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若真斩了如何?汉将试过,却保住了兄弟们性命

自古有言:“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在古代乃至近现代战场上,似乎都成为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如《日内瓦公约》就曾规定:不得杀害虐待俘虏,老人、孩子等弱者,更不得伤害双方的谈判人员。也正因此,即便两国矛盾不可调和,使者一般情况下都能保住性命。

纵观历史,如此优待使者的政策,其实最早出现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596年,楚国派遣申舟出使齐国,却特意嘱咐他绕开宋国。闻听此事,宋国执政华元非常生气,他认为:楚国的举动是在侮辱宋国!为此,他便提前设下埋伏,将楚国使者杀害。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若真斩了如何?汉将试过,却保住了兄弟们性命

此事一出,怒不可遏的楚庄王当即派出大军,围困宋国都城长达9个月。宋国难以请到援兵,国内状况又不好,只能派华元为使者,前往洽谈相关事宜。华元知道按正常流程很难解决问题,遂铤而走险,半夜潜入楚军帅帐,挟持了楚军统帅子反,他声色俱厉道:“我国如今已易子而食,如逼我们签下屈辱条约,我们将不惜举国同亡。但若楚军退军30里,我国将唯命是从。”就这样,楚国竟真和宋国停战,并退兵30里,而华元也主动成为人质前往楚国。这一典故便是后世赫赫有名的“两国交兵,不斩来使”。

的确,两国交战没必要在使者身上撒气。互相善待对方的使者,也算是为彼此留了一条后路及对话通道,更不会激起敌方的誓死抵抗之心。不过,战争并非一成不变,在有些时候,斩杀使者的做法虽然不道义,但却能扭转局势。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若真斩了如何?汉将试过,却保住了兄弟们性命

公元75年,汉朝汉明帝去世。北匈奴察觉到机会,便随反叛了的车师共同进攻耿恭军。耿恭其人素来颇有谋略。即便形势不利也毫不气馁。城中没了水源,他就亲自掘井15丈,直至出水。粮食耗尽,他便用水煮铠甲和弓弩,吃上面的皮革等物充饥。大家士气低落,他就亲自为大家打气,使众人毫无二心。匈奴单于久攻不下,又见耿恭减员严重,便派出使者招降,甚至表示愿将其封王。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若真斩了如何?汉将试过,却保住了兄弟们性命

但耿恭见到使者,却把使者诱骗到城头,在众目睽睽下把他杀死,并将其尸体挂于城头炙烤。这样的做法绝了他们想投降的心思,也令城中士兵个个振奋。匈奴单于见状则更加愤怒,命士兵日夜攻城。但在高频率的攻城下,反而造成了己方更大的伤亡。最终,耿恭等到了汉朝的援军。他的做法与其他时期的做法相比,无疑是不人道的,但在破釜沉舟之下,却在与匈奴之间的战争中占尽先机,也带着兄弟们活了下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