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央视文艺授权分享
《我的艺术清单》节目组本周将走进中国现代文学馆。馆内矗立着西式风格的建筑,搭配中式风格的园林,风景如画,幽静宜人。一步一景无不映衬着文学的意蕴。副馆长李洱曾于2019年,凭借作品《应物兄》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我们今天就来跟随李洱的脚步游览这座文学殿堂,并探寻作家李洱的艺术清单。

“愚公”的老乡
李洱艺术清单的第一个作品是寓言《愚公移山》,“因为我是河南济源人,愚公的故事发生在济源”。这篇在小学需要“背诵全文”的课文家喻户晓,而济源境内那些优美的山、水、人文,更是刻进了李洱的心中。
王屋山的景色是李洱童年美好的记忆,家乡的山水画面成为李洱文学创作的源泉。很多作家“艺术清单”的第一部作品都源于家乡,可见家乡、童年对人生影响深远。
李洱艺术清单的第二个作品也寄托着他浓浓的思乡之情。“家乡戏”——越调《收姜维》,经常会把李洱感动到流泪。这个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戏曲剧目,在河南越调高亢苍凉的旋律之下,呈现出一种波澜壮阔之感。而其中戏曲人物的豁达性情,也成为李洱的人生参考。在相对贫瘠的年代,正是这些有质感的声腔启蒙了幼时李洱的心智,拓宽了他人生的脚步。
李洱父亲是语文老师,得益于父辈影响,他比同龄人更早地接触到阅读。无论是文学名著,还是现当代作品,都给了他文学上的启蒙。李洱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这里培养了很多文学人才。彻夜通明的自习教室,让李洱与文学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无论在河南的乡野、上海的都市,还是北京现代文学馆闹中取静的一方净土,李洱一直在被文学滋养。
《收获》人生
《收获》创刊于1957年7月,以发表中国当代优秀作品为宗旨,是新中国最早创办的大型文学刊物,巴金、靳以担任主编。
经过60年的发展,《收获》始终是中国文学刊物最具影响力的品牌之一。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许多著名作品都是首先从《收获》走向读者。李洱经师兄格非的鼓励和引荐,在《收获》杂志发表了自己的“成名之作”——《导师死了》,引起文坛注目,从此也走上了职业作家之路。
2011年,李洱来到现代文学馆工作,在这里他找到了心灵的故乡。这里有一个著名的“逗号石”。巨石中间的孔洞,天然地形成了一个逗号的形状。
“只有逗号,属于现代文学,它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李洱对这个逗号的意义非常看重,“逗号代表永无止境,也表明我们的文学没有尽头。我们第一次用逗号已经是1920年了,之前都以‘之、乎、者、也’代表断句与停顿”。李洱带着节目组参观中国现代文学馆,散步中总与馆内文学大师的塑像相遇:冰心的柔美、鲁迅的棱角、瘦弱但有力量的巴金……都在静静地守护现代文学馆的一方净土。
入馆大门门把手的设计也是别具匠心,它是以巴金先生手掌的印记制作而成,当推开门的一瞬间,每个人都会与巴金先生心手相对,这是文学馆独有的浪漫之处。
以《应物兄》致敬《红楼梦》
李洱艺术清单的第四个作品是《红楼梦》,这是他幼时就开始接触的名著,也是他研究多年、百看不厌的作品。作家对文学经典的热爱总更有深邃的思考,李洱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著作《应物兄》,就是自己对《红楼梦》的“续写”与致敬,也是以文学思考人生变革的方式。尽管《应物兄》的故事内容与《红楼梦》并无直接联系,但其中人物的塑造,命运的波折,都是对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
文脉是历史的重要线索,文学家们更是在用虚构的故事描述着真实的人生。
本期节目中,您将看到作家李洱带领大家参观中国现代文学馆,走进著名文学家的书房展,更可以看到巴金先生曾经的手稿真迹……
本期节目将于1月6日20:57 , CCTV-3播出,敬请关注。
(文/马宁 图片摄影/史浩均)
2022-1《收获》目录
长篇小说
仪凤之门/叶兆言
中篇小说
海边魔术师/孙频
鸭镇往事/曹寇
传记作家/卢德坤
短篇小说
朱迪/张惠雯
瀑布守门人/弋舟
尘海挹滴
废墟与狗/王彬彬
生活在别处
腐烂与绚烂/阿航
明亮的星
钟鸣刺剑/陈东东
《收获》微店零售各期及订阅全年,优惠包邮。1月12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