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1944年7月7日立于成都市老东门城门内
一、
抗战时期,出川抗战的350多万川军,有
64万多人伤亡
(
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
)。川军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
这里的川军是指整个国民革命军中的四川籍将士,并非单指最初的军阀武装川军。
为何川军牺牲如此之大呢?
三个原因:
1.兵员基数大
根据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公布的数字:四川一省征兵,无论配额与实征数额,均约占全国总额的1/5,
居全国第一
;全国约有15万知识青年登记从军,四川一省有4万人以上,
。全国抗日军队中每不到10个人中有一个是四川人,因此中国军队有了一句俗语,叫
“无川不成军”
。
由于兵员基数大,所以牺牲的人数也就多。
2.四川地域特点造就的火爆冲动性格
兵员数量多未必就不怕死。解放战争中大量四川兵爽爽快快放下武器成为解放战士,内战时四川兵可谈不上不怕死。当年川军打红军表现也不咋地,这也就是
“内战外行”
的来历。
但是一旦遇上国战外战,四川兵就雄起悍不畏死,暴露出四川人性格中的火爆冲动的一面。
一般人想到四川,那就是成都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古以来被称作天府之国。生活在那里以农民为主的人们,应该跟北方平原的人们一样,享受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
但是不要忘了四川是盆地,成都平原四周都是崇山峻岭。而且四川又叫巴蜀,是由巴国和蜀国组成的。从历史上讲,古巴国信奉占卜,崇尚巫教,民风古朴自然,情感表达直白,
具有豪放、率直的文化性格
从古代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从长江上游的宜宾到湖北宜昌叫川江,沿江而下是没有公路铁路的。货物通过川江入川出川全部靠木船。截至1899年,川江木船数量高达2900只,计10万吨,船工水手数以万计。
虽然李白诗中写得很惬意“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返。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但在没有长江三峡大坝之前,在长江三峡行船实则凶险万分。如果在三峡大坝修成前到过长江三峡旅游的话,应该能知道,风箱峡夔门前的滟滪堆不知道撞碎了多少顺流而下的木船。而峡江里面满是漩涡流速极快,这些驾木船的艄公水手危险性丝毫不比在海上的水手低。
而木船从下游回到上游指望船帆是不可能的,必须要靠纤夫一步一步拉上去。这种艰难生存环境下造就出来的川东人性格,自然与安安稳稳种田人的性格有很大的不同。
而四川的西部叫做川西,以前作为西康省级行政区存在了16年,这里彝族藏族羌族汉族多民族混居,在这些地方生活的四川人与成都平原和重庆山区的又不同,民风粗犷彪悍。
简单点说吧,成都人性格也许偏平和,重庆以及原先的川东一带的人性格耿直火爆得多,而川西一句民风彪悍就足够了。
实际上中国有很多地方自带悍卒属性,比如说甘肃这些与北方游牧民族混居的地方民风同样彪悍,而广西湖南和明朝时浙江义乌也出悍不畏死之士。
所以四川人在性格里面一方面有乐观和吃苦耐劳的特点,另一方面如果把藏在骨子里面的血性激发出来,那四川兵在外战中与敌国士兵真就是不死不休了。
3.袍哥文化和码头文化也带来影响
1947年,李沐风发表在《茶话》第 12期上一篇文章《略谈四川的“袍哥”》中记载,
民国时期,四川几乎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加入到袍哥组织
。在许多地方,有的家庭甚至拖家带口加入袍哥组织。
袍哥组织有独特的帮会文化,其中之一就是讲究义气。
最出名的那句话就叫
“袍哥人家绝不拉稀摆带”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川渝人家的性情耿直,说一不二。
这放在打仗时,就是冲就冲,干死算球,怕个锤子!
有了上面三个原因,在民族大义面前,四川兵自然敢于冲锋杀敌不怕牺牲!
抗战时,安县曲山镇青年王建堂的父亲王者成寄来的一面出征旗,这就是著名的“死字旗”!
当父亲只要儿子在“民族分上尽忠”!做儿子的岂能贪生怕死!
二、
抗美援朝时依旧是四川籍战士牺牲最多!
中国共有171669名志愿军战士阵亡,以下是籍贯:
四川30789名
山东19685名
吉林18260名
辽宁13374名
湖南 10687名
河南 10673名
河北10155名
黑龙江8222名
江苏 7268 名
山西 5835名
湖北 5167名
安徽4151名
浙江3732名
广东3186名
广西2915名
陕西 2802名
贵州2799名
江西2162名
内蒙古1683名
上海1634名
云南1482名
北京 1438 名
甘肃1041名
福建982名
天津461名
新疆61名
青海48名
西藏当时尚未解放,没有参战纪录。
此数字出自民政部门多次校对过的统计数字,其中包括朝鲜境内的支前民工/铁路员工和各种支援部队的死亡数,也包括在中国境内的空军部队的援朝作战损失。
我们知道,抗战中四川兵牺牲最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四川作为抗战大后方征兵最多,国军中四川兵比例也最高。
那为什么志愿军中也是四川兵牺牲最多呢?
