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亭之战”是东晋十六国中的冉魏和后赵在苍亭所发生的一场大战。此战以冉魏的全胜而告终,这场大战也让新生的冉魏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走向了极盛时期,并成为周边举重若轻的一股割据势力。而在这场大战中冉闵以独具一格的战略安排让比自己强大数倍的后赵近二十万大军土崩瓦解,他先以战斗力较弱的十二万大军将后赵的所有精锐大军牵制在黄城一带,而后自己亲率八万最精锐的步骑大军在后方以逸待劳。

在决战的一刻,冉闵率领着这些士气饱满,体力充沛的八万精锐倾巢而出,给予了那些已经疲惫不堪的后赵大军致命一击,最终数十万后赵大军彻底溃败,冉魏也得以赢得了这场大战。可以说苍亭之战是十六国时期较为经典的一场大兵团作战,此战两国皆投入近20万大军,可谓是旗鼓相当,但是在兵力上两国虽都不占优势,可是在装备上显然后赵的实力要高于冉魏军,但是最终却是冉魏赢得了胜利,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冉闵对于部队的决定性的战略安排。
冉闵先是示敌以弱,以绝对弱势的部队来吸引住后赵的全国精锐,然后当两军激战正酣,都疲惫不堪的时候,冉闵再亲自率领手下最为精锐的八万大军从后方突然杀出,此时的后赵显然已经无法再与这些以逸待劳的大军进行战斗,而最终就造成了后赵大军因阵脚大乱,给予这八万大军可乘之机,最终冉闵给了后赵最为毁灭性的打击,而后后赵整个军队陷入崩溃,并最终导致全军溃败,自此后赵也就彻底的输了这场苍亭之战。
而且冉闵在这场会战中不但出色地完成了一场以弱胜强的大兵团作战。且在追击溃兵的时候,他更是献出一场更为精彩的追击战,在当时后赵大军出现大规模的溃败之时,冉闵并不是让自己的军队去四处追击,相反他却将自己所有的力量集中在一块,然后追击后赵军溃败的一个方向,以此得以扩大了冉魏在这场会战的战果。那么这场经典的大兵团作战是如何发生的呢?在整个苍亭之战中具体的过程是如何呢?这里为你详细道来。
《晋书·卷一百七·载记第七》:石祗遣其相国石琨率众十万伐邺,进据邯郸。祗镇南刘国自繁阳会琨。闵大败琨于邯郸,死者万余。刘国还屯繁阳。苻健自枋头入关。张贺度、段勤与刘国、靳豚会于昌城,将攻邺。闵遣尚书左仆射刘群为行台都督,使其将王泰、崔通、周成等帅步骑十二万次于黄城,闵躬统精卒八万继之,战于苍亭。贺度等大败,死者二万八千,追斩勒豚于阴安乡,尽俘其众,振旅而归。戎卒三十余万,旌旗钟鼓绵亘百余里,虽石氏之盛无以过之。闵至自苍亭,行饮至之礼,清定九流,准才授任,儒学后门多蒙显进,于时翕然,方之为魏晋之初。
公元350年4月建国不到四个月的冉魏迎来了最大的挑战,在这个月它的旧主后赵先是让自己的宰相石琨率领近十万的大军驻防在邯郸,并对冉魏的都城邺城虎视眈眈,虽然最终冉闵率军将其击溃,并斩首数万,但是这对于家大业大的后赵来说并不算什么。反而是让后赵国意识到这个新兴的冉魏国并不好对付,并促使后赵的君主石祗加大了要灭掉冉魏的决心。也就是如此石祗在石琨遭遇邯郸之败后,他又让张贺度、段勤、刘国、靳豚等大将率领着几乎后赵的所有精锐到昌城与此前败退的石琨会和,而此时的昌城也因这些部队的到来云集了近二十万的大军。
