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都说东吴人才充足,为何还要用不识字的吕蒙,看他啥身份就明白了

都说东吴人才充足,为何还要用不识字的吕蒙,看他啥身份就明白了

三国时代魏蜀吴各有特点,从群雄割据到逐鹿中原,最终确立了三个政权作为最后的对决,加上《三国演义》这部通俗小说的普及,三国时代尽管时间并不算太长,但三国的故事却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

关于三国大家普遍的一个共识就是蜀汉后期人才奇缺,诸葛亮是被累死在五丈原的,甚至还有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说法。

相反的东吴政权却被认为是人才比较充裕的,从赤壁之战和蜀汉合作的周瑜开始,到后来的吕蒙、陆逊等人和蜀汉作战的将领都换了好几波了,刘备那边还是那几个人。

但是有一件事很奇怪,周瑜是公认的文武双全的武将,至今还留下了周郎顾曲这个文人雅士爱用的典故,但同样的作为东吴军队统帅的吕蒙却是个文盲,士别三日当刮目瞎看说的就是这个不识字的吴下阿蒙,那么在人才众多的东吴为什么要选一个文盲作为自己的军事统帅呢?

选择吕蒙作为东吴的军事统帅,这里面牵涉的问题比较多,孙权的确是不缺将领,但最终选择了吕蒙做统帅,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吕蒙的身份问题,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要解释一个影响了魏蜀吴三国国运的三国时期的士族势力。

都说东吴人才充足,为何还要用不识字的吕蒙,看他啥身份就明白了

(1)日渐壮大的士族

我们都知道魏晋时期是门阀势力最为强大的时代,但是士族也不是一天就产生了,士族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秦朝实行严刑峻法,推行有利于战斗的举国体制,强制分家的措施,保证了国家不会出现大的家族,家庭被分散成一个个小的团体,这样有利于国家进行管理,对于朝廷来说,社会上最理性的存在就是所有的家庭单位都是三到五人,这种模式是最理想的,朝廷最不希望出现的就是大家族。

动辄上百人的大家族,由于血缘关系的天然纽带,会形成一股力量,来对抗朝廷,所以对于大家族朝廷一直都是不教警惕的,汉承秦制汉朝的基本模式都是仿照秦朝而来的,前期的确是没有出现势力非常庞大的家族。

但是自从汉武帝之后,史书上开始慢慢出现诸如“豪族”“豪民”的字眼,这主要是因为武帝的穷兵黩武所造成的,汉武帝为了打仗几乎动员了整个国家的力量,不但还光了之前文景之治所有的积蓄,还把社会经济弄到几乎崩溃的地步。

如果单单是朝廷和社会都没钱了,这倒也没什么,钱可以慢慢挣,但是武帝后期因为经济上的极端险恶,造成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即大量的自耕农的破产,开始沦为富农或者地主家的“打工仔”。

所谓自耕农最典型的表述就是,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种自给自足的模式因为社会经济面临崩溃,所以大量的自耕农破产,只能把土地卖给富户,所以社会上慢慢就出现了土地兼并的现象,而这种现象一旦开始启动,就很难停止下来。

因为土地兼并,只会让地主越来越大,抗风险能力越来越强,相应的自耕农的比例就会越来越小,抗风险能力就会越来越差,遇到强势的皇帝还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打击一下豪强,但是汉朝从汉元帝开始,朝廷就慢慢没那么强势了,于是地方上地主的势力开始慢慢扩大,并且通过累世的积累,已经逐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

都说东吴人才充足,为何还要用不识字的吕蒙,看他啥身份就明白了

王莽篡汉天下大乱,这个时期盗贼蜂拥,各个地方为了自保,世家大族开始更加注重巩固自己的势力,越来越多的人无法生存,于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和越来越大的庄园经济,这个时候打工仔对于地主的人身依附性就慢慢开始显现,庄园里失去土地的人包括他们的孩子都世代为地主干活,并且他们的户籍已经消失了,为了少交税,这些人都被庄园隐瞒了起来。

