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亭之戰”是東晉十六國中的冉魏和後趙在蒼亭所發生的一場大戰。此戰以冉魏的全勝而告終,這場大戰也讓新生的冉魏在極短的時間内就走向了極盛時期,并成為周邊舉重若輕的一股割據勢力。而在這場大戰中冉闵以獨具一格的戰略安排讓比自己強大數倍的後趙近二十萬大軍土崩瓦解,他先以戰鬥力較弱的十二萬大軍将後趙的所有精銳大軍牽制在黃城一帶,而後自己親率八萬最精銳的步騎大軍在後方以逸待勞。

在決戰的一刻,冉闵率領着這些士氣飽滿,體力充沛的八萬精銳傾巢而出,給予了那些已經疲憊不堪的後趙大軍緻命一擊,最終數十萬後趙大軍徹底潰敗,冉魏也得以赢得了這場大戰。可以說蒼亭之戰是十六國時期較為經典的一場大兵團作戰,此戰兩國皆投入近20萬大軍,可謂是旗鼓相當,但是在兵力上兩國雖都不占優勢,可是在裝備上顯然後趙的實力要高于冉魏軍,但是最終卻是冉魏赢得了勝利,而這一切都得益于冉闵對于部隊的決定性的戰略安排。
冉闵先是示敵以弱,以絕對弱勢的部隊來吸引住後趙的全國精銳,然後當兩軍激戰正酣,都疲憊不堪的時候,冉闵再親自率領手下最為精銳的八萬大軍從後方突然殺出,此時的後趙顯然已經無法再與這些以逸待勞的大軍進行戰鬥,而最終就造成了後趙大軍因陣腳大亂,給予這八萬大軍可乘之機,最終冉闵給了後趙最為毀滅性的打擊,而後後趙整個軍隊陷入崩潰,并最終導緻全軍潰敗,自此後趙也就徹底的輸了這場蒼亭之戰。
而且冉闵在這場會戰中不但出色地完成了一場以弱勝強的大兵團作戰。且在追擊潰兵的時候,他更是獻出一場更為精彩的追擊戰,在當時後趙大軍出現大規模的潰敗之時,冉闵并不是讓自己的軍隊去四處追擊,相反他卻将自己所有的力量集中在一塊,然後追擊後趙軍潰敗的一個方向,以此得以擴大了冉魏在這場會戰的戰果。那麼這場經典的大兵團作戰是如何發生的呢?在整個蒼亭之戰中具體的過程是如何呢?這裡為你詳細道來。
《晉書·卷一百七·載記第七》:石祗遣其相國石琨率衆十萬伐邺,進據邯鄲。祗鎮南劉國自繁陽會琨。闵大敗琨于邯鄲,死者萬餘。劉國還屯繁陽。苻健自枋頭入關。張賀度、段勤與劉國、靳豚會于昌城,将攻邺。闵遣尚書左仆射劉群為行台都督,使其将王泰、崔通、周成等帥步騎十二萬次于黃城,闵躬統精卒八萬繼之,戰于蒼亭。賀度等大敗,死者二萬八千,追斬勒豚于陰安鄉,盡俘其衆,振旅而歸。戎卒三十餘萬,旌旗鐘鼓綿亘百餘裡,雖石氏之盛無以過之。闵至自蒼亭,行飲至之禮,清定九流,準才授任,儒學後門多蒙顯進,于時翕然,方之為魏晉之初。
公元350年4月建國不到四個月的冉魏迎來了最大的挑戰,在這個月它的舊主後趙先是讓自己的宰相石琨率領近十萬的大軍駐防在邯鄲,并對冉魏的都城邺城虎視眈眈,雖然最終冉闵率軍将其擊潰,并斬首數萬,但是這對于家大業大的後趙來說并不算什麼。反而是讓後趙國意識到這個新興的冉魏國并不好對付,并促使後趙的君主石祗加大了要滅掉冉魏的決心。也就是如此石祗在石琨遭遇邯鄲之敗後,他又讓張賀度、段勤、劉國、靳豚等大将率領着幾乎後趙的所有精銳到昌城與此前敗退的石琨會和,而此時的昌城也因這些部隊的到來雲集了近二十萬的大軍。
此時的後趙所有的精銳将士都彙集于此,顯然後趙欲以絕對的優勢兵力一戰定乾坤滅掉新興的冉魏國。而反觀冉魏國,雖然在不久前冉闵将石琨的十萬大軍擊退,但是也并沒有對後趙造成多大的影響, 冉魏還是處于絕對的弱勢。數月前冉闵雖然在邺城殺掉了後趙的皇帝石鑒,及石氏家族滿門,同時也在邺城建立了冉魏,但是此時的冉魏也隻是占據着邺城一帶,其他的後趙各州郡在當時他稱帝去招降的時候都不願意歸順他,而後随着石氏一族在外的石虎的兒子石祗在襄國稱帝,先前的後趙各州郡的長官也都紛紛歸順于他,可以說此時的冉魏不管是在人口、兵力、經濟還是土地上都是顯然是處于絕對的弱勢。