此时的后赵所有的精锐将士都汇集于此,显然后赵欲以绝对的优势兵力一战定乾坤灭掉新兴的冉魏国。而反观冉魏国,虽然在不久前冉闵将石琨的十万大军击退,但是也并没有对后赵造成多大的影响, 冉魏还是处于绝对的弱势。数月前冉闵虽然在邺城杀掉了后赵的皇帝石鉴,及石氏家族满门,同时也在邺城建立了冉魏,但是此时的冉魏也只是占据着邺城一带,其他的后赵各州郡在当时他称帝去招降的时候都不愿意归顺他,而后随着石氏一族在外的石虎的儿子石祗在襄国称帝,先前的后赵各州郡的长官也都纷纷归顺于他,可以说此时的冉魏不管是在人口、兵力、经济还是土地上都是显然是处于绝对的弱势。
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此时的后赵倾全国之兵而来,对于冉魏来说绝对是一场巨大的挑战,可以说此战败则冉魏必亡,但反之胜则冉魏将迎来最为鼎盛的时刻。所以对于冉魏国的将士和冉闵来说此战必须胜,也一定要胜,而为了这场大战冉闵并不是如同一般人的做法希望在邺城凭借着坚固的城防来抵御后赵的进攻,对于冉闵这位战争狂人来说这也并不是他的风格。相反冉闵在得知后赵倾全国之兵要来进攻邺城的时候,他就决定了要主动出击,在野外与后赵大军来场面对面的殊死搏斗。
8月冉闵带着冉魏国所能聚拢到的全部兵力,近20万大军前往昌城与后赵军决战,并最终在苍亭与后赵大军碰面。而在开战前,冉闵也深知自己的部队虽然也达20余万,但是实际能用于作战的部队不到8万,剩下的都是些老弱残兵,根本不足以对后赵的大军造成致命性的伤害,那么该怎么办呢?最终冉闵想到了一个计策,那就是“示敌以弱”,他先将这近12万较弱的军队放在与后赵大军面对面的黄城驻扎,让其麾下将领王泰、崔通、周成等人统领,而后他亲率8万最为精锐的步骑大军在后方埋伏着。
而实际上冉闵的这样最后也的确迷惑到了张贺度、段勤、刘国等后赵将领,在当时后赵将士眼见与自己对战的冉魏军居然是如此的羸弱不堪,他们逐渐的对冉魏军起了轻视的心思,而石琨等人也认为当初邯郸之败乃是自己疏忽大意造成的,所以他们开始从心底里瞧不起面前的这些冉魏军,同时他们还想出了一个自以为很聪明的计策,那就是在大战开始之时,让所有的部队全部出动从而彻底围困并全歼这数十万的冉魏军,只要这数十万的大军被全歼,冉魏国必亡。
但是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们的这个所谓的好计策却恰好又给了冉魏军和冉闵的可乘之机。最终在决战之时,由于后赵军的全部生力军都投入到了这场所谓的歼灭战中,并被那些他们看不起的12万冉魏军给死死拖住的时候,冉闵亲率着8万的冉魏国生力军在后赵军的后方给了后赵军一个致命一击,此时的后赵军本就疲惫不堪,再加上冉闵的8万大军的突然袭击,整个后赵军顿时陷于崩溃边缘,而后随着张贺度、段勤、靳豚等统兵大将的率先逃跑,后赵军全军溃败,自此苍亭之战冉魏军的胜利已成定局。
后在后赵军在溃败之时,冉闵又集中所有的大军在阴安截住了靳豚部,并最终将靳豚斩于马下,靳豚部的数万残兵也被迫归顺于冉闵,自此曾经浩浩荡荡的后赵大军被彻底瓦解,剩余的残兵败将也只得灰头土脸地逃回襄城,冉魏赢得最后的胜利。而随着后赵大军的溃败,冉魏国也迎来极盛时期,当冉闵整军还邺城的时候,此时的冉魏军加上俘虏的军队已浩浩荡荡有着三十余万的兵力,旌旗钟鼓绵延百余里,而当年的曾经雄霸北方的汉赵也没有这般的威势。
之后冉魏在解决了后赵这个最大的威胁后,冉闵得以安心的整顿冉魏的内部,并进行了著名的苍亭建制,这个时候许多有声望有学识的人都得到了与之匹配的官职,而随着这些人的加入冉魏国境内一时呈现出了一派祥和景象,正所谓“于时翕然,方之为魏晋之初。”。于此同时苍亭之战造成的最大的影响就是原本汇聚在后赵麾下的那些数百万诸氐、羌、胡、蛮等族人纷纷撤离中原腹地,逃亡塞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