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后晋李太后:后晋亡国后的悲苦人生

后晋李太后:后晋亡国后的悲苦人生

后晋李太后:后晋亡国后的悲苦人生

文/老张在路上

五代时后唐第二位皇帝明宗李嗣源最有名的女儿是和武宪皇后曹氏所生,初封永宁公主,后进封魏国公主、晋国长公主,嫁给后晋高祖石敬塘为皇后,石重贵朝为皇太后的李氏。

李氏前大半生,金枝玉叶,尽享荣华富贵。生命的最后几年,国破家亡,受尽悲苦,最后客死异乡。

后晋李太后:后晋亡国后的悲苦人生

同光元年(923),李存勖建立后唐,灭亡了后梁。李嗣源因功被封为藩汉内外马步军总管,曹氏被封为楚国夫人。两年后,魏博镇发生叛乱,庄宗派李嗣源前往讨伐。结果,亲兵发生哗变,胁迫李嗣源转而攻打汴梁。

此时曹氏与其家小都被庄宗手下人所挟制,随时都有被杀的可能。曹氏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地指挥全家人与庄宗派来的监护军周旋,与赶来救助的牙门都校王建里应外合,将监护军全部杀死。不久,庄宗被乱兵杀死,李嗣源即位,是为后唐明宗。

李嗣源称帝后,对立谁为后犯了难。当时夏氏已去世,只有曹氏和王氏花见羞有资格做皇后。花见羞年轻貌美,最得李嗣源宠爱,被封为韩国夫人,位在曹氏之下。曹氏为人俭朴大方,和善慈祥,端庄严肃。她见王氏得宠,明宗也有意立她为后,便以身体不好为由主动提出让王氏当皇后。曹氏谓王氏曰:

“我素多病,而性不耐烦,妹当代我。”王氏曰:“后,帝匹也,至尊之位,谁敢干之!”

王氏聪明而谦虚,李嗣源于是就立曹氏为皇后,王氏为淑妃。

“妃事皇后亦甚谨... ...皇后心亦益爱之。然宫中之事,皆主于妃。”

(以上引文见《新五代史·卷十五》)。

后晋李太后:后晋亡国后的悲苦人生

曹淑妃原来侍候过夏氏夫人,并帮忙抚育过李嗣源与夏氏夫人所生的两个儿子。这时早已色衰爱驰,平日只烧香礼佛,深居简出的曹淑妃由于花见羞的谦让而坐上皇后的宝座。曹皇后见王氏得宠,就把后宫都交给王氏管理,自己只有个皇后名号,而王氏实际上成为无冕皇后。

后唐长兴元年(930年),李嗣源下诏,正式册立曹氏为后。

三年后,李嗣源命丧黄泉,李从珂即位。后唐清泰二年(935)石敬瑭在晋阳发生兵变,在契丹的扶持下立为后晋皇帝,继而率军逼近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走投无路,与曹太后、刘皇后率宫中老小自焚于玄武楼。

“辛巳辰时,帝举族与皇太后曹氏自燔于元武楼。”

《旧五代史·卷四十八》)。

后晋李太后:后晋亡国后的悲苦人生

末帝聚集族人准备自焚时,王淑妃花见羞曾经对曹太后说:“事情紧急,咱们躲避一下吧。”曹太后说:“我们李家到了这一地步,我不忍心独生,妹妹你自己保重吧!”曹太后和末帝都自焚而死,而花见羞与许王李从益及其妹妹藏在鞠院(古代球场),得以脱离危险。

其实,一辈子与世无争曹太后是石敬塘的岳母,她没有必要陪李从珂去死,所以有论者怀疑曹太后为李从珂胁迫而死,也有一定道理。

石敬瑭进入洛阳后,派人寻找岳母曹太后的尸骨,诏令罢朝三日,举行哀悼仪式。后晋天福五年(940)石敬瑭又追谥曹氏为“武宪皇后”。

石敬塘的皇后李氏的母亲就是曹皇后,母女都做了皇后,这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中是非常少见的。

