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放着河裡的魚蝦不抓,甯可吃草根啃樹皮?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李紳《憫農》

詩中所言之意,春天種上一粒種子,秋天的時候卻可以收獲幾萬顆,即便四海之内沒有任何閑田,但仍有農夫餓死的情況。

衆所周知,古代社會生産力極其低下,而不像今天我們這般衣食無憂,快樂自在。對于古人而言,能夠溫飽便是他們夢寐以求的願望。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放着河裡的魚蝦不抓,甯可吃草根啃樹皮?

據相關史料記載,我國古代因為旱災、澇災等原因經常導緻田地裡顆粒無收,這樣一來,也就決定當時的百姓會是以而餓肚子。在當時那個各種物資極其匮乏的時代,百姓隻能以嚼樹皮,吃樹根來度過災年。

說到這裡,大家一定非常好奇,當時的災民為什麼不去河裡抓魚,反而要吃樹根、樹皮呢?

其實,這一切的一切都要追溯到古代災情時的具體情況。在不同地區的百姓,有着不同的地理環境和不同程度的災情。

一、古代災情頻發

古代時期,因為生産力低下和科學技術有限,對于百姓而言,整個都是靠天吃飯。可以說,當時的天氣情況直接決定土地裡的收成。尤其是種地為生的百姓,天災對于他們來說就是緻命的問題,一旦遭遇天災,他們首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如何填飽肚子。

相傳,古代時期曆朝曆代都有災情的出現,幾乎每一年,都會出現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災害。而這些災害,都會對當時的百姓生活造成困擾。百姓辛苦一年的勞動成果,很有可能毀于一場大雨或者數月的幹旱。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放着河裡的魚蝦不抓,甯可吃草根啃樹皮?

對于當時的百姓而言,天災一旦出現,也就意味着他們一年白幹了。不僅如此,他們也要面對着不同程度的饑餓。有的地區,百姓因為遭受天災而餓的沒有辦法,最後隻能易子而食。雖然這種做法是極其殘酷的,卻也暴露出古代社會底層百姓的不易,這也是我們不得不接受的事實。

因為災情的出現,大部分百姓都會到山上采摘一些野果之類的事物來充饑。除此之外,樹皮、草根也成為老百姓的事物。雖然這些東西吃不飽,也很難吃,最起碼能夠維持人體需求,不至于餓死。

不過話又說回來,當時災區的百姓為什麼不下河抓魚蝦吃呢?

其實,這跟不同地區的不同受災情況有着緊密的聯系。

二、北方地區

在我國古代,北方地區也是經常受災的地方,北方經常出現大面積的旱災,導緻大面積稻田顆粒無收。除了旱災,北方偶爾也會經曆一些洪澇災害,不過洪災在古代的北方是非常少見的。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放着河裡的魚蝦不抓,甯可吃草根啃樹皮?

然而,北方地區雖然擁有廣袤的平原,但是土地卻是非常貧瘠的。原本這些土地都長不出太多的莊稼,加上天氣的幹擾,導緻北方大片土地經常顆粒無收。北方人口密集,因為糧食的缺失,勢必會造成災情的出現。

北方的災情,對于當時的統治者而言,他們是非常在乎的,畢竟從古至今的政權中心都在北方的中原地區。為了穩固統治,統治者都會派出欽差帶着糧食進入災區救災。雖然作用不是太大,但也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災情。

很多人好奇為什麼災區的人們喜歡吃樹皮、草根,而不喜歡吃河裡的魚蝦。其實,這都是有原因的。

衆所周知,北方地區,河流湖泊遠不如南方的多,這裡的小河一旦遇到旱災,大多呈現枯竭狀态,又怎麼去抓魚抓蝦呢?也就是說,隻要旱災出現,北方的小河就抓瞎啦。

然而北方較大的河流,因為當時條件原因,根本無法下去捕捉。倘若貿然進去,不僅會浪費體力,甚至會丢掉生命。即使對災區極其饑餓的百姓而言,這樣丢掉生命也是得不償失的。是以,北方災區的百姓大多會選擇吃樹皮草根,勉強活下去,或者等待朝廷的赈災。下河抓魚抓蝦的方法對于他們而言,是沒有用的。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放着河裡的魚蝦不抓,甯可吃草根啃樹皮?

