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无数志愿军都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联合国军的士兵绝大部分牛高马大,在单兵对位上具有明显的体型优势,那么,志愿军战士应当如何跟他们作战,甚至把他们活捉回来了解敌情呢?
这个问题根本难不到智勇兼备的志愿军指战员,比如其中一支部队用通过集体智慧,成功进行了多次出击。而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他们第一次“抓舌头”的行动,实施得非常成功。
1953年5月中旬,志愿军第二十四军七十师二一〇团奉命接替了西方山地域二二〇团的任务。
在西方山阵地,二一〇团采取一线展开,各营梯次配备,坚守要点,前沿各有一个加强连。三营在东,二营在西,一营居中。

敌人西方山一线阵地的空袭、炮击比较频繁,每天有成百上千发炮弹或炸弹落在阵地上,因各坑道口比较暴露,常遭敌机轰炸破坏,必须及时修复,而且有许多坑道需要贯通,以便部队机动。
那时部队虽有一定数量器材,但炸药供不应求。需要自己设法解决。当时只有在敌人空袭封锁区内,寻找未爆炸弹,拆除引信,从弹体内挖出炸药来解决。就是这些未爆炸弹,由于各个部队都在寻觅,所以也难找到。部队组织了经过训练的工兵人员,分组寻找,挖出了几百公斤炸药,解决了当时修筑坑道改善阵地的急需。
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就应当进行主动出击歼灭敌人,那就需要把斗争焦点推向敌阵地前沿,扩大志愿军活动地区。在团首长的指示下,各营连分别组织前沿各分队,夜摸敌军前沿阵地,既熟悉缓冲区的地形和敌前沿情况,又锻炼部队胆量,提高夜间活动能力。
通过十多天的活动,志愿军指战员对前沿的地形和敌情心中有了底,士气高涨,总想打敌人一下,来摸摸这只纸老虎的屁股。
这时,七十师首长要二一〇团抓个“舌头”,以了解当面敌情。经团首长研究,决定选择在一营驻守的527.7高地东南无名高地实施。
敌人这一前沿阵地比较突出,距离近,死角大,有利于志愿军秘密接近,发起突然袭击。这个“抓舌头”的任务决定由一连派一个加强班来完成。一连以一班为主,组成一个加强班。
当时一连战士们听说抓“舌头”,有些顾虑:美军阵地组织严密,不易摸进去抓活的,而且美军士兵身高个大,即使抓到了也不容易弄回来。
后经两天夜摸、观察,摆沙盘研究和座谈动员,大家想用偷袭的办法。具体办法是:将敌人设防的工事破坏,摸进去用中包炸药包塞到敌地堡内,将敌炸昏,然后迅速将敌人拖出,用绳子绑在棍子上抬回来。班内负责捕俘的小组成员,都挑选身高个大的。
领导认为这办法可行,并配给他们2瓦报话机一部,以随时取得联系,必要时可给予炮火支援。
就这样,全班分成破坏、捕俘、掩护三个组,由二一〇团侦察参谋骆士和率领,于6月8日深夜,利用敌照明弹和星光,轻装下山,时伏时跃,很快逼近敌前沿。
战士们利用敌枪炮声和微风吹响的空罐头筒的响声,秘密地从敌两道蛇腹形铁丝网中开辟了一条通道。全班迅速匍匐通过,立即向敌堡逼近。
破坏组就位后,将炸药包塞进了敌地堡内,只听一声巨响,捕俘组迅速跃入堡内,摸到一个昏迷的敌人,拖出来用绳子捆在棍子上,抬着就走。掩护组向堡内投进了几枚手榴弹,全班很快撤离敌区,退回到二一〇团阵地一侧的山脚下。
此时,敌人施放照明弹,并用机枪火力乱射。一班全体人员利用死角躲避一时,等到敌人火力稀疏时,分组于拂晓前安全返回坑道,无一伤亡。
这次战斗行动,一连一班炸毁敌堡1个,歼敌1个班,生俘美军1名,完成了捕俘任务,受到了团里嘉奖。
事后战士们纷纷表示:“美军虽然身高个大,但根本没什么了不起的,只要我们组织严密,协同密切,就可以抓到活的”。
通过这次实际战斗锻炼,取胜信心更高了。志愿军各连队特别是第一线连队,争着要袭击敌人。在接下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整个二一〇团小分队活动100余次,歼敌330余名。
由于志愿军不断进行袭击活动,在防御中充分掌握了主动权。这使得敌人坐卧不安,胆战心惊,连续不断施放照明弹,盲目射击,以壮其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