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汉高祖刘邦:不作恶,不妥协,是人生的底线

刘邦是个小混混,至少前半生都是,在秦末风起云涌的大染缸里,他靠着一个混字,如鱼得水,把自己的小集团一步步做大,最后融资上市,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稳定的大一统汉帝国。靠的就是一辈子的不作恶,不妥协。

刘家世代务农,家朝田亩,瓜果自开。老大,老二都很踏实,但是俗话说滑不过老三,刘季(那时候还没改名刘邦)简直就像一个混世魔王一样,不务正业。

搁现在就是,捋上一头黄毛,屁股后面插一把西瓜刀,没事拉上几个地痞流氓,去饭馆吃霸王餐,去酒吧调戏小姐姐。

会闹的孩子有奶吃,刘季这么浪荡,也没被家里嫌弃,还找了几本书让他学会了读书识字。

这可了不得,读了书之后,刘季更加膨胀了,种地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种地的。

大汉高祖刘邦:不作恶,不妥协,是人生的底线

他的父母也愁,你说刘季这小子,不种地,怎么说个媳妇传宗接代?这辈子怎么过呢?

他爹妈没想出来,刘季想出来了,他要去做游侠,他要去投奔信陵君门下。现代富人擅长养小三,战国富人喜欢养士,信陵君身为战国四公子,因为好养士,品性又好,名声远播,连遥远乡下的刘季都把他奉为偶像。

刘季不是那种光说不做的假把式,他很有行动力,17岁就背上了行囊,远走他方,去了魏国都大梁,只是不巧信陵君已经死去多年了,于是刘季转投信陵君门客张耳门下,做起了张耳的门客。

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里有游侠列传,说的就是这帮门客,幕僚,他们都多少有着一点自由散漫,浪荡不羁,却总想着对历史做些修饰,甚至一锤定音。

刘邦做门客的那些年没有什么记载,估计也就是花天酒地,混吃等死。直到,秦始皇携秦军不可阻挡的天威,横扫六合,一统天下,才打破了醉生梦死,只知道活泛嘴皮的门客们。

后来刘邦很讨厌读书人,还把儒生的冠冕当做尿壶,是不是因为这段养士的时间,让他意识到了,嘴皮子终究干不过真家伙,他开始变得更务实,更理智。

大汉高祖刘邦:不作恶,不妥协,是人生的底线

天下统一了,张耳自己也被迫流亡了,刘邦只得重返家乡,一事无成,有点像如今在大城市混不下去的乡下孩子们。

照理来说,刘邦,回到乡里,应该学会安分守己,勤勤恳恳去种地才对。可是刘邦没有,他丝毫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也不被世俗观念左右。

这可能是他之后成功的,最重要的要素。

他跟一帮浪荡少年混迹乡里,后来的一帮生死弟兄都是这个时候结识的,萧何、曹参、樊哙、周勃、夏侯婴、卢绾,每一个都是开国功臣。

可没有刘邦,他们永远也都只是乡里打滚的毛头小子。

很多人把刘邦的成功归结于幸运和机遇,可却忽略了刘邦在大梁做门客的十数年。

他等于是站在战国末期的中心位置,看完了强秦整个地统一战争。他的身边不乏其他门客,给他提出对统一和制度的理解。

我们时常提到学习无用论,其实还是有用的,学习提高了你整个的视野。即使品性和刘邦一样不大好,但你依然保有着去征服世界的权利。

而刘邦的大哥二哥,只会作为普普通通的农民消失在田埂深处。

物依稀为贵,(相当于海外镀金回来的)刘邦,他的见解和人格魅力很快征服了其他小混混,成为乡里的带头大哥。

大汉高祖刘邦:不作恶,不妥协,是人生的底线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一统天下,废封建制,施行郡县制。刘邦的第一个工作机会来了,他成为了亭长,主管治安、接待和运输。

亭长虽然是最底层的公务员,可千万别小瞧它,南来北往的可都是非富即贵,见识增长是免不了的,即便是管治安,可要知道犯事的都是啥人,很多都是刺头啊,能搞定他们就不简单。