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此時的後趙傾全國之兵而來,對于冉魏來說絕對是一場巨大的挑戰,可以說此戰敗則冉魏必亡,但反之勝則冉魏将迎來最為鼎盛的時刻。是以對于冉魏國的将士和冉闵來說此戰必須勝,也一定要勝,而為了這場大戰冉闵并不是如同一般人的做法希望在邺城憑借着堅固的城防來抵禦後趙的進攻,對于冉闵這位戰争狂人來說這也并不是他的風格。相反冉闵在得知後趙傾全國之兵要來進攻邺城的時候,他就決定了要主動出擊,在野外與後趙大軍來場面對面的殊死搏鬥。
8月冉闵帶着冉魏國所能聚攏到的全部兵力,近20萬大軍前往昌城與後趙軍決戰,并最終在蒼亭與後趙大軍碰面。而在開戰前,冉闵也深知自己的部隊雖然也達20餘萬,但是實際能用于作戰的部隊不到8萬,剩下的都是些老弱殘兵,根本不足以對後趙的大軍造成緻命性的傷害,那麼該怎麼辦呢?最終冉闵想到了一個計策,那就是“示敵以弱”,他先将這近12萬較弱的軍隊放在與後趙大軍面對面的黃城駐紮,讓其麾下将領王泰、崔通、周成等人統領,而後他親率8萬最為精銳的步騎大軍在後方埋伏着。
而實際上冉闵的這樣最後也的确迷惑到了張賀度、段勤、劉國等後趙将領,在當時後趙将士眼見與自己對戰的冉魏軍居然是如此的羸弱不堪,他們逐漸的對冉魏軍起了輕視的心思,而石琨等人也認為當初邯鄲之敗乃是自己疏忽大意造成的,是以他們開始從心底裡瞧不起面前的這些冉魏軍,同時他們還想出了一個自以為很聰明的計策,那就是在大戰開始之時,讓所有的部隊全部出動進而徹底圍困并全殲這數十萬的冉魏軍,隻要這數十萬的大軍被全殲,冉魏國必亡。
但是他們萬萬沒想到的是,他們的這個所謂的好計策卻恰好又給了冉魏軍和冉闵的可乘之機。最終在決戰之時,由于後趙軍的全部生力軍都投入到了這場所謂的殲滅戰中,并被那些他們看不起的12萬冉魏軍給死死拖住的時候,冉闵親率着8萬的冉魏國生力軍在後趙軍的後方給了後趙軍一個緻命一擊,此時的後趙軍本就疲憊不堪,再加上冉闵的8萬大軍的突然襲擊,整個後趙軍頓時陷于崩潰邊緣,而後随着張賀度、段勤、靳豚等統兵大将的率先逃跑,後趙軍全軍潰敗,自此蒼亭之戰冉魏軍的勝利已成定局。
後在後趙軍在潰敗之時,冉闵又集中所有的大軍在陰安截住了靳豚部,并最終将靳豚斬于馬下,靳豚部的數萬殘兵也被迫歸順于冉闵,自此曾經浩浩蕩蕩的後趙大軍被徹底瓦解,剩餘的殘兵敗将也隻得灰頭土臉地逃回襄城,冉魏赢得最後的勝利。而随着後趙大軍的潰敗,冉魏國也迎來極盛時期,當冉闵整軍還邺城的時候,此時的冉魏軍加上俘虜的軍隊已浩浩蕩蕩有着三十餘萬的兵力,旌旗鐘鼓綿延百餘裡,而當年的曾經雄霸北方的漢趙也沒有這般的威勢。
之後冉魏在解決了後趙這個最大的威脅後,冉闵得以安心的整頓冉魏的内部,并進行了著名的蒼亭建制,這個時候許多有聲望有學識的人都得到了與之比對的官職,而随着這些人的加入冉魏國境内一時呈現出了一派祥和景象,正所謂“于時翕然,方之為魏晉之初。”。于此同時蒼亭之戰造成的最大的影響就是原本彙聚在後趙麾下的那些數百萬諸氐、羌、胡、蠻等族人紛紛撤離中原腹地,逃亡塞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