后晋李太后:后晋亡国后的悲苦人生

同光四年(926年)二月,魏博戍卒在贝州(治今河北清河)哗变,推赵在礼为首领,攻入邺都。唐庄宗初命元行钦征讨,但却连连失利,只得起用李嗣源,让他率从马直(皇帝亲军番号)北上,会合元行钦平叛。李嗣源抵达邺都,驻扎于城西南,并定下攻城日期。从马直却在攻城前夜哗变,劫持李嗣源,声称要与邺都叛军合势,拥其称帝河北。而此时,李嗣源却被元行钦猜疑。

李嗣源疑惧不安,采纳女婿石敬瑭的建议,决定攻取汴州,谋求自立。

《新五代史》记载:

“明宗自魏反,兵南渡河,而庄宗东幸汴州,汴州节度使孔循怀二志,使北门迎明宗,西门迎庄宗,所以供帐委积如一,曰:‘先至者入之。’邺因责循曰:‘主上破梁而得公,有不杀之恩,奈何欲纳总管而负国!’循不答。邺度循不可争,而石敬瑭妻,明宗女也,时方在汴,邺欲杀之,以坚人心。循知其谋,取藏其家,邺无如之何。”

这是说李嗣源起兵后,后唐庄宗李存勖亲自率军东征,打算坐镇汴州指挥平叛。然而当时的汴州节度使孔循却两面下注、首鼠两端,打开汴州北门迎李嗣源,开西门迎李存勖,谁先到汴城谁就先入城。

曹州刺史西方邺,以州兵屯汴州。西方邺见孔循如此无下线,就责问他为何背信弃义于庄宗而逢迎李总管大人。西方邺还打算杀死李嗣源女儿、石敬塘妻子李氏。可孔循偏偏和西方邺作对,他让李氏藏在孔家大宅院里,西方邺有心无力,李氏才捡回一条命。

后晋李太后:后晋亡国后的悲苦人生

这是李氏在正史上较早的明确记载。

李嗣源病死,李从厚继位,是为后唐闵帝。石敬瑭被加授中书令,从河东节度使调任镇州(今河北正定)成德军节度使,调在陕西的凤翔节度使李从珂任河东节度使。

李从珂发动凤翔兵变,最后用一次惊天动地大哭让李从厚派去镇压他的将士归降于他,然后领兵杀向洛阳。李从珂又让石敬瑭去商议军国大事,石敬瑭在路上遇到从洛阳逃出来的李从厚,李从厚的随将嫌石敬瑭不保李从厚,短兵相接后,石敬瑭就将李从厚的随从全都杀死,然后将李从厚幽禁起来,去向李从珂请功。最后李从珂派人将李从厚杀死。

李从珂称帝后,与河东节度使石敬瑭的矛盾开始日益尖锐起来。

后晋李太后:后晋亡国后的悲苦人生

李从珂与石敬瑭两人原本都是李嗣源手下骁将,皆以勇武著称。李从珂是李嗣源养子,石敬瑭是李嗣源女婿,两人既有名义上的姻亲关系彼此又存有竞争之心,现在又成君臣关系。上文所说,当初李从珂起兵凤翔反叛,石敬塘多少还出了点力。

李从珂自己是节度使起兵造反而坐上皇位的,即位后,对石敬瑭总是有些不放心。李从珂继位以后,任命令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北京留守,充大同、振武、彰国、威塞等军蕃汉马步总管。虽然职务一大堆,但李从珂并没有信任石敬塘,反而将石敬瑭当成最大的威胁来对待。想尽办法要将他调离河东这块根据地。

石敬瑭到洛阳参加完李嗣源的葬礼之后,也不敢提出要回去,害怕李从珂起疑心,所以整天愁眉不展,再加上他当时有病,最后竟瘦得皮包骨,不像个人样。妻子李氏赶忙向生母曹太后求情,让李从珂放石敬瑭回去。李从珂虽然不是曹太后的亲生儿子,但曹太后从小对他如同亲生一样,又见石敬瑭病成这样,估计难以构成什么威胁,于是就顺水推舟做个人情,让石敬瑭回到了河东。

后晋李太后:后晋亡国后的悲苦人生

《新五代史》:

“自废帝立,常疑高祖必反。三年,公主自太原入朝千春节,辞归,留之不得,废帝醉,语公主曰:‘尔归何速,欲与石郎反邪?’既醒,左右告之,废帝大悔。公主归,以语高祖,高祖由是益不自安。”