有了这样的身份,刘邦还可以到处打白条,白吃白喝,到了年底结算的时候,酒家都会很识趣地将账单一笔勾销——我要的是平安,你能保住,就够了,不差你那俩钱。

所以,刘邦成功吧,还是有一点道理的,他虽然流氓,虽然贪婪,但他有本事,能办事,而且能办正事。当亭长这些年,乡里风调雨顺,盗匪减少了很多,乡里和睦了很多年。

刘邦大概从三十岁之后开始转运,不仅当上了亭长,还娶到吕雉,这个对他今后的霸业有极大贡献的女人。

刘邦吹牛皮在宴会上侃翻吕太公,娶了吕雉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很多遍了,我就不重复了。但是,在我看来,其实吕太公招刘邦为婿其实也考虑得挺仔细了。

吕家是因与人结仇而举家迁到丰邑,可以说在这儿人生地不熟的。首先人品上,刘邦虽然不怎么样,但是曾经在外面做过门客,比起乡里其他人也是好上了许多。

其次,刘邦在当地人脉很广,县办主任萧何,监狱长曹参都跟他关系很好,下面小弟更是很多。

最后,吕家避祸来此,极需要一个保障,但也不能太有身份,这样吕家财产有被侵吞的风险,所以刘邦这个不上不下的亭长正好是他们所想要的。

一拍即合,皆大欢喜。

大汉高祖刘邦:不作恶,不妥协,是人生的底线

刘邦娶了吕雉之后,也没特殊对待,照旧跟兄弟们花天酒地。但是在历史上极其擅妒的吕雉竟然一点动作也没有,任由刘邦去瞎混。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没威胁,在那小乡下,背靠吕家,吕雉的家庭地位不会有一点儿动摇。

有一年,刘邦给骊山押解民工,还没到,就跑了大半。这就能看出来,其实刘邦是不狠的,都是乡里乡亲,手无寸铁的老百姓,都没五花大绑。

刘邦不是酷吏,不是那种拿了你的好处又翻脸不认人的亭长,所以对于逃跑的乡亲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直到最后都快跑完了,送到地点是没办法交差了,干脆就把所有的民工全放了。有些民工也很懵,他们也不知道被释放了该去哪,于是就跟着刘邦落草为寇,成为了一支绿林好汉。

刘邦是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前落草芒砀山的,那时候他还没有造反的概念。直到大泽乡起义,天下云集响应,刘邦一拍脑袋,开悟了,也跟着造反,想看看能不能混出点什么名堂。

这一年,刘邦已经四十八岁了。

所以这世间没有什么是定论的东西,不是农民的孩子就要种一辈子地,也不是四十八岁了就注定一事无成,每个人都保留了去试一试的权利,只是看你敢不敢而已。

大汉高祖刘邦:不作恶,不妥协,是人生的底线

这时候,刘邦的人脉发挥作用,他这支几百人的小队伍在里应外合之下,打下了丰邑,终于有了自己的地盘,是时候选领导了。

萧何和曹参在县里的编制都比刘邦高,但是两人都没敢当起义部队的带头大哥,毕竟这可是要杀头的,而且全家都要杀。

其实人的局限就在这里分清了,萧何和曹参有了顾忌,被自己的潜在观念左右。而刘邦没有,他的性格里没有规矩,从不被世俗观念左右,在乱世里,反而容易得到运气的垂青。

从此,萧何曹参樊哙周勃等一系列鼎定汉王朝的功臣集结在了刘季的周围,萧何还为他起了刘邦这么一个大气的名字。

刘邦,兴邦定国,属于他真正的传奇,其实应该是从这个时候,才算开始。为了这个开始,他沉淀了数十年,没有满足安逸。无论何时,他始终顺着自己的心意而行,在这点上,已经很难有人望其项背。

不作恶,不妥协。刘邦有小坏,但无大恶的行径,有小怂,却始终抱有反抗的勇气。

只有不作恶,并对恶不妥协,我们才敢坦然把这个世界交给下一辈。

而不是,算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