三、南方地區

古代南方地區,尤其是江南,有着“魚米之鄉”的美稱。對于南方的百姓而言,他們要比北方的百姓幸福的多。首先,他們不會遇到所謂的旱災,雖然時常有洪澇災害發生,但對南方百姓的影響要遠遠小于北方。

值得一提的是,南方地區溫度高、光線強,水分充足,那裡的農作物可以達到一年兩三熟。隻要不是整年的災害,對于南方地區的百姓而言也是沒有多大影響的。客觀的說,南方百姓可以吃的食物要比北方百姓充足的多。

如果遇到較小的災情,南方百姓幾乎可以自己解決,倘若真的遇到大的災情,朝廷也是不會置之不理的。

還有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那就是當時的南方人口較少,遠沒有北方地區龐大。就算是同樣的災情,對于南方地區而言,也是相對較小的。

是以說,南方地區的百姓,即使收到自然災害的影響,他們也不會下河抓魚抓蝦。

因為普通災情對于南方人來說,還達不到迫不得已下河抓魚吃的地步。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放着河裡的魚蝦不抓,甯可吃草根啃樹皮?

四、其他地區

除了南北地區,還有一些偏遠地區,如東北的山林,西南的島嶼,居住在這裡的百姓,其實天災對于他們而言已經構不成威脅。這些偏遠地區的居民,本來人數就少,加上他們靠山吃山,而不是依靠天。

尤其是在偌大的山林裡,居住着一小部分人,他們的一生便是靠着大山度過的。平常,他們進山打獵,把打到的野味帶回去,這些野味也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儲存起來,留作以後使用。可以說,當時山裡人的生活水準要比山外百姓高的多。

對于蒙古、東北一些遊牧民族而言,他們吃的糧食少,主要以食肉為主。所謂的天災,對于他們來說根本沒有影響。即使其他地區災難頻發,而他們依舊躲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中吃肉喝酒,這些人也被當時的朝廷命名為“蠻夷”。

即便如此,但不得不承認當時邊遠地區遊牧民族的幸福生活。

是以說,以古代社會的情況來看,居住在其他地區的百姓才是最幸福的。雖然遠離朝堂,經濟落後,但是他們的溫飽問題卻能夠有效的保障。在各項物資都不充足的古代,能夠吃飽便代表擁有了一切。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放着河裡的魚蝦不抓,甯可吃草根啃樹皮?

結語:

追溯到古代時期,才知道百姓遇到災情後,甯可吃樹皮草根,也不下河抓魚抓蝦。其實,并不是他們不去,而是有着各種各樣的原因。其中,最為現實的原因莫過于下河未必抓得住,反而會更加饑餓。與其這樣,倒不如尋找一些常見的樹皮草根。雖然它們沒有營養,但最起碼可以暫時性填飽肚子。

其實,仔細回顧曆史,便會驚人的發現,處在古代時期的百姓也有很多的無奈。極大多數的百姓,每天首要考慮的問題便是如何吃飽飯,即便如此,仍有很多人餓着肚子。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哀,也是人類曆史發展的必然。

相對于古人而言,我們已經幸福很多了。我們不用考慮吃不飽的問題,堪稱衣食無憂。古人考慮如何生存,我們考慮如何生活,這就是我們同古人生活之間的本質不同。

是以說,我們要珍惜眼前的生活,盡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生活,進而享受生活。

既然我們擁有這樣幸福的環境,何不努力一把,讓自己更加快樂的活着。

參考資料:《北宋經濟史》 《舊唐書》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