再立新功。”

这句话,陈训杨牢牢记在心里,带着23枚军功章回到家乡。复员数十年,他始终未向人提起过自己在部队立功的事情,包括自己的家人。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新中国成立之初进行了一场兴修水利、治理江河的大运动。陈训杨奉命调至高安上游兴修水坝。那时修水坝实行军事化管理,陈训杨再次发扬军人本色,抢着干最累的活,每天最早出门,最晚收工。

在1956年到1960年这段时间里,高安县兴修了上百个水利工程,而陈训杨参与了其中大部分工程。

他一心扑在水利工程上,极少回家,就连儿子出生时都不在家里。

村里的堂哥看到他对修水坝的热情如此之高,便说:“你儿子就叫陈坝根吧。”后来陈训杨的每个子女干脆都带一个坝字,大女儿叫陈坝英、二女儿叫陈坝绿、三女儿叫陈坝凤。

老兵因旧战伤摘除左眼,得知家人要去报销费用斥责:家里没钱吗?

陈训杨与妻子

水利工程结束后,县里看到陈训杨表现突出,原本想调他到当地苗圃工作。对于这个“铁饭碗”,陈训杨却提不起兴趣,他认为自己大字不认识几个,是个大老粗,还是适合在家种田。便拒绝了。

陈训杨回乡当起了农民,大家都知道他责任心强,处事公正,纷纷提议要他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陈训杨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带着乡村们修建沟渠,开发果园。

村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成为乡里的模范村。

大家都富起来了,陈训杨自己的生活却没得到什么改善。由于一心忙于公事,加上家里没多少钱,他的一座三间房的小屋,修了10年还没完工。

陈训杨对家人要求极为严苛,绝不允许他们占公家便宜。儿子陈坝根曾建了一个大养猪场,后来乡镇搞环境整治,要求各地拆除养猪场。陈坝根跟镇上反映,等几个月母猪生产了再拆,好减少些损失。

镇里答应了,陈训杨却不答应:“你是党员,应该起带头作用,怎么能为了自己的一点私利搞特殊呢?”

在风云动荡的岁月,陈训杨也因为曾被国民党军队抓壮丁的经历遭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但他始终坚信组织会还他清白,仍然按时缴纳党费。

十年后,陈训杨终于等来了清白。组织要帮他把工分补上,他却说什么也不肯要:“只要有个党员身份就足够了。”

陈训杨的功臣身份公开以后,感动了许多人,一波又一波的人上门来慰问、采访。很多人问他

为何这么多年一直隐瞒身份呢?

老兵因旧战伤摘除左眼,得知家人要去报销费用斥责:家里没钱吗?

伟大的背影

陈训杨回答说:“人要懂得知足,当年和我一起战斗的战友,有多少人连尸骨都找不到了,我还能回家娶妻生子。哪里还有脸去问组织要东西呢,杨得志司令也教育过我们,回乡后要团结老百姓,不能称英雄。”

只为一句叮嘱,陈训杨甘愿60多年平凡、清贫,却从不向组织伸手要任何东西,哪怕原本就属于他的。

这种默默的坚守背后显露出坚定的信仰和对组织的绝对忠诚。

在战场上,他披肝沥血,不畏牺牲,用一枚枚军功章谱写英雄壮歌。在和平时期,隐藏身份,默默耕作建设自己家园,用实际行动影响着身边每一个人。

不论是战场上的英雄,还是和平时期的普通人,不论遇到困难还是委屈,陈训杨始终没有忘记初心,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这种坚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喜欢本文的朋友,麻烦点个关注

@温度历史

以免错过更多感人历史故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