光武帝刘秀就是依靠这些世家大族起家的,刘秀的老婆阴丽华就是南阳地区大族的女儿,刘秀正是得到了这些世家大族的支持,才能够在群雄逐鹿中最终战胜了对手,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尽管刘秀非常强势,得了天下之后开始在全国推行度田政策,所谓度田就是重新核算全国的土地和人口,这样就遭到了豪族的强烈反对,尤其是在刘秀的根据地南阳地区,因为那里大多是功臣和皇亲。

为此全国还发生了多起豪族的叛乱,虽然刘秀很快平定了叛乱,但是全国的局势已经很明显,因为西汉末年的动荡,豪强们为了自保,已经开始拥有可自己的武装力量,再这样搞下去,刚得到的天下就有可能失去,于是从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开始,东汉的豪强就一直很强势,一路发展下来,到了东汉末年,各地的豪强在当地盘根错节,已经是非常强大的势力。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东汉时期有这么一句民谣,说汝南太守的任务就是盖个章签个字,真正管事的其实是出身本地大族的范滂。这就是说范滂虽然不是太守,但实际上已经是汝南地区的最高领袖了。而汝南只是当时众多州郡的缩影而已,东汉时期地方大族主导州郡的行政运作已经成了普遍现象,中央政府已经失去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能力。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东汉末年,董卓的一把火烧了洛阳,同时朝廷也彻底失去了公信力,地方势力一发不可收拾,东汉末年的天下大乱大多都是地方豪强发起的,就这样东汉进入了群雄逐鹿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谁能够得到地方上士族的支持,谁就能取得胜利,为此曹操还吃过大亏,差一点就被端了老巢一命呜呼。

都说东吴人才充足,为何还要用不识字的吕蒙,看他啥身份就明白了

(2)兖州叛乱

曹操平定北方有两场关键战役,一个是兖州之战,一个是官渡之战,兖州是占地盘的战役,官渡是争地盘的决战,这其中让曹操有立足之地的兖州之战,显然是更为凶险的,稍有不慎历史上或许就没有曹操这个人物了。

公元194年,正当曹操对徐州用兵之际,吕布趁着曹操后方空虚,直接进攻了曹操的根据地兖州,结果兖州地区除了两三个县之外,全部倒戈,这应该是曹操一生当中面临的最大一次惨败。

为什么会出现吕布以来集体倒戈的情况呢,当然不是因为吕布,吕布在当时也是被人轻视的武夫而已,主要是因为陈宫和张邈两个人的叛变,陈宫和张邈都是兖州地区的名士,他们与兖州的世家大族有很深的渊源。他们叛变迎敌是因为曹操杀了另一位名士边让,得罪了世家大族。而陈宫和张邈一叛变,就引起了整个兖州地区的大族集体响应。

最终曹操凭借自身的能力,终于平定了叛乱,自此之后曹操算是和当地的士族干上了,为此推行了一系列措施来打击地方的士族。

比如打破当时的规矩,发布求贤令打破身份的限制,只要是有能力的人都可以出来做官,唯才是举成了曹魏时期的人才战略,同时大力推行军屯制度,保障基础的粮食供应,同时为了切断士族豪强的壮大,曹操大力帮主流民,为他们提供耕地和农具,种种举措都触犯了士族的利益,最终爆发了曹操和士族集团的大决战官渡之战。

都说东吴人才充足,为何还要用不识字的吕蒙,看他啥身份就明白了

袁绍是士族的代表,官渡之战虽然曹操赢了,但是赢得很侥幸也很辛苦,放在当时的情景下,谁输谁赢还真的不一定,于是曹操虽然取得了胜利,平定了北方,但从此也基本上放弃了和士族的对抗,转而和士族开始了紧密的合作。

并且曹操晚年要封魏公做魏王,就免不了要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并且最终在曹操死后,曹魏政权明确宣布了九品中正制,明确了用人选官的标准,那就是看出身看门第,形成了后来我们所说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算是对早起曹操用人原则的彻底否定,这表明了士族已经成了一股非常强大的势力左右着朝廷,通常连开国君主都搞不定的事情,后面的皇帝更不可能搞定,曹操之后士族的势力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了任何对手,整个三国都是如此,蜀国和吴国更是要依靠当地士族的支持。

