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很多人有听说过这样一句用来描述春秋时期诸侯国的说法:“晋国历代有强卿,楚国历代有名王。”其中,历代强卿的争夺造成了三家分晋的后果,而楚国历代的名王中则以“春秋五霸”中的楚庄王为最。

春秋时期,楚国虽地处群蛮之地一直得不到中原各诸侯国的正视,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楚国八百年的历史中,其统治区域长期都是各诸侯国中最大的那个,而在楚国历代国君中,楚庄王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年纪尚轻的楚庄王继位之初正值春秋的动荡时期,当时整个楚国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国家内部爆发了公子燮与公子仪的叛乱,而外部则相继有庸国、晋国等强敌来犯。就连楚庄王自己都曾被叛军裹挟,好在有惊无险最终得救。虽说国内的叛乱最后得以平息,但对于楚庄王这样一个刚继位且毫无势力的幼主来说,此次事件绝对是一次不小的打击。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之下,年轻的楚庄王没有过早地暴露自己的只是意图,而是采取以静制动的办法。于是,楚庄王命人在宫门前立上一块写有:“进谏者,杀无赦”的牌子阻止大臣进谏,直到收获了忠君爱国的楚国官员伍举为他带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故事。
利用三年的时间,楚庄王表现出一副沉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的昏君模样,而通过这样的方法他不仅成功的麻痹了对手,同时也对国家整体情况和身边大臣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收获了一批像伍举、苏从这样的忠臣良将。于是楚庄王一改之前表现,用心处理政事、任用能臣良将很快就将来犯的庸国击败。
之后,楚庄王对外一面联络其他诸侯国联合抗晋,使用恩威并施的手段拉拢一些小的诸侯国。同时对内还大力选拔下层人才,重视农业生产安抚百姓大力发展楚国。其中被司马迁在《史记》中列为“循吏第一人”,后来官拜楚国令尹(宰相)的孙叔敖便是在此期间得到赏识。孙叔敖果然不负期望,通过兴修水利、训练军队、还在楚国推行改革,这些都为日后楚庄王北进中原能成就一番霸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史书记载,楚庄王在位二十三年:“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韩非子·有度》。
公元前597年,楚国与晋国在一处叫“邲”的地方展开决战。此战结果以楚军大获全胜而告终,而楚庄王也凭借着此战一举奠定了春秋霸主的地位。经过楚庄王和群臣以及楚国军民多年的努力,楚国日益强大最后实现了问鼎中原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