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被小人出卖的宋申锡
前言
云波诡谲的朝廷上,信任一个人就是将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部托付过去。但是这个人值不值得信任,人品如何?!都需要认真地考察,否则轻则丢失官职,重则丢失生命。
起因
唐文宗即位:公元826年,唐文宗在宦官的拥护下成功继位,为此宦官的权利也水涨船高。

▲唐文宗剧照
结果
宋申锡冤案昭雪:公元836年,宋申锡的案子得见天日,洗涮冤屈,可惜的是宋申锡已经离世。
▲宋申锡
始末
1.提拔官员
唐文宗登基以后,拥护他上位的王守澄自然地位也随着上涨,同时宦官的权利也因此加强。但是唐文宗并不希望宦官的权利过大,于是总会想尽办法削弱王守澄的权利。
可是王守澄已经在朝廷多年,盘根错季,各个地方都有势力,再加上现如今兵权也在王守澄手中,唐文宗有心无力,所以这一次,唐文宗选中了宋申锡帮助他一起扳倒王守澄。
宋申锡能够被唐文宗选中的理由是因为宋申锡在朝廷中从不拉帮结派,为人刚正不阿,而且非常忠心,还比较反对宦官专权。
所以唐文宗觉得宋申锡应该能够帮助他,实现扳倒宦官的愿望。
于是君臣二人凑到一起商议计划,最终决定,王守澄不好扳倒,但是可以先铲除他的左膀右臂,到时候王守澄没有了别人的帮助,权利也被分散,不会再在朝廷作乱的。
▲王璠(剧照)
2.小人揭发
最终思来想去,唐文宗和宋申锡决定把目标放在王守澄身边的红人郑注,不过他们并不打算在朝廷上发难,而是准备暗杀,宋申锡决定用自己一手提拔上来的王璠。
宋申锡以为自己提拔上来的人可以值得信任,但是宋申锡没有想到,王璠就是趋炎附势、唯利是图的小人。
他并没有记得宋申锡提拔他的恩情,反而一心记挂着他的前途。在唐文宗和王守澄的对决中,王璠认为王守澄肯定胜利,自己如果跟着王守澄还能有发展,所以他提前把计划泄露出去,让郑注躲过这次的暗杀。
王守澄知道唐文宗的计划以后,并没有对峙宫中,反而隐忍不发,等待机会把宋申锡扳倒。
郑注虽然并没有死,但是他为了躲避暗杀逃离长安,王守澄在朝廷中的左膀右臂少一个,于是唐文宗以为看到了希望,这一次唐文宗又听从宋申锡的意见,准备暗杀王守澄。
结果这个计划被王璠知道以后,他又一次的告密,让王守澄坐不住了,王守澄手握禁军,但是唐文宗的手中并没有兵权,所以王守澄兵谏唐文宗,迫使唐文宗放弃暗杀王守澄的旨意。
不过这个时候的王守澄并没有放弃对唐文宗的提防,局势扭转,这一次他决定清除唐文宗身边的人,其中就有宋申锡,毕竟暗杀的主意和人选都是宋申锡选择的,所以王守澄决定刷先铲除宋申锡。
▲王守澄
3.不得已的流放
虽然说郑注逃离长安,但是他还和王守澄有联系,在得知王守澄想要铲除宋申锡的时候,郑注想出一个办法。
▲郑注
皇帝最忌讳人有二心,更何况唐文宗这个皇位原本就不属于他,所以郑注决定在皇位上下文章。
唐文宗的弟弟德才兼备,为人诚恳。于是郑注出主意,说宋申锡决定拥护唐文宗的弟弟登上皇位,方便自己把持朝政。
一个人说肯定是不相信的,于是王守澄专门做足了证据,并且通过自己在朝廷中的势力,让他们说宋申锡想要拥护唐文宗的弟弟。
这样不是真的也变成真的了,众口铄金的道理我们都知道,但是皇帝却疑神疑鬼,他认为宋申锡可能有这方面的想法,而且证据也有。
当时选择宋申锡的时候,唐文宗就是看中了他不结党,因为唐文宗害怕宦官权利过大,同样也害怕朝廷中一个人的权利也很大,所以唐文宗选择了不拉帮结派,始终一个人的宋申锡,如今宋申锡却有了二心。
于是愤怒的唐文宗想要把宋申锡和他的弟弟处死,朝廷中的人碍于王守澄的权利,没有人敢提出异议,不过大理卿王独自上书,请求重新审查宋申锡的案件。
这个时候牛僧孺也趁机上书请求,大臣们看到有人出头,于是纷纷上书。
▲牛僧孺
唐文宗看着大臣的坚持,也想要重新审查,郑注也担心拖下去在发生别的转变,于是让王守澄求情,让唐文宗对宋申锡从轻发落。
宋申锡虽然保住性命,但是却被贬官,王守澄保住了自己的地位。
小结
唐文宗虽然靠着宦官成功地登上皇位,但是唐文宗又不愿意看到宦官的权利过大,于是想尽办法削弱宦官的权利。
【参考资料】
1.《新唐书》
2.《唐史演义》
3.《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