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士族门阀政治

在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一个很特别的现象,即新兴的士族门阀阶级,他们既垄断着政治权利,也垄断着文化。那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东汉末年士人的继续发展,其路径为:先秦士人-->两汉儒生-->东汉名士-->中古士族。简单的讲就是官僚化的贵族,主要由三个类型的世家构成:

官僚世家(官场):尽管秦汉实行选贤任能,但也保证了官僚特权,这就形成了一些家族世代居官,逐渐建立了族望,形成官族。

豪强世家(乡里):他们拥有大田庄、大宗族和大量依附民。

文化世家(士林学门):东汉出现了很多经学世家,即名士世家。

三种世家也是可以通过购置田庄、投资教育、官宦遴选,实现相互转化,三位一体,从而构成了士族门阀的最初形态。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世家有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

弘农杨氏(四世三公):世传《欧阳尚书》,杨震-->杨秉(太尉)-->杨赐(司徒/司空)--杨彪(司徒/司空/太尉)

汝南袁氏(四世五公):世传《孟氏易》,袁安(司徒/司空)-->袁敞(司空)、袁京(司空)-->袁汤(司空/太尉)-->袁逢(司空)、袁隗(司徒/司空)

2、社会文教活动的破坏,导致的学在家族。

3、政治动荡导致统治集团封闭化,汉魏“禅让”式的王朝更迭,使得权贵势力一脉相承,官僚冠冕不绝,家世延绵,可从魏晋两朝官员看出——

魏太仆 何夔-->晋太傅 何曾

魏豫州刺史 贾逵-->晋司空/尚书令 贾充

魏尚书令 裴潜-->晋司空 裴秀

魏司徒 陈矫--> 晋大司马 陈骞

......

在这种士族门阀官僚贵族化过程中,势必会造成皇权的削弱,西晋皇帝出于平衡士族官僚的需要,开始扶植皇族子弟,开启宗王政治。分封了八王,即:宗王、赵王、下邳王、秦王、梁王、楚王、淮南王。但是遗憾的是,皇族诸王之间争斗是必然的,最终酿成“八王之乱”。正所谓:

魏削宗室权臣篡,晋封同姓骨肉残!

士族门阀政治

东晋士族门阀

晋惠帝的八王之乱后,五胡的铁蹄踏碎了西晋的王朝,洛阳沦陷的士族世家和流民等纷纷南逃,并追寻镇守江东的司马睿(晋元帝),于建康建立东晋,开创江东五朝之局,维系不绝如缕的中华种族和文化。

然而司马睿只是皇族旁支,声望不高,必须借助大士族门阀的支持,才能名正言顺,这又给了士族门阀又一发展动力。其中以琅琊王氏的王导、王敦为最。王导主政,王敦主兵,两人构成了江左政权的政治支柱和军事支柱,以至于有个说法叫“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政权的维系有赖于两大门阀士族,即以王导为首的南逃而来的侨姓士族:如琅琊王氏、颖川康氏、谯郡桓氏、陈郡谢氏;江东本土吴姓的朱、张、顾、陆四家,以及向南逃亡的流民建立的北府兵。整个政权的政治生态是皇帝垂拱,门阀当政,流民御边。

中古门阀制度

士族门阀阶层为了确保自身的地位,还创设了很多制度措施,来强化士族世家的特权和优势,如:

1、中正九品制:即朝官兼任中正,负责品评士人,将士人划分九品,并与官九品相关联,依据才德而定品,作为吏部的任命根据,并按士人表现变化,品有升降。

中正九品与官九品相差四级,中正五品为起官,对应官九品,中正四品对应官八品,依此类推。按照制度的设计,似乎对士人很公平,然而在门阀政治中,选拔的标准实则是依据父祖的权势,以及门第的高贵来选拔。

这样的结果就是,“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势族。”中正二品和三品成为身份鸿沟的一道线。

2、门第婚:士族门阀讲究门当户对,望族与寒人绝望通婚可能,甚至因为侨姓士族与吴姓士族政治地位略有相差,也基本不会联姻。

3、标榜郡望:为避免与同姓寒人,小世家混同,士族门阀都会在姓前标榜郡都和声望,如过江为侨,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

4、创设谱学:考据家族谱验其同姓士人,甚至在朝中设置谱局,凡有司选举,必辑谱籍,而考其伪。士族的家谱成了王朝选官的依据。

5、士庶有别:通过仪礼规范,隔绝士族与寒人的地位,甚至通过言辞举止羞辱寒人来保持士族的优越感。而这里门阀世家已经不把读书的儒生当作士人,而仅限士族中的士人。

通过这些制度设计,士族门阀掌握了魏晋以来的政权和文化的权利,在东晋达到了巅峰。

南朝皇权的重振

士族门阀政治的强势一直延续到南朝,直到依靠北府兵夺取皇权的刘裕,采取了武将执兵柄,寒人掌机要,皇子守藩镇的措施,削弱了士族门阀的势力,中古士族门阀才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正是: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