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本是个骂人词,到清朝却成了尊称,只能满族官员叫,汉人还没资格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有一个专门的学派叫做“名家”,所谓名家,就是专门钻研“名”的学派。古人云,名不正言不顺。有时候名字好像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符号,但是有时候名字又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甚至决人生死。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德不配位,必受其殃”,名字如果不能跟一个人的地位和身份相符合,往往也会造成灾难。

本是个骂人词,到清朝却成了尊称,只能满族官员叫,汉人还没资格

比如有个词本来是骂人的,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特殊的政治原因,到了清朝居然成为了尊称,只有满族官员可以使用,汉族官员还不能够用,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个词又是什么词呢?为什么会有这样奇葩的现象呢?我们下面一一道来。

在秦、汉、唐等朝代,大臣们对皇帝说话时一般自称“臣某某”,如果是功勋卓著、年纪又大的大臣在皇帝面前则会自称“老臣”,“老臣”就有些自夸的意思了,就是说我给皇帝做了多年臣子了,如今已经从“臣”变成了“老臣”了。

而皇帝正常情况下也会称呼大臣为“爱卿”以表示自己对大臣的亲近,如果臣下官职很高,皇帝往往会以姓氏加官职的形式来称呼大臣,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大臣的亲近。甚至于有时候天子、国王由于辈分比较低,而大臣功勋很高,辈分很高,会称大臣为“亚父”、“仲父”,姜太公和管仲就享受了这个待遇。

本是个骂人词,到清朝却成了尊称,只能满族官员叫,汉人还没资格

不过到了清朝,这个画风就完全变了,一个大臣得宠的最好称呼居然是“奴才”!如果大家在看清宫剧的时候注意了就会发现,像和珅这样的满族宠臣,在皇帝面前都是“娇滴滴”的自称“奴才”,然后乾隆夸奖和珅的时候,有时候还会说,“你真是个好奴才啊!”但是如果是像纪晓岚这样的汉族官员,不论他怎么得乾隆的信任,到了乾隆面前,都是规规矩矩的自称“臣”。

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在自称“臣”的地位更高,而自称“奴才”的地位更低吗?事实恰恰相反,只有地位最高的满臣才有资格自称“奴才”,汉族大臣是没有资格自称“奴才”的。原来清朝在还是建州女真的时候就一直是奴隶制度,他们最亲近的人也都是自己身边的家奴,所以在1636年建立了清朝之后他们仍然保持这种制度。

本是个骂人词,到清朝却成了尊称,只能满族官员叫,汉人还没资格

汉族当中“有幸”被他们掳走当家奴的,则会成为所谓的“包衣”,像曹雪芹的祖宗曹寅就是康熙的“包衣”,因为取得了康熙的信任,“包衣”曹寅做了大官,所以后面曹雪芹也当了一段时间公子哥,不过最终家道中落。包衣也是可以向清朝皇帝自称“奴才”的,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家奴”。

这个规矩在顺治、康熙的时候,还是一项“不成文”的规矩,其他人错用了“奴才”二字,康熙也不会在意,最多笑着指出来他的错误。等到雍正上台时,为了明确“尊卑贵贱”,他就开始重视这个事情了,甚至于还专门把那些奏折上面本来应该写“臣”而错写成“奴才”的字迹用红笔勾出,专门改正。

本是个骂人词,到清朝却成了尊称,只能满族官员叫,汉人还没资格

等到乾隆的时候,就对这方面的控制更加严厉了,哪些人才是奴才,哪些人连做“奴才”的资格都没有,乾隆心里可是清清楚楚的,乾隆三十八年,满臣天保和汉臣马人龙联名上书举报科考舞弊,然而连名的时候马人龙却忘了加一个“臣”进去,只写了“奴才天保 马人龙”,乾隆看了之后破口大骂说马人龙不知道人臣的礼数,从此之后,这个制度便成了明文规定。

本是个骂人词,到清朝却成了尊称,只能满族官员叫,汉人还没资格

不过偌大一个国家,却人人争着去做“奴才”而不得,不也很悲哀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