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博物之志 文化育人 高校博物馆育人发展新趋势漫谈

博物之志 文化育人 高校博物馆育人发展新趋势漫谈
博物之志 文化育人 高校博物馆育人发展新趋势漫谈

博物之志,文化育人

——浅谈中国高校博物馆育人发展新趋势

丁烨

博物馆是公开展示和陈列的场所,学习环境丰富且充满惊喜。高校博物馆作为博物馆的重要类别之一,近年来以一种昂扬的姿态快速发展。最新的第四批国家级博物馆分级名单显示,一级博物馆阵营中首次出现高校博物馆,分别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和山东大学博物馆;另有上海大学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等五家高校博物馆成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2019年《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充分挖掘高校艺术场馆的社会服务功能,推动高校艺术场馆纳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免费开放政策实施范围,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将博物馆、美术馆向社会有序开放”。高校博物馆作为高校艺术场馆的核心,具有博物高校双重属性,即博物馆性和高校部门属性。所谓博物馆性是指高校博物馆是面向社会开放,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服务、发挥社会化服务功能的文博场馆,包括校史馆、校友纪念馆等;同时高校博物馆也是彰显校园文化,为全校师生提供教学与科研服务的二级单位。就目前高校博物馆发展的内涵与外延总结起来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高校专业学科展示、高校特色研究成果展示和综合性博物馆发展。

博物之志 文化育人 高校博物馆育人发展新趋势漫谈

资料图: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 (Ashmolean Museum)是英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馆之一,同时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的一座大学博物馆。

第一类的高校博物馆首要功能是专业学科的展示空间,即每所高校结合自身学科设置特色,给予优势专业一个展示平台,如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中国会计博物馆、上海财经大学商学博物馆、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等都属于此类。这类高校博物馆承载着向校内师生、校友以及社会公众展示、传播以及弘扬本校办学特色及专业特点的功能。

第二类是高校特色研究成果类博物馆,如上海市师范大学的中国“慰安妇”历史博物馆。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从事慰安妇问题研究二十多年,他将全国范围内经研究确认的慰安所绘制成地图放于博物馆内。华东政法大学的李昌钰法庭科学博物馆,内有李昌钰捐赠展品共计163箱。上海音乐学院的东方乐器博物馆(有代表性的乐器400余件(套))、上海体育学院的中国武术博物馆(现有藏品2147件/套、珍贵文物600件/套),都属于此类。这类博物馆的特点是围绕高校某一类特色研究成果,通过珍贵藏品的展示,故事叙述,向公众呈现。

第三类是向综合性博物馆发展的高校博物馆,上海大学博物馆属于此中典型。上海大学博物馆虽然年轻,但建立伊始就定位综合性博物馆,由海派文化博物馆、上海方言文化展示体验馆(展)、上海大学校史馆(展)、钱伟长纪念馆(展)以及上海大学(1922—1927)校史室外展区溯园四馆一园构成,展示面积5500平方米,是目前上海市内展出面积最大的高校综合类博物馆。

博物之志 文化育人 高校博物馆育人发展新趋势漫谈

高校博物馆相较于社会博物馆而言,“优势在于其植根于大学文化的深厚沃土,是大学深厚学术和文化积淀的重要标志,也是凝聚大学精神的智慧摇篮”。

高校博物馆既是高校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也是高校的名片与对外展示的窗口,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高校博物馆的馆藏资源中很多都是某一学科发展的历史见证,蕴含着丰富的治学精神和探索精神,背后都有人的影子,反映了本校鲜明的办学传统,是本校校园文化最重要、最直观的展示平台。

作为校园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博物馆是传承学校文化基因、弘扬学校文化传统、凸显学校精神品格、展示学校特色和办学水平、营造学校科学与人文氛围的重要平台。

高校博物馆以学校各自的文化传统、精神品格、办学理念及办学实践为生长点和丰厚沃土,以多角度、多层次彰显学校自身文化特色与精神传统,不断深化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建设为关键,创新开展各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创新搭建各有特色的文化平台,努力建设成学校文化基因传承。

时代的发展赋予了高校博物馆更高的使命。高校博物馆已经不单单是一所高校特色学科展示的场所,更是文化育人的“大课堂”。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拥有一所属于自己的高校博物馆,不仅是学校学科特色展示的重要平台,更是文化育人的理想场所。如笔者所在的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博物馆,于2021年10月正式启动建设。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作为长三角地区唯一一所对外经贸特色的高校,相信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博物馆建成之后也一定能给公众带来不一样的经贸教育体验。

博物之志 文化育人 高校博物馆育人发展新趋势漫谈

活动合影

人们需要走进高校博物馆,丰富精神文化生活,高校博物馆也应当走出高校,走进社区。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已经开始“破圈而出”,尝试跨界融合。2021年12月26日中华艺术宫揭幕的“2021无问西东邀请展”,是一次令人欣喜的尝试。由上海大学作为支持单位,上海美术学院、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上海市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这次展览,集结来自世界各地70位艺术家的200余组(件)作品。

相关报道:“无问西东”开幕:专家睿论新海派、新文科、新艺科“三新发展”

简而言之,高校是人们系统受教育的场所,博物馆曾被称为“第二课堂”,共同的教育功能和使命让博物馆和高校之间有着天然的缘分。世界博物馆的发展历史上,高校博物馆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的经济在崛起,中国的文化更加自信。在此征程上,中国高校博物馆建设,不仅要担负起学校的学术研究和教学任务,也应更多地参与到公共社会服务中。“高校+博物馆”,不仅是学术机构,教育空间,更是文明的载体。新时代的中国高校博物馆建设应着眼社会发展,打开“围墙”,打造文化育人的“大课堂”。

*本文作者: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档案馆副馆长 丁烨 2022年1月1日 配图为编者所加

相关报道: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博物馆启动建设 国内知名文博专家获聘咨询顾问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