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吕后的最大败笔:任人唯亲

吕后的最大败笔:任人唯亲

吕后的最大败笔:任人唯亲

碧翰烽/文

准确地说,吕后更像是刘邦并肩作战的战友,政治意味更浓。易中天教授认为,“刘邦和吕后,更多的是政治关系,未必有多少爱情。”

郦寄曾说“高帝与吕后共定天下”。无论是打天下时留守后方忙于政务,还是坐天下后的杀功臣、临朝称制、大封诸吕。

应该说,吕后是有功劳的,丁万明教授总结了四个方面的功绩:一是薄税赋。继续沿袭了“与民休息”之国策,行“无为而治”,又“减田租,复十五税一”。二是废苛政。诏令“除三族罪,妖言令”;“减刑,颁布赎罪法”;制定“戍卒岁更”的制度;除挟书律。三是正民风。提倡勤俭治国、严厉治理铺张浪费的风气等等。四是举孝悌。诏令郡国“举民孝悌、力田者复其身”,以免除徭役为优惠措施,来鼓励农民从事生产。

可是,吕后的历史评价并不是很高。尽管有残忍、杀功臣的诟病,但更多的恐怕在于大封诸吕,“任人唯亲”肆无忌惮。

本来,在一个家天下的封建王朝,任用亲人已然司空见惯,何况还有”举贤不避亲仇“的佳话。

这段佳话记载在《吕氏春秋》的《去私》一文当中,说的是一则关于春秋时期晋国人祁奚和晋平公的史事。

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地方没有长官,谁适合去补这个缺?”祁黄羊回答:“解狐适宜。”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他回答:“您问的是谁适宜,并不是问的谁是我的仇人呀。” 平公说:“很好。”依着他任命了解狐。国都里的贵族都称赞任命得对。隔了一些时候,平公又问祁黄羊:国家缺少了军事统帅,谁适宜担任这个工作?”他回答:“祁午适宜。”平公说:“祁午不就是你的儿子吗?”他回答:您问的是谁适宜,并不是问的谁是我的儿子呀。平公说:“很对。”又依着他任命了祁午。国都里的贵族都称赞任命得好。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因此,关于用人,只要德才兼备,只要是适宜的人才,亲也好,仇也好,都是可以的。这里面体现的一个重要的字就是“公”,用人之要也在于”五湖四海“。

可是吕后偏偏背离了这个大道,非要在大封诸吕方面走出如此多的昏招,实在难以想象,毕竟其也是一位打天下、坐天下的雄主,不然何以司马迁会将其列入本纪,当作皇帝一样对待。

对此,历史学家的解释认为是一种恐惧。易中天撰文称,吕后曾向心腹大臣审食其坦言其忧:你看那些功臣元勋,向先帝北面称臣已是别扭委屈,有可能心甘情愿侍奉少主吗?

还有一件事也能如此证明。史载,孝惠帝驾崩,发丧,太后哭,却没有眼泪。张良之子张辟彊为侍中,年仅十五岁,对丞相陈平说:“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陈平忙问张辟疆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辟彊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辟彊计。太后说,其哭乃哀。吕氏权由此起。

吕后的最大败笔:任人唯亲

实际上,这种恐惧仍然源于对权力的执着,根在权欲膨胀。亲儿子已经无法依靠,就认为娘家人是最可依靠的,却不知道最可靠也并非最可靠。

吕后要封诸吕为王,与几位朝中重臣商量,结果王陵反对,陈平和周勃反对。王陵的理由就是高帝的”白马之盟“,非刘姓者不可为王,否则天下共击之。

刘邦希望吸取秦朝的教训,所以分封诸侯王保卫中央王朝,但是他对异姓王不放心,就认为同姓王可靠。实际上也是一厢情愿。此后七国之乱终于爆发。

然而,吕后为了巩固甚至扩大自己的权力,大封诸吕势不可挡。吕雉追封他已故的两个哥哥,大哥吕泽为悼武王,吕释之为赵昭王,先后分封吕氏家族十几人为王为侯。

只是吕后一死,一切局面就左右不了了。一方面刘氏宗室、功臣宿将两股力量比较强大。另一方面吕氏家族却才能平平,难成大事。

比如吕禄,你就很难想象他会主动交出兵权,究竟是害怕还是无能,恐怕无能居多。就因为“好朋友”郦寄等人的劝说:“皇帝已经下令,让太尉周勃统领北军,想要您赶紧回到自己的封国去。赶紧吧,不然就有人要收拾你了!”

吕禄认为这个朋友不会欺骗自己,于是就将所有的印信交给了郦寄,让其转交给周勃。于是,周勃振臂一呼,从者云集·······

刘氏皇族集团与吕氏外戚集团的一场流血斗争,以皇族集团的胜利而告终。

吕后之如此,一是危害国家稳定,挑起政变内斗,消耗国家元气。二是让吕氏家族遭遇灭顶之灾,吕氏一族男女“无少长皆斩之”,本来吕氏也是有功一大族,本可安享太平,结果身败名裂。三是用人体系遭到严重破坏,近亲繁殖已然难以想象,即使是家天下的封建时代,也难以想象。此后汉朝外戚干政一直存在,只是程度大小各异。

汉武帝对外戚的警惕达到了顶峰。汉武帝立刘弗陵为太子数日以后,突然训斥钩弋夫人赵氏,并命人将她带入监狱,不久钩弋夫人死在宫中。关于立子杀母,汉武帝道:“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女不闻吕后邪?”

任人唯亲,近亲繁殖,一直乃选人用人之大忌,也是不少地方或单位活力丧失的一大根源。这种”亲“还可以推而广之。

与此对应的格局就是”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唯才是举“。

三国时代,曹操就提出了”唯才是举“的主张,甚至于有时候连”德“都可以忽略不计,可见对于人才的如饥似渴,从而吸引了大量人才来到曹操身边。

林则徐也曾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长远来看,任人唯亲,并不是一件好事。为何”富不过三代“?为何”官二代“往往成为一个贬义词?说明有人是难以看到长远的。

而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社会阶层的流动十分重要,任人唯亲往往就会导致阶层的固化,使得公平公正大为丧失,社会陷入僵局,隐患就会显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