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本是個罵人詞,到清朝卻成了尊稱,隻能滿族官員叫,漢人還沒資格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有一個專門的學派叫做“名家”,所謂名家,就是專門鑽研“名”的學派。古人雲,名不正言不順。有時候名字好像隻是一個微不足道的符号,但是有時候名字又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甚至決人生死。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德不配位,必受其殃”,名字如果不能跟一個人的地位和身份相符合,往往也會造成災難。

本是個罵人詞,到清朝卻成了尊稱,隻能滿族官員叫,漢人還沒資格

比如有個詞本來是罵人的,但是由于時代的變遷和特殊的政治原因,到了清朝居然成為了尊稱,隻有滿族官員可以使用,漢族官員還不能夠用,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這個詞又是什麼詞呢?為什麼會有這樣奇葩的現象呢?我們下面一一道來。

在秦、漢、唐等朝代,大臣們對皇帝說話時一般自稱“臣某某”,如果是功勳卓著、年紀又大的大臣在皇帝面前則會自稱“老臣”,“老臣”就有些自誇的意思了,就是說我給皇帝做了多年臣子了,如今已經從“臣”變成了“老臣”了。

而皇帝正常情況下也會稱呼大臣為“愛卿”以表示自己對大臣的親近,如果臣下官職很高,皇帝往往會以姓氏加官職的形式來稱呼大臣,以此來表達自己對大臣的親近。甚至于有時候天子、國王由于輩分比較低,而大臣功勳很高,輩分很高,會稱大臣為“亞父”、“仲父”,姜太公和管仲就享受了這個待遇。

本是個罵人詞,到清朝卻成了尊稱,隻能滿族官員叫,漢人還沒資格

不過到了清朝,這個畫風就完全變了,一個大臣得寵的最好稱呼居然是“奴才”!如果大家在看清宮劇的時候注意了就會發現,像和珅這樣的滿族寵臣,在皇帝面前都是“嬌滴滴”的自稱“奴才”,然後乾隆誇獎和珅的時候,有時候還會說,“你真是個好奴才啊!”但是如果是像紀曉岚這樣的漢族官員,不論他怎麼得乾隆的信任,到了乾隆面前,都是規規矩矩的自稱“臣”。

這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在自稱“臣”的地位更高,而自稱“奴才”的地位更低嗎?事實恰恰相反,隻有地位最高的滿臣才有資格自稱“奴才”,漢族大臣是沒有資格自稱“奴才”的。原來清朝在還是建州女真的時候就一直是奴隸制度,他們最親近的人也都是自己身邊的家奴,是以在1636年建立了清朝之後他們仍然保持這種制度。

本是個罵人詞,到清朝卻成了尊稱,隻能滿族官員叫,漢人還沒資格

漢族當中“有幸”被他們擄走當家奴的,則會成為所謂的“包衣”,像曹雪芹的祖宗曹寅就是康熙的“包衣”,因為取得了康熙的信任,“包衣”曹寅做了大官,是以後面曹雪芹也當了一段時間公子哥,不過最終家道中落。包衣也是可以向清朝皇帝自稱“奴才”的,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家奴”。

這個規矩在順治、康熙的時候,還是一項“不成文”的規矩,其他人錯用了“奴才”二字,康熙也不會在意,最多笑着指出來他的錯誤。等到雍正上台時,為了明确“尊卑貴賤”,他就開始重視這個事情了,甚至于還專門把那些奏折上面本來應該寫“臣”而錯寫成“奴才”的字迹用紅筆勾出,專門改正。

本是個罵人詞,到清朝卻成了尊稱,隻能滿族官員叫,漢人還沒資格

等到乾隆的時候,就對這方面的控制更加嚴厲了,哪些人才是奴才,哪些人連做“奴才”的資格都沒有,乾隆心裡可是清清楚楚的,乾隆三十八年,滿臣天保和漢臣馬人龍聯名上書舉報科考舞弊,然而連名的時候馬人龍卻忘了加一個“臣”進去,隻寫了“奴才天保 馬人龍”,乾隆看了之後破口大罵說馬人龍不知道人臣的禮數,從此之後,這個制度便成了明文規定。

本是個罵人詞,到清朝卻成了尊稱,隻能滿族官員叫,漢人還沒資格

不過偌大一個國家,卻人人争着去做“奴才”而不得,不也很悲哀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