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博物之志 文化育人 高校博物館育人發展新趨勢漫談

博物之志 文化育人 高校博物館育人發展新趨勢漫談
博物之志 文化育人 高校博物館育人發展新趨勢漫談

博物之志,文化育人

——淺談中國高校博物館育人發展新趨勢

丁烨

博物館是公開展示和陳列的場所,學習環境豐富且充滿驚喜。高校博物館作為博物館的重要類别之一,近年來以一種昂揚的姿态快速發展。最新的第四批國家級博物館分級名單顯示,一級博物館陣營中首次出現高校博物館,分别為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和山東大學博物館;另有上海大學博物館、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中國傳媒大學傳媒博物館、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東北師範大學東北民族民俗博物館等五家高校博物館成為國家二級博物館。

2019年《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明确指出“充分挖掘高校藝術場館的社會服務功能,推動高校藝術場館納入國家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免費開放政策實施範圍,鼓勵有條件的高校将博物館、美術館向社會有序開放”。高校博物館作為高校藝術場館的核心,具有博物高校雙重屬性,即博物館性和高校部門屬性。所謂博物館性是指高校博物館是面向社會開放,為社會公衆提供文化服務、發揮社會化服務功能的文博場館,包括校史館、校友紀念館等;同時高校博物館也是彰顯校園文化,為全校師生提供教學與科研服務的二級機關。就目前高校博物館發展的内涵與外延總結起來可以劃分為以下三種類型:高校專業學科展示、高校特色研究成果展示和綜合性博物館發展。

博物之志 文化育人 高校博物館育人發展新趨勢漫談

資料圖: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 (Ashmolean Museum)是英國第一個公共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館之一,同時是世界上規模最大,藏品最豐富的一座大學博物館。

第一類的高校博物館首要功能是專業學科的展示空間,即每所高校結合自身學科設定特色,給予優勢專業一個展示平台,如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的中國會計博物館、上海财經大學商學博物館、上海外國語大學世界語言博物館等都屬于此類。這類高校博物館承載着向校内師生、校友以及社會公衆展示、傳播以及弘揚本校辦學特色及專業特點的功能。

第二類是高校特色研究成果類博物館,如上海市師範大學的中國“慰安婦”曆史博物館。上海師範大學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從事慰安婦問題研究二十多年,他将全國範圍内經研究确認的慰安所繪制成地圖放于博物館内。華東政法大學的李昌钰法庭科學博物館,内有李昌钰捐贈展品共計163箱。上海音樂學院的東方樂器博物館(有代表性的樂器400餘件(套))、上海體育學院的中國國術博物館(現有藏品2147件/套、珍貴文物600件/套),都屬于此類。這類博物館的特點是圍繞高校某一類特色研究成果,通過珍貴藏品的展示,故事叙述,向公衆呈現。

第三類是向綜合性博物館發展的高校博物館,上海大學博物館屬于此中典型。上海大學博物館雖然年輕,但建立伊始就定位綜合性博物館,由海派文化博物館、上海方言文化展示體驗館(展)、上海大學校史館(展)、錢偉長紀念館(展)以及上海大學(1922—1927)校史室外展區溯園四館一園構成,展示面積5500平方米,是目前上海市内展出面積最大的高校綜合類博物館。

博物之志 文化育人 高校博物館育人發展新趨勢漫談

高校博物館相較于社會博物館而言,“優勢在于其植根于大學文化的深厚沃土,是大學深厚學術和文化積澱的重要标志,也是凝聚大學精神的智慧搖籃”。

高校博物館既是高校文化建設的生力軍,也是高校的名片與對外展示的視窗,具有較強的專業性。

高校博物館的館藏資源中很多都是某一學科發展的曆史見證,蘊含着豐富的治學精神和探索精神,背後都有人的影子,反映了本校鮮明的辦學傳統,是本校校園文化最重要、最直覺的展示平台。

作為校園人文環境的重要組成和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高校博物館是傳承學校文化基因、弘揚學校文化傳統、凸顯學校精神品格、展示學校特色和辦學水準、營造學校科學與人文氛圍的重要平台。

高校博物館以學校各自的文化傳統、精神品格、辦學理念及辦學實踐為生長點和豐厚沃土,以多角度、多層次彰顯學校自身文化特色與精神傳統,不斷深化大學文化與大學精神建設為關鍵,創新開展各有特色的文化活動、創新搭建各有特色的文化平台,努力建設成學校文化基因傳承。

時代的發展賦予了高校博物館更高的使命。高校博物館已經不單單是一所高校特色學科展示的場所,更是文化育人的“大課堂”。越來越多的高校意識到擁有一所屬于自己的高校博物館,不僅是學校學科特色展示的重要平台,更是文化育人的理想場所。如筆者所在的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博物館,于2021年10月正式啟動建設。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作為長三角地區唯一一所對外經貿特色的高校,相信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博物館建成之後也一定能給公衆帶來不一樣的經貿教育體驗。

博物之志 文化育人 高校博物館育人發展新趨勢漫談

活動合影

人們需要走進高校博物館,豐富精神文化生活,高校博物館也應當走出高校,走進社群。一些有條件的高校已經開始“破圈而出”,嘗試跨界融合。2021年12月26日中華藝術宮揭幕的“2021無問西東邀請展”,是一次令人欣喜的嘗試。由上海大學作為支援機關,上海美術學院、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中國美術家協會和上海市美術家協會聯合主辦的這次展覽,集結來自世界各地70位藝術家的200餘組(件)作品。

相關報道:“無問西東”開幕:專家睿論新海派、新文科、新藝科“三新發展”

簡而言之,高校是人們系統受教育的場所,博物館曾被稱為“第二課堂”,共同的教育功能和使命讓博物館和高校之間有着天然的緣分。世界博物館的發展曆史上,高校博物館占據着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的經濟在崛起,中國的文化更加自信。在此征程上,中國高校博物館建設,不僅要擔負起學校的學術研究和教學任務,也應更多地參與到公共社會服務中。“高校+博物館”,不僅是學術機構,教育空間,更是文明的載體。新時代的中國高校博物館建設應着眼社會發展,打開“圍牆”,打造文化育人的“大課堂”。

*本文作者: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檔案館副館長 丁烨 2022年1月1日 配圖為編者所加

相關報道: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博物館啟動建設 國内知名文博專家獲聘咨詢顧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