这其中蜀国属于外来政权,得到当地士族的支持最少,所以最先灭亡,东吴更是完成了政权本土化之后,才最终在江东站稳了脚跟,如果没有东吴打下的基础,后来的东晋想在江东立足也是不可能的。

都说东吴人才充足,为何还要用不识字的吕蒙,看他啥身份就明白了

(3)吕蒙的身份

明白了士族对政权的深远影响,我们再来看为什么东吴会选择吕蒙这个文盲来作为军事统帅,并不是因为东吴没有人才,孙权这么做,本质上就是在实现政权本土化的一个过程。

东吴政权是孙坚孙策父子建立的,孙权是承袭了父兄的基业,孙策起家并不是在江东,最早孙策是袁术的部下,孙策看准时机要求到江东这个地方发展,最早来的时候,基本上当地的士族也是把孙策当做是外来的入侵者看待。

因为士族一般都是世代传承的读书人,当时孙策的老领导袁术做了一件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那就是称帝,这才文人圈子里可以说是臭名昭著了,于是连累这孙策也不受江东士人的待见。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孙策当初奉袁术的命令进攻庐江城,陆康帅陆家子弟坚守。陆氏宗族一百多人在战争中牺牲,陆康也在庐江陷落后病逝。

陆氏在江东是举足轻重的大家族,孙策杀了陆家子弟等于站在了士族的对立面,在杀了另一个名士许贡之后并且很快因此遭遇了杀身之祸,后来孙权继位,面临严峻的现实,孙权开始采取了笼络江东士人的核心政策。

东吴政权在军事统帅鲁肃死了之后,选谁做继承人成了大问题,孙权衡量再三选择了吕蒙,本来有比吕蒙更合适的人员严畯,但因为他是淮四人,淮四是孙策起家的地方,用自家人还是比较放心的,但是这样一来就不利于笼络江东士族。

于是选择了吕蒙,吕蒙虽然也是淮四人,但他是生在淮四长在江东,任用吕蒙也是是给江东的士人表个态,幸好吕蒙比较上进,虽然开始是文盲,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很快就学了些文化,要不然东吴的前途还真是堪忧。

吕蒙之后就是东吴的统帅就是陆逊,这个陆家可是江东世代的大家族,任用陆逊作为军事统帅,表明东吴的政权已经彻底江东化了,江东的士人也开始认可了孙权这个外来的政权。

都说东吴人才充足,为何还要用不识字的吕蒙,看他啥身份就明白了

军事统帅的任命还不是最根本的,因为毕竟绝大多数时候,国家并不是处在战争状态,而且就算是打仗,很多达官贵人也是不直接接触军队的,这个时候文官的人命才最能体现东吴用人的决心。

我们都知道孙策死的时候对孙权说的话就是“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张昭是孙策留给孙权最宝贵的人才,事实上张昭也的确没有辜负孙策对他的期许,一直尽心尽力的辅佐着孙权,并且取得了非常好政绩。

在孙权称王之后,满朝文武都推举张昭做丞相,但最终孙权并没有选择张昭,而是选择了孙韶,就是因为张昭是北方流亡人士的代表,而孙韶曾经做过扬州牧刘繇手下,当年跟随刘繇来到江东,选择孙韶就是要给江东士人表个态,自己是非常看重江东人士的。

孙韶死后丞相的位置就彻底由江东士人顾雍接受,顾家是和陆家齐名的大家族,从此东吴政权从文到武,已经彻底江东本土化了,孙家这个外来的政权最终在东吴站稳了脚跟,并且是因为士族和朝廷的高度融合,事实上为日后的东晋南迁奠定了基础,这些当然都是后话,而晋朝也开启了世家门阀的黄金时代。

都说东吴人才充足,为何还要用不识字的吕蒙,看他啥身份就明白了

总结:三国争霸表面上是你挣我夺的军事斗争,但是他背后有着综合因素的对比,尤其是士族崛起对整个国家命运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这一点在三国时期对人员的任命上非常明显,很多看起来奇怪的任命,但背后都有着复杂的背景最终促成了这样的人员任命。

都说东吴人才充足,为何还要用不识字的吕蒙,看他啥身份就明白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