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隋唐之际,一位英雄做到反隋义军的盟主,为何很快兵败身死?

李密,出身显贵,曾祖李弼,为西魏司徒,北周太师、魏国公。父亲李宽,为隋朝上柱国、蒲山郡公。而李密仅仅靠恩荫落个蒲山公的虚名,没有实职。

李密生活的时代,正是隋朝统治摇摇欲坠的时期,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杨玄感起兵,李密成为重要参谋。杨玄感失败后,李密流落江湖,后经王伯当介绍参加了瓦岗军,其军事才能逐渐显露出来,在李密的帮助下,瓦岗军由数万人发展到数十万人,斩张须陀,拔兴洛仓,降裴仁基,瓦岗军逐渐成为隋政权的主要对手,李密也成为各地反隋起义军的盟主。

隋唐之际,一位英雄做到反隋义军的盟主,为何很快兵败身死?

但后来李密与杀隋炀帝急于西进关中的宇文化及部十万军队火并,实力受到很大的影响,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劲卒良马多死”。武德元年(618年)九月,李密与王世充邙山决战,李密失利后迅速走向溃亡。李密在短短数月间将数万余人的瓦岗军发展到数十万人,后又成为号令群雄的义军盟主,诺大的瓦岗事业,在一次败仗后,一夜之间烟消云散。关于他失败的原因,史家历来争论较多,但毋庸讳言,他多疑的性格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

隋唐之际,一位英雄做到反隋义军的盟主,为何很快兵败身死?

李密与王世充邙山之战

李密为人,善谋而多疑,往往在关键时刻、关键的决策上犯致命的错误。翟让虽然才能不及李密,但是心胸广阔,在李密为瓦岗立下大功之后全力推举李密为瓦岗领袖,自己甘居其下。但是,他的一位部下却为他鸣不平,劝他将李密的权力收回,自己独掌大权,“天子当自取,何乃授人?”翟让自然没有收回李密权力的想法,但是,李密在知道这件事之后却害怕翟让夺权很快将其谋杀。就在翟让被杀的同时,他的心腹部下徐世勣也被砍伤。

应该说,翟让和李密是瓦岗军共同的缔造者,李密其实并没有非杀翟让不可的理由,有的只是杯弓蛇影的多疑心态,以及“壮士断腕”的权术手段,在杀翟让的同时,就意味着他放弃了一样东西——顾全大局。谋杀翟让,李密无疑加大了瓦岗诸将对他的猜忌之心,后来邙山大战失利,瓦岗军将领单雄信、秦叔宝、程知节等纷纷投降王世充就是证明。

隋唐之际,一位英雄做到反隋义军的盟主,为何很快兵败身死?

程知节

原来杨玄感起兵反隋时,李密曾献三策,以攻洛阳困守坚城之下为下策。而自己做了瓦岗军首领,却采用曾向杨玄感献过的下策,放弃西进关中争取主动的上策。李密的护军柴孝和曾建议西入关中,但李密借口“顾我部皆山东人,今未下洛,安肯与我偕西?且诸将皆群盗,不相统一,败则扫地矣”而止。李密的借口很明显是对部下诸将的不信任,当时李密手下柴孝和、魏徵等人,皆足智多谋,徐世勣、王伯当、单雄信、秦叔宝、程知节、罗士信等勇将皆英勇善战,倘若李密能够完全信任这些文臣武将,说服他们鼓行而西,那么,李密必先李渊一步占领关中,取代隋朝的可能就是李密而非李渊。

徐世勣英勇善战,但他曾是翟让的部下,并且在李密杀翟让时,徐世勣险些丧命,因此,李密害怕徐世勣报复,对徐世勣多方猜忌。在与王世充决战前,李密派徐世勣出镇黎阳,“虽名委任,实亦疏之”。李密邙山失利后,徐世勣在黎阳,有众十万,李密并没有投靠徐世勣,而是选择去关中投靠李渊,这在常人来看很难理解。其实,结合李密多疑的性格就很好理解了。

当时,李密新败,军队只有两万人,徐世勣有众十万,如果投靠自己部下的徐世勣,有可能有被吞并的危险,何况徐世勣还曾险些被自己杀害呢?后来的实践证明,李密对徐世勣的猜忌和怀疑是多余的。李密被杀后,“世勣北面拜伏号恸,表请收葬……为之行服,备君臣之礼。大具仪卫,举军缟素,葬密于黎阳山南。”如果李密不是多疑,和徐世勣合兵一道,有众十多万,还会重整旗鼓,恢复元气的。结果投靠唐朝,落个投而复叛,兵败被杀的下场。

隋唐之际,一位英雄做到反隋义军的盟主,为何很快兵败身死?

李密被杀时,年仅三十七岁,让人惋惜。欧阳修在《新唐书·李密传》的最后评论:“使密不为叛,其才雄亦不可容于时”,这是很接近事实的。唐朝既未见得能容李密,李密又不能低首下心臣服于唐朝。那么在仓促降唐、叛唐以至于最后的悲剧结局,也就成为一种无法避免的必然。倘若李密能够信任瓦岗军的文臣武将,将其团结在一起,朝同一个目标努力,恐怕不至于落下一个悲剧性的结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