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乾隆劝诫儿子不要杀和珅,但嘉庆不听,15年后才明白其中道理

引读:虽然父亲临死前劝诫嘉庆不要诛杀和珅,但嘉庆不听劝告。在当时看来,无非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因为父亲乾隆的名望太高,初登帝位的嘉庆急需一场“大火”来为自己暖暖场。但杀了和珅的结局如何?为何15年后嘉庆帝后悔没听父亲的话?

乾隆劝诫儿子不要杀和珅,但嘉庆不听,15年后才明白其中道理

乾隆一生功绩颇多,在他的统治之下,国泰民安。尤其是大力推广了红薯这种农作物,使得中国人口实现了首次破亿。作为一位满清皇帝,他并不担心汉人人口数量的激增,因为他非常的自信,在他看来,大清朝相比于大明朝只好不坏,百姓人口再多,也不会造他的反。

乾隆是不是很自信?其实还有更自信的,他在晚年的时候,还自称是“十全老人”,大有“千古一帝”的风采。

这位看似有些功绩,但自负又自大的人,在用人方面肯定也是十分挑剔,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无法进入他的法眼。

乾隆劝诫儿子不要杀和珅,但嘉庆不听,15年后才明白其中道理

不过有些人说,和珅是个例外。他贪赃枉法,阿谀奉承,被抄家后,查获8亿两。这笔钱相当于当时国家十年的收入,而外国人也因此评价和珅是当时的世界最大富豪。

要知道清朝后期,李鸿章组建北洋水师的总投入也不过3000多万两白银,和珅的家财足足可以将北洋水师扩大将近30倍。

如此巨贪,为何乾隆还是一直罩着他?即便是死的时候,也告诫嘉庆不要伤害。

其实这也是当时嘉庆皇帝的想法,他真的不明白,父亲为何保护一个国家的“蛀虫”,任由他来蚕食国家的利益。

可当和珅被赐死的15年后,嘉庆才明白父亲不让他杀和珅的道理,为此他还召集大臣来编写《和珅列传》。

乾隆劝诫儿子不要杀和珅,但嘉庆不听,15年后才明白其中道理

一个被自己亲手刺死的大臣,却在15年后为其立传,这也从侧面表现出了他的悔意。

可大臣们不知皇帝意思,竟然故意编造大量本不属于和珅的恶迹。这群大臣本以为拍了一次很好的马屁,没想到嘉庆看完之后,将这些人骂了个狗血淋头。

其实嘉庆在最初判和珅凌迟处死的时候,就有些意外。在他看来,像和珅这样的大贪官,一旦倒台,那必定是树倒猢狲散。但没想到的是,许多大臣竟然出面替他求情,其中不乏固伦、孝公主以及刘墉这样的重量级人物。

为此嘉庆退了一步,没有对和珅处以凌迟的极刑,而是赐了白绫,让和珅留了个全尸。

乾隆劝诫儿子不要杀和珅,但嘉庆不听,15年后才明白其中道理

在赐死了和珅之后,嘉庆觉得没有了绊脚石,没有了蛀虫,他就可以很好地施展自己的抱负。然而他想错了,他只知道和珅会贪,却不知道和珅不仅忠诚,也很会赚钱。

查阅内务府的资料之后会发现,自从和珅成为了内务府的大总管之后,皇帝就没有缺过钱。不仅如此,和珅善于管理,他可以把许多繁杂混乱的事情梳理得井井有条,让皇帝不论想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后顾之忧。

此外。和珅非常善于察言观色,在他和乾隆君臣搭档的时候,也只有他能明白乾隆的暗语,能很快地帮助皇帝化解各种眼前和身后的问题。

乾隆劝诫儿子不要杀和珅,但嘉庆不听,15年后才明白其中道理

还有一条就是,和珅他精通4种语言,也非常善于外交,还做过当时的外交部长。在和外国使臣打交道的过程中,往往都会为国家争取来许多好处。对于这一点,连英国使者都夸赞和珅是他所接触过最成熟的政治家。

总的来说,和珅不仅有真才实学,也懂得做人之道,再加上他的学习能力,语言能力以及高超的情商和敏捷的思维,是一般人所望尘莫及的存在。

可惜的是,嘉庆没在15年前明白这些,血气方刚的他只看到了和珅的坏处,却不知道他的好处。等到自己当了帝王之后才发现,他想做的事情,要不就是没钱,要么就是没有办事得力的人。总之,他想做什么都觉得力不从心,没有一个人能帮他分担。

乾隆劝诫儿子不要杀和珅,但嘉庆不听,15年后才明白其中道理

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和珅的死不但没有起到警示贪官的目的,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这也让嘉庆皇帝始料未及。

也正因如此,当他看到大臣们胡乱编写《和珅列传》的时候,他才会大发雷霆。

其实在我看来,他不是生那些大臣的气,而是在生自己的气。气自己为何15年后才明白父亲明知和珅是贪官,却还要重用的道理。

参考资料:《清史稿》、《和珅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