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伫立于广州珠江畔,由中建三局华南公司承建的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项目顺利完成两次钢连廊提升,实现三馆“牵手”,一艘满载岭南文化艺术宝盒的“巨轮”缓缓浮现。

分馆区细化外立面幕墙施工管理
“三馆合一”项目位于广州荔湾区,作为广东省重点工程,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先生操刀设计。
其外形宛如一艘停泊在珠江岸边的轮船,项目建筑面积14.45万平方米,建筑东西向长度约350米,建筑高度呈80米至30米叠级而上,寓意满载岭南文化艺术宝盒的巨轮即将扬帆起航。
而场馆一侧的观景步道呈拱桥形,寓意如纽带般将岭南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文化相连接,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连接。
夜幕降临时,“巨轮”馆内的灯光与三个馆的外立面玻璃房点亮成为一颗颗发光的珠宝,与夜空交相辉映。
璀璨“珠宝”的背后是设计上的巧思。独特的“巨轮”造型结合室内大空间采光及观景需求,形成大跨度斜面、多线面合一的外立面造型。外立面共设计有11大幕墙系统,22个子系统,构造复杂。
对此,项目分馆区细化外立面幕墙施工管理部署。通过BIM参数化建模分析,分析以直代曲的翘曲值和设计专用转接件调整进出关系,实现整体扭转效果。同时,采用“绝对坐标”和“网格相对距离”方式安装测量放线双重控制,利用BIM模型分格点坐标定位进行放线、三维扫描技术云模型与理论模型对比复核,把控外立面安装精度。
待该项目建成后,将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聚集在一起,融合收藏、研究、陈列展览、教育、交流、服务等功能,最大限度发挥三馆的文化功能并形成互补效应,满足人们多元化文化需求。
三方面下足功夫实现零渗漏
这艘“巨轮”在珠江边,如何实现零渗漏,是项目建造的难点。
项目基坑边线距离珠江仅35米,地下水位在现有地面2.5米—3.0米之间,与珠江常水位持平,地下水系发达,这对地下室防渗漏建造的挑战很大。
项目建造总监卢斌介绍,“项目防水总面积将近4.02万平方米,珠江岸堤为中粗砂回填。项目单层建筑面积就有2.1万平方米,且承担较多功能。一旦发生渗漏,馆内藏品、文物资料必将严重受损。”
如何应对这一难点?项目经理殷灿总结要在策划、用材和重要防水部位3方面下足功夫。
策划先行,确保一次成优。项目前后开展4次地下室防水设计专项策划,提升各重点部位防水施工精准度。优质用材则是滴水不漏的基础,项目制定高质量验收标准,推行可视化样板引路,针对防水性、抗压性和使用寿命,对多层防水卷材、防水涂料等用材的逐一报验、重复报验,确保用材质量过关。同时,重点加强、关注重要防水部位,项目结合智慧建造管理平台三维技术和标准施工工艺卡,开展关键施工工艺交底,提高工人的操作水平。最终,基坑支护节点提前25天完成,地下室工程节点如期完成。
智慧建造推动项目驶入“快车道”
为使“巨轮”整体轮廓初现,项目也进行了2次长跨度、超重量的提升。
项目的美术馆与文学馆之间有一段钢结构连廊,连廊悬空高度29米,桁架最大跨度168米,悬空最大跨度48米,重达1500吨。
项目历经4次方案论证评审,45天深化设计,最终选用“超限结构大跨度拱形桁架分层逐次整体提升技术”,分2次提升五层、三层钢结构连廊。同时利用有限元节点分析,BIM模拟分析施工过程桁架提升节点应力变等,保障项目双层连廊提升,减少高空作业安全风险。
最终,这一重量级超限大跨度双层连廊提升项目在70天内完成,实现三大“主舱”相连。
事实上,“三馆合一”项目也乘着“智慧建造”的东风。
去年12月,该项目“智慧建造管理平台”运用,入选住建部首批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典型案例集。
项目建设过程中,将自主研发的智慧建造管理平台(包含物联设备管理平台和智慧工地信息管理平台)综合运用于设计、采购、施工、运维全过程。而无人机巡航、虚拟样板、远程操控、门禁防疫等前沿科技的应用,也实现降本提质增效。
乘着这股“智慧建造”东风,项目建设正驶入“快车道”。
2021年12月20日,随着文学馆顶层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标志着三馆合一项目两馆——非遗馆和文学馆主体结构顺利封顶。当前美术馆主体结构施工正加紧进行中,预计于2022年3月完成主体结构封顶。
【记者】张子俊
【实习生】王熠辰
【通讯员】谭燕丹
【作者】 张子俊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