还是因为志愿军中四川兵最多。
1949年7月6日,周恩来在中华全国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中指出:“在敌人所损失的五百六十九万人当中,被我们俘虏的人数达到百分之七十,即四百一十五万,而俘虏中又有二百八十万变成了解放军。”
1950年时我解放军总兵力为513万人,即解放战士占比达到了53%。由于国军中四川兵最多,又不肯打内战缴枪最爽快,自然解放军中四川兵又成了最多的。
被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亲笔批示“请授予特等功”的著名英雄邱少云,就是一名解放战士。1948年,邱少云被抓壮丁成为川军刘义的18团中的一个伙夫。1949年12月,邱少云所在的川军部队向解放军投诚。在诉苦大会上,他选择了加入解放军,正式成为第10军第29师第87团第9连战士。
由于志愿军中四川兵最多,而四川兵打起仗来由于性格原因,外战时作战勇敢不怕死,所以依旧牺牲最大。
四川籍志愿军牺牲人数占志愿军总牺牲人数接近18%,但立功受奖比例是超过这个比例的。
笔者做了一个简略的统计:
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有两名:杨根思和黄继光。
黄继光是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人。特级英雄中占比
50%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有12人,其中彭德怀是司令员。
剩下11人:杨根思、黄继光、伍先华、许家朋、孙占元、邱少云、李家发、杨连第、杨春增、杨育才、胡修道 。
黄继光、伍先华、邱少云、胡修道是四川籍,在11人中占比
36%
志愿军50名一级英雄中有空军飞行员6人,其余44人是步兵。
其中营长1人,连长副连长11,在营长连长中无四川籍。
排长副排长16人,正排长中无四川籍。其中副排长5人中四川籍2人谭炳云,黄家富。占副排长中比例为
40%。
班长副班长共11人,四川籍伍先华,柴云振。占班长副班长比例为
18%
战士5人,四川籍邱少云,胡修道。占战士一级英雄比例为
笔者再次查阅一级英雄中这12名营连级干部英雄,发现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在抗战期间和解放战争初期入伍的。
实际上这50名一级英雄中山东籍最多,有13人(营长1人,飞行员3人,担架员1人,班长2人,其余6人全是连长排长),说明抗战老根据地中山东出兵多,牺牲人数也为各省中第二。
由此说明,连排级干部中山东河北籍较多,从副排长以下,四川籍立功受奖的比例就上去了。
三、
对印自卫反击战中方边防部队阵亡了722人,包括82位军官,640名士兵。而解放军边防部队全歼印军3个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部分歼灭印军4个旅,毙伤印军第62旅旅长以下4885人,俘虏印军第7旅旅长以下3968人,总计毙伤俘敌8853人。
从这个官兵伤亡比例可以看出咱们解放军的军官真是冲锋在前。不过笔者没有查到各省籍牺牲人数,但有另外一个数据值得一提。
1963年,国防部授予全军11人模范称号,其中有10人是对印自卫反击战的官兵,另一人是击落U-2的岳振华。10人中有7人是四川籍战士,来自东、西线的各个参战部队。
战斗英雄罗光燮,四川乐至人;“爱兵模范”张代荣,四川广安人;战斗英雄吴元明,四川江津人;战斗英雄张映鑫,四川泸县人;战斗英雄肖明生,四川大足人;战斗英雄陈代富,四川安岳人;战斗英雄周天喜,四川安岳人。
这里要解释一下,“爱兵模范”张代荣是副指导员,是在给伤员包扎时遇炮火袭击,扑在伤员身上牺牲的,也是英雄,但是称号不同。
10个战斗英雄,7个是四川籍,印度兵也是倒霉,跟川兵打山地战不是找死吗?
四、
对越自卫反击战,四川牺牲子弟兵1025人!四川牺牲人数在广东、云南、广西、湖南、贵州之后,居第六位。
为何对越自卫还击战四川牺牲人数大降呢?
这又是另外一个原因了。
对印自卫反击战的那一年是1962年,解放军总兵力为355万人,到1979年时603万人,增加了这么多,老兵又大量退役,四川兵在解放军中的比例开始下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又掀起学习解放军的热潮,青年以参军入伍为荣,个个都想“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不但农村青年希望参军,那些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更想当兵。四川虽是人口大省,也占不了其他省份征兵名额,所以四川兵比例进一步下降。
另外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战是以广州军区和当时的昆明军区为主,所以牺牲战士中广东、广西云南更多些。
五、
在抗战和解放后的对外战争中,四川兵不怕牺牲英勇善战,为
“川不负国”
和
做出了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