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岳阳市华容县建新农场中一名男子突然向农场领导坦白了一件事情,他说是他杀死了杨开慧,农场领导得知事情重大,赶紧将这件事上报。
随后当地政府派人将这名男子抓捕,这名男子名叫姚楚忠,在监狱中他交代说是他最后杀死了杨开慧,当时杨开慧被枪杀后没有立即死去,手下士兵发现杨开慧没有立即死去后,是他带着人去补枪的,他朝着杨开慧开了三枪,确认杨开慧彻底死去后才带着人撤离了现场。

姚楚忠交代的事情非常重要,杨开慧是毛主席的第二任妻子,1930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杀害,消息传到瑞金后,毛主席非常伤心,沉痛地表示“开慧之死,百身莫赎!”随后寄款为杨开慧修墓立碑,姚楚忠说的事情经过核查确认是事实,随后他被判处死刑。
杨开慧,号霞,字云锦,1901年11月6日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县板仓,杨家在板仓是名门大户,祖上数代人在当地都是赫赫有名。
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是当时有名的伦理学家和教育家,她的母亲向振熙也是名门之后,向家在平江县非常有名,诗书传家已至数代。
出身书香世家的杨开慧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1908年,杨开慧进入杨公庙官立第四十小学读书,她是当时班上最小的学生,由于学习刻苦成绩在班上也是名列前茅,从小她的志向就是要做对社会有益的事。
后来杨昌济要求她们母女俩都进学校读书,她便和母亲一起进入了衡粹实业学校读书,母女同校一时传为美谈。
1913年,毛主席被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录取,此时杨昌济正在这所学校担任伦理学教师,毛主席也因此成为了杨昌济的学生,毛主席求知若渴,自身也有着远大抱负,因此对于学识渊博、思想开明的杨昌济老师颇为敬佩。
而杨昌济对于这个学生也是非常喜爱,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毛主席总是第一时间登门求教,就这样,毛主席成为了杨家的常客。
在杨家,毛主席与杨昌济纵论天下大事,对于治学之道、救国之路、人生哲理、做人准则等讨论非常多,气氛热烈时,师生之间仿佛忘却了彼此的身份,无拘无束的感觉让两人都非常自在,两人之间相处不像是师生,反而像是挚友一般。
由于毛主席时常登门,因此与杨开慧也很是熟悉,毛主席的远见卓识、激情豪放的言语、崇高远大的理想等等都让才女杨开慧倾心不已,深深地打动了她。
1918年夏天,杨开慧一家人迁往北京。在北京的日子里 ,杨开慧一直牵挂着毛主席,不久后,杨昌济写信给毛主席,介绍他来北大图书馆工作。
1918年8月,毛主席来到了北京,异地重逢,让毛主席和杨开慧都非常开心,在北京的这段时间里,毛主席和杨开慧有了更多的接触,在毛主席的帮助下,杨开慧阅读了非常多的革命书刊,对于新思想了解很多,也接触到了很多革命青年。
17岁的杨开慧就这样沉浸在与毛主席的如诗如画般的爱情当中,1919年4月,毛主席离开北京回到湖南长沙修业小学任教,两人之间常以书信来往,诉说着浓浓爱意。
1920年1月,毛主席组织驱逐统治湖南的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活动,时隔大半年后重回北京,此时他的恩师杨昌济病重,毛主席多次到医院看望,不久后,杨昌济病逝,杨开慧十分悲痛,毛主席也陪在她身边劝慰,2月中旬,毛主席陪同杨开慧及家人一起把杨昌济的灵柩运回了湖南长沙,让杨昌济得以在板仓故里入土为安。
3月,毛主席前往上海从事反张革命活动,虽然与杨开慧分隔两地,但是仍然不断以书信来往,在此期间毛主席给杨开慧写下了一阙极其缠绵的词,《虞美人·赠开慧》: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1920年七月,毛主席回到了长沙,担任第一师范附属小学主事,创办了湖南共产主义青年团,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等活动,当年冬天,两人住在了一起,寒假期间,杨开慧与毛主席在长沙市的船山书院内举行了简朴的婚礼,毛主席花了6个大洋请至亲好友们吃了一顿饭。
新娘子杨开慧不拜堂、不坐花轿、不戴凤冠、不披婚纱,这些举动在当年那个封建年代颇为特殊,杨开慧这种自由恋爱,不举办婚礼就组建家庭的做法堪称新时代新气象,也更坚定了两人的革命之心。
由于杨开慧在北京就经历了五四运动,加上杨昌济和毛主席对她的教诲以及影响,使得她很早就接受了新思潮,在湖南期间,杨开慧还在报纸上发表了《向不平等的根源进攻》等文章,文笔犀利,字字直指要害,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
1921年秋天,杨开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也是我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
不久后,杨开慧为了掩护毛主席的活动,辞去了岳云中学的教师工作,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杨开慧担负起了湘区党政机要和联络工作,不知疲倦地奔跑在各个联络点之间,传达党的文件和毛主席的指示。
即便如此,杨开慧也没有喊过一句累,白天奔走于各地,晚上她还会抽时间去夜校讲课,只为能够多动员工人阶级。
1922年10月24日,杨开慧生下了第一个儿子毛岸英,一年后毛岸青也出生了,1925年,毛主席和杨开慧带着两个儿子回到了韶山,建立了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之一,中共湖南韶山支部。
1927年4月4日,她们的第三个儿子毛岸龙出生了,没多久,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向全国各地袭来,杨开慧按照党的指示,带着孩子们回到了板仓开展地下斗争。
由于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杨开慧只得独自展开工作,她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边界的地下武装斗争,尽自己最大所能发展党组织,坚持了整整三年时间。
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因为被敌人的密探发现后被捕,此后的十多天时间里,清乡司令部5次提审了杨开慧,强迫她交出地下党组织人员名单和毛主席的联络通讯地址等,她毫无畏惧,敌人动用酷刑,用皮鞭抽、木棍打、竹签扎、棍子压等手段逼她就范,杨开慧回应敌人的只有三个字“不知道!”
