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伫立于廣州珠江畔,由中建三局華南公司承建的廣東美術館、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中心、廣東文學館“三館合一”項目順利完成兩次鋼連廊提升,實作三館“牽手”,一艘滿載嶺南文化藝術寶盒的“巨輪”緩緩浮現。

分館區細化外立面幕牆施工管理
“三館合一”項目位于廣州荔灣區,作為廣東省重點工程,項目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先生操刀設計。
其外形宛如一艘停泊在珠江岸邊的輪船,項目建築面積14.45萬平方米,建築東西向長度約350米,建築高度呈80米至30米疊級而上,寓意滿載嶺南文化藝術寶盒的巨輪即将揚帆起航。
而場館一側的觀景步道呈拱橋形,寓意如紐帶般将嶺南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文化相連接配接,将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相連接配接。
夜幕降臨時,“巨輪”館内的燈光與三個館的外立面玻璃房點亮成為一顆顆發光的珠寶,與夜空交相輝映。
璀璨“珠寶”的背後是設計上的巧思。獨特的“巨輪”造型結合室内大空間采光及觀景需求,形成大跨度斜面、多線面合一的外立面造型。外立面共設計有11大幕牆系統,22個子系統,構造複雜。
對此,項目分館區細化外立面幕牆施工管理部署。通過BIM參數化模組化分析,分析以直代曲的翹曲值和設計專用轉接件調整進出關系,實作整體扭轉效果。同時,采用“絕對坐标”和“網格相對距離”方式安裝測量放線雙重控制,利用BIM模型分格點坐标定位進行放線、三維掃描技術雲模型與理論模型對比複核,把控外立面安裝精度。
待該項目建成後,将廣東美術館、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中心、廣東文學館聚集在一起,融合收藏、研究、陳列展覽、教育、交流、服務等功能,最大限度發揮三館的文化功能并形成互補效應,滿足人們多元化文化需求。
三方面下足功夫實作零滲漏
這艘“巨輪”在珠江邊,如何實作零滲漏,是項目建造的難點。
項目基坑邊線距離珠江僅35米,地下水位在現有地面2.5米—3.0米之間,與珠江常水位持平,地下水系發達,這對地下室防滲漏建造的挑戰很大。
項目建造總監盧斌介紹,“項目防水總面積将近4.02萬平方米,珠江岸堤為中粗砂回填。項目單層建築面積就有2.1萬平方米,且承擔較多功能。一旦發生滲漏,館内藏品、文物資料必将嚴重受損。”
如何應對這一難點?項目經理殷燦總結要在策劃、用材和重要防水部位3方面下足功夫。
策劃先行,確定一次成優。項目前後開展4次地下室防水設計專項策劃,提升各重點部位防水施工精準度。優質用材則是滴水不漏的基礎,項目制定高品質驗收标準,推行可視化樣闆引路,針對防水性、抗壓性和使用壽命,對多層防水卷材、防水塗料等用材的逐一報驗、重複報驗,確定用材品質過關。同時,重點加強、關注重要防水部位,項目結合智慧建造管理平台三維技術和标準施工工藝卡,開展關鍵施工工藝交底,提高勞工的操作水準。最終,基坑支護節點提前25天完成,地下室工程節點如期完成。
智慧建造推動項目駛入“快車道”
為使“巨輪”整體輪廓初現,項目也進行了2次長跨度、超重量的提升。
項目的美術館與文學館之間有一段鋼結構連廊,連廊懸空高度29米,桁架最大跨度168米,懸空最大跨度48米,重達1500噸。
項目曆經4次方案論證評審,45天深化設計,最終選用“超限結構大跨度拱形桁架分層逐次整體提升技術”,分2次提升五層、三層鋼結構連廊。同時利用有限元節點分析,BIM模拟分析施工過程桁架提升節點應力變等,保障項目雙層連廊提升,減少高空作業安全風險。
最終,這一重量級超限大跨度雙層連廊提升項目在70天内完成,實作三大“主艙”相連。
事實上,“三館合一”項目也乘着“智慧建造”的東風。
去年12月,該項目“智慧建造管理平台”運用,入選住建部首批智能建造新技術新産品創新服務典型案例集。
項目建設過程中,将自主研發的智慧建造管理平台(包含物聯裝置管理平台和智慧工地資訊管理平台)綜合運用于設計、采購、施工、運維全過程。而無人機巡航、虛拟樣闆、遠端操控、門禁防疫等前沿科技的應用,也實作降本提質增效。
乘着這股“智慧建造”東風,項目建設正駛入“快車道”。
2021年12月20日,随着文學館頂層最後一方混凝土澆築完成,标志着三館合一項目兩館——非遺館和文學館主體結構順利封頂。目前美術館主體結構施工正加緊進行中,預計于2022年3月完成主體結構封頂。
【記者】張子俊
【實習生】王熠辰
【通訊員】譚燕丹
【作者】 張子俊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