这里所说的公主,就是石敬塘的夫人李氏。

清泰二年(935年),李从珂派遣武宁节度使张敬达领兵驻屯在代州,牵制并监视石敬瑭。

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李从珂改任石敬瑭为郓州节度使,进封赵国公,又改赐“扶天启运中正功臣”名号。接着降诏催促石敬瑭前往郓州就任,这下刺激得石敬瑭慌不择路地派遣桑维翰勾结契丹,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每年进贡大批财物,以“儿皇帝”自称。

后晋李太后:后晋亡国后的悲苦人生

同年十一月,辽太宗耶律德光册石敬瑭为皇帝,改元天福,国号晋,契丹主自解衣冠授之。石敬瑭遂即位于柳林(今山西太原市东南)。

石敬塘起兵造反的时候,后唐末帝李从珂除了派大将张敬达攻打太原城外,还把石敬塘在京城的亲弟弟时任都指挥使的石敬德,从弟时任都指挥使的石敬威,以及石敬塘的两个儿子一并诛杀,从而彻底断绝了石敬塘的后路。

石敬瑭与契丹大军南下进逼京师洛阳。公元936年闰十一月二十六日,李从珂见大势已去,带着传国玉玺与曹太后、刘皇后以及儿子李重美等人登上玄武楼,自焚而死,后唐亡国。《旧五代史·卷四十八》记之:

“帝举族与皇太后曹氏自燔于元武楼。”

石敬塘当了皇帝,然而不知为何,终石敬塘一生,直到死去,石敬塘也没有名正言顺立李氏为皇后。《新五代史》有一句记载似乎隐隐透出内情:

“太后为人强敏,高祖常严惮之。”

石敬塘似乎有些惧内,然而心里或多或少总有些抗拒或是生气,所以就是迟迟不立皇后。

后晋李太后:后晋亡国后的悲苦人生

“七年夏五月,高祖已病,乃诏尊太妃为皇太后,然卒不奉册而高祖崩,故后讫高祖世亦无册命。出帝天福八年七月,册尊皇后为皇太后。”

这里所说的太妃,就是石敬塘庶母刘氏。

天福七年(942年)六月,石敬塘病死。其侄石重贵即位,尊李皇后为皇太后。《新五代史》载:

“出帝冯皇后用事,太后数训戒之,出帝不从,乃及于败。”

这说明,出帝石重贵对李氏这位皇太后,只是表面上尊重,大面子上过得去,自己想要干的事,依然是我行我素。

比如纳婶母冯氏为皇后这个宫中丑闻,李太后的话对于石重贵来说,就是风过耳一般。石敬瑭去世,尚未出殡,新皇帝石重贵就把冯氏纳为吴国夫人。群臣皆贺,石重贵对宰相冯道等说道:“皇太后之命,在卿等面前不应太高兴(与卿等不任大庆)。”群臣出宫,石重贵与夫人酣饮,到石敬瑭灵前,酒洒于地祭奠:“皇太后之命,在先帝面前不应太高兴。”左右侍从不住失笑,石重贵也笑了,对左右说:“我今日作新女婿如何?”冯夫人与左右皆大笑。李太后虽然生气,但也无可奈何。天福八年(943年)十月,石重贵立吴国夫人冯氏为皇后。

后晋开运三年十二月(947年1月),契丹和后晋投降的军队攻占后晋都城开封,石重贵投降,后晋灭亡。此时的后晋皇太后李氏,这位金枝玉叶的贵夫人从此走向她的悲苦人生经历。

后晋李太后:后晋亡国后的悲苦人生

“四年正月丁亥朔,德光入京师,帝与太后肩舆至郊外,德光不见,馆于封禅寺,遣其将崔延勋以兵守之。是时雨雪寒冻,皆苦饥。太后使人谓寺僧曰:‘吾尝于此饭僧数万,今日岂不相悯邪?’寺僧辞以虏意难测,不敢献食。帝阴祈守者,乃稍得食。”