无可奈何之下,敌人又想出了新的招数,他们把杨开慧带到一间房子里,只见里面坐着几名记者,敌人诱骗她说只要她登报发表声明,与毛主席脱离夫妻关系,就可以马上获得自由,在场所有人都可以为她见证。
但是杨开慧义正言辞地说,要我与毛主席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我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能早日成功!敌人在数天审问无果后早已失去了耐心,看到她对革命意志如此坚决,敌人下定决心要处死她。
1930年11月14日下午1点,杨开慧在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刑场英勇就义,年仅29岁。
负责行刑的是特务四连,监斩官晏国务一声令下,刽子手帅保云拿起驳壳枪就打,朝着杨开慧的后背开了两枪,杨开慧被打倒在地,帅保云随后将枪插在腰间转身离去,罗国林和姚楚忠给杨开慧的尸身松开了绳索,跟着大部队一同离开了刑场。
等到行刑队伍吃饭时,有卫兵来报告晏国务说那名被处决的女人没死,晏国务随即下令让姚楚忠去补枪。
姚楚忠来到识字岭后,只见杨开慧匍匐在荒草地上,地上一大摊血迹,杨开慧还有一丝气息,血不断从她身体里流出来,地上被杨开慧的两只手抓出了两个大坑,姚楚忠见状没有丝毫同情,拿起他的驳壳枪朝着杨开慧后背又连开了三枪,杨开慧就此没有了声息……
此后数年时间里,姚楚忠一直害怕自己当年的事情被查到,因此很是低调,等到建国后,姚楚忠更不敢出来露面了,在他刻意隐瞒的情况下,当地人只知道他曾经当过国民党士兵,后来当逃兵跑了回来,对他犯下的罪恶丝毫不知情。
后来,姚楚忠在农场改造时,不知怎么想的,居然将这段事情坦白了出来,如果不是姚楚忠自己站出来承认,只怕这段历史还将隐藏在他的肚子里。
1957年2月,杨开慧当年的好友李淑一写信给毛主席,向抄寄毛主席在1920年写给杨开慧的《虞美人·枕上》(赠杨开慧),李淑一的来信勾起了毛主席对杨开慧的思念之情,心中难以平息的情感再起波澜。
随后毛主席写下了感天动地的千古绝唱《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一曲《蝶恋花》表达了毛主席对杨开慧深深的爱意,也让他们之间永恒的情得以传唱。
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关部门在修缮杨开慧故居时,在杨开慧卧室后墙的砖缝里面找到了7篇手稿,这些手稿全部出自杨开慧之手,是她在1928年10月到 1926年6月之间写的,此外还有两封没有来得及发出的信件,是写给她的堂弟杨开明的。
这封信件更像是一封遗嘱,那么杨开慧为什么要写如此一封信给自己的堂弟呢?这恐怕和国民党做的一件事有关,1929年2月12日,朱老总妻子伍若兰被敌人抓住,随后将她杀害,敌人的恶行让杨开慧也感同身受。
因为她的身份,杨开慧知道如果她被抓的话,那么下场也会和伍若兰一样,因此她要时刻做好被捕的准备,其次就是想要将她的处境通过杨开明来告诉毛主席,在信中,杨开慧展现了一名共产党人面对磨难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但这封信直到数十年后才得以面世。
在发现的这几封手稿里,有关于她和毛主席的感情描述,自述上说的十七八岁正是1918年她和毛主席定情、恋爱之时,自述中的描述如下:
我大约是十七八岁的时候 ,对于结婚开始有了我自己的见解,我反对一切用仪式的结婚,并且我认为有心去求爱……然而我好像生性如此,不能改变,用一句恰好的话可以表现我的态度出来:“不完全则宁无!”
不料我也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了一个爱人……不过我没有希望过会同他结婚,因为我不要人家的被动爱,我虽然爱他,但决不表示,我认定爱的权柄是操在自然的手里。我决不妄自希求……一直到他有许多的信给我……
自从我完全了解了他对我的真意,从此我有一个新意识,我觉得我在为母亲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我想象着,假如一天他死去了,我的母亲也不在了,我一定要跟着他去死。假如他被人捉着去杀,我一定要同他去共这一个运命……! ”
杨开慧这份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自述,直到毛主席逝世也没能够看到,也算是一大遗憾,这个坚毅的女子至死都深爱着毛主席,而毛主席往后的岁月仍然怀念杨开慧,毛主席与杨开慧之间的革命爱情故事,那么缠绵却又那么铿锵悲壮,共同谱写了一曲人间爱情绝唱,千古流芳!
码文不易,欢迎关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