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很多人有聽說過這樣一句用來描述春秋時期諸侯國的說法:“晉國曆代有強卿,楚國曆代有名王。”其中,曆代強卿的争奪造成了三家分晉的後果,而楚國曆代的名王中則以“春秋五霸”中的楚莊王為最。

春秋時期,楚國雖地處群蠻之地一直得不到中原各諸侯國的正視,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楚國八百年的曆史中,其統治區域長期都是各諸侯國中最大的那個,而在楚國曆代國君中,楚莊王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年紀尚輕的楚莊王繼位之初正值春秋的動蕩時期,當時整個楚國可以說是内憂外患:國家内部爆發了公子燮與公子儀的叛亂,而外部則相繼有庸國、晉國等強敵來犯。就連楚莊王自己都曾被叛軍裹挾,好在有驚無險最終得救。雖說國内的叛亂最後得以平息,但對于楚莊王這樣一個剛繼位且毫無勢力的幼主來說,此次事件絕對是一次不小的打擊。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之下,年輕的楚莊王沒有過早地暴露自己的隻是意圖,而是采取以靜制動的辦法。于是,楚莊王命人在宮門前立上一塊寫有:“進谏者,殺無赦”的牌子阻止大臣進谏,直到收獲了忠君愛國的楚國官員伍舉為他帶來“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故事。
利用三年的時間,楚莊王表現出一副沉湎聲色犬馬、不問政事的昏君模樣,而通過這樣的方法他不僅成功的麻痹了對手,同時也對國家整體情況和身邊大臣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收獲了一批像伍舉、蘇從這樣的忠臣良将。于是楚莊王一改之前表現,用心處理政事、任用能臣良将很快就将來犯的庸國擊敗。
之後,楚莊王對外一面聯絡其他諸侯國聯合抗晉,使用恩威并施的手段拉攏一些小的諸侯國。同時對内還大力選拔下層人才,重視農業生産安撫百姓大力發展楚國。其中被司馬遷在《史記》中列為“循吏第一人”,後來官拜楚國令尹(宰相)的孫叔敖便是在此期間得到賞識。孫叔敖果然不負期望,通過興修水利、訓練軍隊、還在楚國推行改革,這些都為日後楚莊王北進中原能成就一番霸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史書記載,楚莊王在位二十三年:“并國二十六,開地三千裡”——《韓非子·有度》。
公元前597年,楚國與晉國在一處叫“邲”的地方展開決戰。此戰結果以楚軍大獲全勝而告終,而楚莊王也憑借着此戰一舉奠定了春秋霸主的地位。經過楚莊王和群臣以及楚國軍民多年的努力,楚國日益強大最後實作了問鼎中原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