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灾民放着河里的鱼虾不抓,宁可吃草根啃树皮?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悯农》

诗中所言之意,春天种上一粒种子,秋天的时候却可以收获几万颗,即便四海之内没有任何闲田,但仍有农夫饿死的情况。

众所周知,古代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而不像今天我们这般衣食无忧,快乐自在。对于古人而言,能够温饱便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愿望。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灾民放着河里的鱼虾不抓,宁可吃草根啃树皮?

据相关史料记载,我国古代因为旱灾、涝灾等原因经常导致田地里颗粒无收,这样一来,也就决定当时的百姓会因此而饿肚子。在当时那个各种物资极其匮乏的时代,百姓只能以嚼树皮,吃树根来度过灾年。

说到这里,大家一定非常好奇,当时的灾民为什么不去河里抓鱼,反而要吃树根、树皮呢?

其实,这一切的一切都要追溯到古代灾情时的具体情况。在不同地区的百姓,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不同程度的灾情。

一、古代灾情频发

古代时期,因为生产力低下和科学技术有限,对于百姓而言,整个都是靠天吃饭。可以说,当时的天气情况直接决定土地里的收成。尤其是种地为生的百姓,天灾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致命的问题,一旦遭遇天灾,他们首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填饱肚子。

相传,古代时期历朝历代都有灾情的出现,几乎每一年,都会出现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灾害。而这些灾害,都会对当时的百姓生活造成困扰。百姓辛苦一年的劳动成果,很有可能毁于一场大雨或者数月的干旱。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灾民放着河里的鱼虾不抓,宁可吃草根啃树皮?

对于当时的百姓而言,天灾一旦出现,也就意味着他们一年白干了。不仅如此,他们也要面对着不同程度的饥饿。有的地区,百姓因为遭受天灾而饿的没有办法,最后只能易子而食。虽然这种做法是极其残酷的,却也暴露出古代社会底层百姓的不易,这也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事实。

因为灾情的出现,大部分百姓都会到山上采摘一些野果之类的事物来充饥。除此之外,树皮、草根也成为老百姓的事物。虽然这些东西吃不饱,也很难吃,最起码能够维持人体需求,不至于饿死。

不过话又说回来,当时灾区的百姓为什么不下河抓鱼虾吃呢?

其实,这跟不同地区的不同受灾情况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北方地区

在我国古代,北方地区也是经常受灾的地方,北方经常出现大面积的旱灾,导致大面积稻田颗粒无收。除了旱灾,北方偶尔也会经历一些洪涝灾害,不过洪灾在古代的北方是非常少见的。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灾民放着河里的鱼虾不抓,宁可吃草根啃树皮?

然而,北方地区虽然拥有广袤的平原,但是土地却是非常贫瘠的。原本这些土地都长不出太多的庄稼,加上天气的干扰,导致北方大片土地经常颗粒无收。北方人口密集,因为粮食的缺失,势必会造成灾情的出现。

北方的灾情,对于当时的统治者而言,他们是非常在乎的,毕竟从古至今的政权中心都在北方的中原地区。为了稳固统治,统治者都会派出钦差带着粮食进入灾区救灾。虽然作用不是太大,但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情。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灾区的人们喜欢吃树皮、草根,而不喜欢吃河里的鱼虾。其实,这都是有原因的。

众所周知,北方地区,河流湖泊远不如南方的多,这里的小河一旦遇到旱灾,大多呈现枯竭状态,又怎么去抓鱼抓虾呢?也就是说,只要旱灾出现,北方的小河就抓瞎啦。

然而北方较大的河流,因为当时条件原因,根本无法下去捕捉。倘若贸然进去,不仅会浪费体力,甚至会丢掉生命。即使对灾区极其饥饿的百姓而言,这样丢掉生命也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北方灾区的百姓大多会选择吃树皮草根,勉强活下去,或者等待朝廷的赈灾。下河抓鱼抓虾的方法对于他们而言,是没有用的。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灾民放着河里的鱼虾不抓,宁可吃草根啃树皮?

三、南方地区

古代南方地区,尤其是江南,有着“鱼米之乡”的美称。对于南方的百姓而言,他们要比北方的百姓幸福的多。首先,他们不会遇到所谓的旱灾,虽然时常有洪涝灾害发生,但对南方百姓的影响要远远小于北方。

值得一提的是,南方地区温度高、光线强,水分充足,那里的农作物可以达到一年两三熟。只要不是整年的灾害,对于南方地区的百姓而言也是没有多大影响的。客观的说,南方百姓可以吃的食物要比北方百姓充足的多。

如果遇到较小的灾情,南方百姓几乎可以自己解决,倘若真的遇到大的灾情,朝廷也是不会置之不理的。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当时的南方人口较少,远没有北方地区庞大。就算是同样的灾情,对于南方地区而言,也是相对较小的。

所以说,南方地区的百姓,即使收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他们也不会下河抓鱼抓虾。

因为普通灾情对于南方人来说,还达不到迫不得已下河抓鱼吃的地步。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灾民放着河里的鱼虾不抓,宁可吃草根啃树皮?

四、其他地区

除了南北地区,还有一些偏远地区,如东北的山林,西南的岛屿,居住在这里的百姓,其实天灾对于他们而言已经构不成威胁。这些偏远地区的居民,本来人数就少,加上他们靠山吃山,而不是依靠天。

尤其是在偌大的山林里,居住着一小部分人,他们的一生便是靠着大山度过的。平常,他们进山打猎,把打到的野味带回去,这些野味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保存起来,留作以后使用。可以说,当时山里人的生活水平要比山外百姓高的多。

对于蒙古、东北一些游牧民族而言,他们吃的粮食少,主要以食肉为主。所谓的天灾,对于他们来说根本没有影响。即使其他地区灾难频发,而他们依旧躲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吃肉喝酒,这些人也被当时的朝廷命名为“蛮夷”。

即便如此,但不得不承认当时边远地区游牧民族的幸福生活。

所以说,以古代社会的情况来看,居住在其他地区的百姓才是最幸福的。虽然远离朝堂,经济落后,但是他们的温饱问题却能够有效的保障。在各项物资都不充足的古代,能够吃饱便代表拥有了一切。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灾民放着河里的鱼虾不抓,宁可吃草根啃树皮?

结语:

追溯到古代时期,才知道百姓遇到灾情后,宁可吃树皮草根,也不下河抓鱼抓虾。其实,并不是他们不去,而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最为现实的原因莫过于下河未必抓得住,反而会更加饥饿。与其这样,倒不如寻找一些常见的树皮草根。虽然它们没有营养,但最起码可以暂时性填饱肚子。

其实,仔细回顾历史,便会惊人的发现,处在古代时期的百姓也有很多的无奈。极大多数的百姓,每天首要考虑的问题便是如何吃饱饭,即便如此,仍有很多人饿着肚子。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对于古人而言,我们已经幸福很多了。我们不用考虑吃不饱的问题,堪称衣食无忧。古人考虑如何生存,我们考虑如何生活,这就是我们同古人生活之间的本质不同。

所以说,我们要珍惜眼前的生活,尽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生活,进而享受生活。

既然我们拥有这样幸福的环境,何不努力一把,让自己更加快乐的活着。

参考资料:《北宋经济史》 《旧唐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