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内戰外行,外戰内行”的川軍為何犧牲這麼大?

“内戰外行,外戰内行”的川軍為何犧牲這麼大?

“川軍抗日陣亡将士紀念碑”。1944年7月7日立于成都市老東門城門内

一、

抗戰時期,出川抗戰的350多萬川軍,有

64萬多人傷亡

陣亡263991人,負傷356267人,失蹤26025人

)。川軍參戰人數之多、犧牲之慘烈,居全國之首。

這裡的川軍是指整個國民革命軍中的四川籍将士,并非單指最初的軍閥武裝川軍。

為何川軍犧牲如此之大呢?

三個原因:

1.兵員基數大

根據國民政府軍政部長何應欽公布的數字:四川一省征兵,無論配額與實征數額,均約占全國總額的1/5,

居全國第一

;全國約有15萬知識青年登記從軍,四川一省有4萬人以上,

。全國抗日軍隊中每不到10個人中有一個是四川人,是以中國軍隊有了一句俗語,叫

“無川不成軍”

由于兵員基數大,是以犧牲的人數也就多。

2.四川地域特點造就的火爆沖動性格

兵員數量多未必就不怕死。解放戰争中大量四川兵爽爽快快放下武器成為解放戰士,内戰時四川兵可談不上不怕死。當年川軍打紅軍表現也不咋地,這也就是

“内戰外行”

的來曆。

但是一旦遇上國戰外戰,四川兵就雄起悍不畏死,暴露出四川人性格中的火爆沖動的一面。

一般人想到四川,那就是成都平原土地肥沃物産豐富,自古以來被稱作天府之國。生活在那裡以農民為主的人們,應該跟北方平原的人們一樣,享受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

但是不要忘了四川是盆地,成都平原四周都是崇山峻嶺。而且四川又叫巴蜀,是由巴國和蜀國組成的。從曆史上講,古巴國信奉占蔔,崇尚巫教,民風古樸自然,情感表達直白,

具有豪放、率直的文化性格

從古代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從長江上遊的宜賓到湖北宜昌叫川江,沿江而下是沒有公路鐵路的。貨物通過川江入川出川全部靠木船。截至1899年,川江木船數量高達2900隻,計10萬噸,船工水手數以萬計。

雖然李白詩中寫得很惬意“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返。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但在沒有長江三峽大壩之前,在長江三峽行船實則兇險萬分。如果在三峽大壩修成前到過長江三峽旅遊的話,應該能知道,風箱峽夔門前的滟滪堆不知道撞碎了多少順流而下的木船。而峽江裡面滿是漩渦流速極快,這些駕木船的艄公水手危險性絲毫不比在海上的水手低。

而木船從下遊回到上遊指望船帆是不可能的,必須要靠纖夫一步一步拉上去。這種艱難生存環境下造就出來的川東人性格,自然與安安穩穩種田人的性格有很大的不同。

而四川的西部叫做川西,以前作為西康省級行政區存在了16年,這裡彜族藏族羌族漢族多民族混居,在這些地方生活的四川人與成都平原和重慶山區的又不同,民風粗犷彪悍。

簡單點說吧,成都人性格也許偏平和,重慶以及原先的川東一帶的人性格耿直火爆得多,而川西一句民風彪悍就足夠了。

實際上中國有很多地方自帶悍卒屬性,比如說甘肅這些與北方遊牧民族混居的地方民風同樣彪悍,而廣西湖南和明朝時浙江義烏也出悍不畏死之士。

是以四川人在性格裡面一方面有樂觀和吃苦耐勞的特點,另一方面如果把藏在骨子裡面的血性激發出來,那四川兵在外戰中與敵國士兵真就是不死不休了。

3.袍哥文化和碼頭文化也帶來影響

1947年,李沐風發表在《茶話》第 12期上一篇文章《略談四川的“袍哥”》中記載,

民國時期,四川幾乎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加入到袍哥組織

。在許多地方,有的家庭甚至拖家帶口加入袍哥組織。

袍哥組織有獨特的幫會文化,其中之一就是講究義氣。

最出名的那句話就叫

“袍哥人家絕不拉稀擺帶”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川渝人家的性情耿直,說一不二。

這放在打仗時,就是沖就沖,幹死算球,怕個錘子!

有了上面三個原因,在民族大義面前,四川兵自然敢于沖鋒殺敵不怕犧牲!

抗戰時,安縣曲山鎮青年王建堂的父親王者成寄來的一面出征旗,這就是著名的“死字旗”!

當父親隻要兒子在“民族分上盡忠”!做兒子的豈能貪生怕死!

“内戰外行,外戰内行”的川軍為何犧牲這麼大?

二、

抗美援朝時依舊是四川籍戰士犧牲最多!

中國共有171669名志願軍戰士陣亡,以下是籍貫:

四川30789名

山東19685名

吉林18260名

遼甯13374名

湖南 10687名

河南 10673名

河北10155名

黑龍江8222名

江蘇 7268 名

山西 5835名

湖北 5167名

安徽4151名

浙江3732名

廣東3186名

廣西2915名

陝西 2802名

貴州2799名

江西2162名

内蒙古1683名

上海1634名

雲南1482名

北京 1438 名

甘肅1041名

福建982名

天津461名

新疆61名

青海48名

西藏當時尚未解放,沒有參戰紀錄。

此數字出自民政部門多次校對過的統計數字,其中包括北韓境内的支前民工/鐵路員工和各種支援部隊的死亡數,也包括在中國境内的空軍部隊的援朝作戰損失。

我們知道,抗戰中四川兵犧牲最多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四川作為抗戰大後方征兵最多,國軍中四川兵比例也最高。

那為什麼志願軍中也是四川兵犧牲最多呢?

