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削藩不能着急,为何朱允炆要急于求成,导致惨败收场

在古代,藩王对于皇帝来说,是个不小的威胁。皇帝在削藩这件事上,必须要小心翼翼,否则一不小心,就容易被藩王围攻。历史上最成功的削藩案例,恐怕要数汉武帝的推恩令了,在对诸侯王施恩的同时,分化了他们的封地,让诸侯王想反也找不到借口,反而还要感恩戴德。

而与汉武帝的推恩令,形成强烈对比的,就属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政策了。削藩不能着急,可朱允炆刚刚即位,就在考虑要如何削藩,并且很快便采取行动。结果在急于求成的状态下,导致朱棣起兵,自己落得惨败收场。

其实到了明朝,已经有很多前朝的经验可以吸取,削藩一事,也有很多具有参考价值的历史事件。为何朱允炆却要急于求成,落得惨败收场不说,还白白辜负了朱元璋的一番心血?

削藩不能着急,为何朱允炆要急于求成,导致惨败收场

第一、朱元璋做出的“坏”榜样

太子朱标英年早逝,这让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为了保证皇位传于朱标一脉,朱元璋这才选择朱允炆为继承人。为了给这个孙子铺路,朱元璋不惜屠杀功臣,就是避免他们居功自傲,将来会对朱允炆不利。

朱允炆为了做好这个皇帝,只能随时随地向爷爷看齐。他认为爷爷屠杀功臣,是为了集中皇权,所以他即位后,也要集中皇权。可是藩王占据各地,手握重权,他们便分化了朱允炆的权力。

再者,朱元璋杀功臣的时候,大多都是莫须有的罪名,轻轻松松除掉了几十个。朱允炆看在眼里,就觉得这是很容易的事,因此从主观上认为,削藩也是件容易的事。加上他年少轻狂,很想赶快干一件大事,于是匆忙削藩。

削藩不能着急,为何朱允炆要急于求成,导致惨败收场

第二、藩王让朱允炆坐立不安

朱元璋屠杀功臣,是害怕他们觊觎明朝的江山,而他大肆分封,则是为了让子孙守住江山。对于朱元璋来说,这些藩王都是最亲近的人,他们自然会效忠自己,尽心尽力保卫大明江山。

然而对朱允炆来说,这些藩王和他并不十分亲近,但从辈分上讲,他们却是皇帝的叔叔。从伦理来说,他要尊敬叔叔,但叔叔们手握重权,又对他虎视眈眈,这让朱允炆犹如芒刺在背,日日坐立不安。

这些藩王权力握得久了,自然是不肯放手的,加上在他们心中,就算朱允炆是皇帝,在自己面前也只是小辈,他必定不敢公然对自己不敬。这样时间一长,便没人会将朱允炆放在眼里,到时候想削藩就晚了。

削藩不能着急,为何朱允炆要急于求成,导致惨败收场

第三、藩王不断犯错

朱元璋在世时,藩王要忌惮父亲,只能老老实实守在封地。可朱元璋去世后,已经没人能够管住他们了,朱允炆在他们眼中,只是个乳臭未干的娃娃。因此藩王都开始肆无忌惮,在封地做出很多违法之事。

正因为他们多犯错,所以朱允炆才决定,由这些犯错多的藩王下手。就这样,错误多且势力弱的藩王,率先遭到朱允炆的清算。周王、代王、湘王、齐王、岷王先后被废,这让朱允炆信心大增。

看到藩王们屡屡犯错,并且自己一口气就除掉五位叔叔,朱允炆便愈发觉得,削藩是件简单的事。所以他信誓旦旦将下一个目标,定为势力庞大的燕王朱棣。他认为朱棣一除,接下来的就更容易了。

削藩不能着急,为何朱允炆要急于求成,导致惨败收场

第四、无智的智囊团

朱允炆的智囊团,是他的老师们。这些人在儒学上,可以称得上是大师,但在出谋划策方面,实在缺乏智慧。特别是朱允炆最信任的黄子澄,朱允炆一即位,他们就急忙劝说其削藩。

当初齐泰建议先对付朱棣,可黄子澄建议先向周王等人下手。齐泰建议用朱棣儿子做人质,这样朱棣不敢轻举妄动,而黄子澄却建议放走其儿子,幻想朱棣会感恩戴德,从此不敢对皇帝不敬。

最后朱允炆都决定,采纳黄子澄的建议,结果导致放虎归山。就连靖难之役时,也是黄子澄建议换掉耿炳文,才导致最终失败。所以拥有这样的智囊团,朱允炆是不想输都不行。

削藩不能着急,为何朱允炆要急于求成,导致惨败收场

总的来说,朱允炆还是太嫩了。自己没有多大主意,自以为正确效仿了爷爷的做法,同时对自己太有信心,对智囊团也太有信心,这才会急于求成,导致惨败收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