還是因為志願軍中四川兵最多。

1949年7月6日,周恩來在中華全國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上的政治報告中指出:“在敵人所損失的五百六十九萬人當中,被我們俘虜的人數達到百分之七十,即四百一十五萬,而俘虜中又有二百八十萬變成了解放軍。”

1950年時我解放軍總兵力為513萬人,即解放戰士占比達到了53%。由于國軍中四川兵最多,又不肯打内戰繳槍最爽快,自然解放軍中四川兵又成了最多的。

被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親筆批示“請授予特等功”的著名英雄邱少雲,就是一名解放戰士。1948年,邱少雲被抓壯丁成為川軍劉義的18團中的一個夥夫。1949年12月,邱少雲所在的川軍部隊向解放軍投誠。在訴苦大會上,他選擇了加入解放軍,正式成為第10軍第29師第87團第9連戰士。

由于志願軍中四川兵最多,而四川兵打起仗來由于性格原因,外戰時作戰勇敢不怕死,是以依舊犧牲最大。

四川籍志願軍犧牲人數占志願軍總犧牲人數接近18%,但立功受獎比例是超過這個比例的。

筆者做了一個簡略的統計:

志願軍特級戰鬥英雄有兩名:楊根思和黃繼光。

黃繼光是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人。特級英雄中占比

50%

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有12人,其中彭德懷是司令員。

剩下11人:楊根思、黃繼光、伍先華、許家朋、孫占元、邱少雲、李家發、楊連第、楊春增、楊育才、胡修道 。

黃繼光、伍先華、邱少雲、胡修道是四川籍,在11人中占比

36%

志願軍50名一級英雄中有空軍飛行員6人,其餘44人是步兵。

其中營長1人,連長副連長11,在營長連長中無四川籍。

排長副排長16人,正排長中無四川籍。其中副排長5人中四川籍2人譚炳雲,黃家富。占副排長中比例為

40%。

班長副班長共11人,四川籍伍先華,柴雲振。占班長副班長比例為

18%

戰士5人,四川籍邱少雲,胡修道。占戰士一級英雄比例為

筆者再次查閱一級英雄中這12名營連級幹部英雄,發現他們絕大多數都是在抗戰期間和解放戰争初期入伍的。

實際上這50名一級英雄中山東籍最多,有13人(營長1人,飛行員3人,擔架員1人,班長2人,其餘6人全是連長排長),說明抗戰老根據地中山東出兵多,犧牲人數也為各省中第二。

由此說明,連排級幹部中山東河北籍較多,從副排長以下,四川籍立功受獎的比例就上去了。

三、

對印自衛反擊戰中方邊防部隊陣亡了722人,包括82位軍官,640名士兵。而解放軍邊防部隊全殲印軍3個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旅,部分殲滅印軍4個旅,斃傷印軍第62旅旅長以下4885人,俘虜印軍第7旅旅長以下3968人,總計斃傷俘敵8853人。

從這個官兵傷亡比例可以看出咱們解放軍的軍官真是沖鋒在前。不過筆者沒有查到各省籍犧牲人數,但有另外一個資料值得一提。

1963年,國防部授予全軍11人模範稱号,其中有10人是對印自衛反擊戰的官兵,另一人是擊落U-2的嶽振華。10人中有7人是四川籍戰士,來自東、西線的各個參戰部隊。

戰鬥英雄羅光燮,四川樂至人;“愛兵模範”張代榮,四川廣安人;戰鬥英雄吳元明,四川江津人;戰鬥英雄張映鑫,四川泸縣人;戰鬥英雄肖明生,四川大足人;戰鬥英雄陳代富,四川安嶽人;戰鬥英雄周天喜,四川安嶽人。

這裡要解釋一下,“愛兵模範”張代榮是副指導員,是在給傷員包紮時遇炮火襲擊,撲在傷員身上犧牲的,也是英雄,但是稱号不同。

10個戰鬥英雄,7個是四川籍,印度兵也是倒黴,跟川兵打山地戰不是找死嗎?

四、

對越自衛反擊戰,四川犧牲子弟兵1025人!四川犧牲人數在廣東、雲南、廣西、湖南、貴州之後,居第六位。

為何對越自衛還擊戰四川犧牲人數大降呢?

這又是另外一個原因了。

對印自衛反擊戰的那一年是1962年,解放軍總兵力為355萬人,到1979年時603萬人,增加了這麼多,老兵又大量退役,四川兵在解放軍中的比例開始下降。

“内戰外行,外戰内行”的川軍為何犧牲這麼大?
“内戰外行,外戰内行”的川軍為何犧牲這麼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又掀起學習解放軍的熱潮,青年以參軍入伍為榮,個個都想“一顆紅星頭上戴,革命紅旗挂兩邊”,不但農村青年希望參軍,那些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更想當兵。四川雖是人口大省,也占不了其他省份征兵名額,是以四川兵比例進一步下降。

另外1979年的對越自衛還擊戰是以廣州軍區和當時的昆明軍區為主,是以犧牲戰士中廣東、廣西雲南更多些。

五、

在抗戰和解放後的對外戰争中,四川兵不怕犧牲英勇善戰,為

“川不負國”

做出了最好的诠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