耶律德光李太后与石重贵等晋国皇室迁入封禅寺内,登记造册,派兵把守,不准随便外出。时值正月,风雪交加。这些娇贵之躯,冻饿交加,无不相向号泣。李太后派人向寺院的主持讨要饭食,主持害怕耶律德光怪罪,不敢给李太后一点食物。李太后哭泣不止,当年贵为公主或皇后皇太后时,曾舍粥饭无数,也给此寺施舍万金,如今成为亡国之族,一口热饭都吃不到嘴里,这情形想想也够凄惨的了。

石重贵这时哪还顾及皇帝尊严,低三下四地向守兵讨得几碗粗粮剩饭,同李太后等人勉强充饥。

后晋李太后:后晋亡国后的悲苦人生

最先打进京城的后晋叛将张彦泽见石重贵的妃子楚国夫人丁氏长得漂亮,就向石重贵索要。石重贵禀告李太后,李太后不想让丁氏前往,担心皇妃受辱。然而一个亡国的前皇太后怎么能阻挡嚣张叛将的虎威,张彦泽立刻破口大骂,石重贵与李太后无奈,只得任由丁氏被张彦泽掳去。

耶律德光下旨降石重贵为光禄大夫、检校太尉,封其为“负义侯”。封地为黄龙府(今吉林长春农安县境),距开封数千里之遥。

辽大同元年(947)正月下旬,耶律德光派300名骑兵将石重贵一行人押往契丹黄龙府安置。耶律德光对李太后还有些表面的尊重,启程前,让人传话给李太后说:“我听说晋国之所以亡,是因为石重贵当初不听您的教诲所致辞,罪在重贵,你不必受此奔波流亡之苦,可自选去处。”

后晋李太后:后晋亡国后的悲苦人生

李太后此时表现出了她坚强的一面,她认为石重贵虽不是自己的亲儿子,但对自己始终以“母后”相称,此时此刻,家破国亡,“母不随子,欲何所归?”我还能到哪里去呢?

《新五代史》对此特记一笔:

“德光使人谓太后曰:‘吾闻重贵不从母教而至于此,可求自便,勿与俱行。’太后答曰:‘重贵事妾甚谨。所失者,违先君之志,绝两国之欢。然重贵此去,幸蒙大惠,全生保家,母不随子,欲何所归?’于是太后与冯皇后、皇弟重睿、皇子延煦、延宝 等举族从帝而北,以宫女五十、宦者三十、东西班五十、医官一、控鹤官四、御厨 七、茶酒司三、仪鸾司三、六军士二十人从,卫以骑兵三百。”

从此,晋国皇室踏上了流亡之路。

从开封往北,一路上,以前属于后晋的国土的州郡长吏,都接到契丹人的命令,不敢迎接故主,即使有人奉上食物,也被随行的契丹军士夺去。

行到磁州(磁县,今属河北省邯郸市)境内,刺史李穀丝毫不顾忌契丹的禁令,迎谒路旁,相对泣下。李穀且泣且语道:“臣实无状,负陛下恩!”石重贵此时面对以前的朝臣,也流泪不止,话也说不出来。李穀献上食物,由重贵接受后,方说了一句“与卿长别”四字!辽兵不肯容情,催李穀速去,

后晋李太后:后晋亡国后的悲苦人生

石重贵一行行至中渡桥,李太后看到当日杜重威驻营的晋军大寨遗迹犹在,不由得仰天痛哭,大声怒骂:“我家究竟哪里辜负了你,竟然被你出卖!断送家业!”

离开磁州后,沿途经过幽州、蓟州、平州,东向榆关(今山海关)。途中毫无供给,一行人饿得饥肠辘辘。夜间住宿,也没有馆驿,往往在山麓林间大道旁,睡上一觉。每到驻地,宫女从官,都要到田野间觅集食物。石重贵和李太后等人只有等随从们觅到食物后才能填饱肚子,以此苟延残命。

出榆关到锦州,州署中悬有辽太祖阿保机画像,辽兵强迫石重贵下拜。石重贵不胜屈辱,拜后只能泣呼道:“薛超误我!不使我死。”

离开锦州,过海北州,渡辽水抵渤海国铁州,最后到达黄龙府。这一路风餐露宿,李太后、安太妃(石重贵生母)两人,年龄已高,更是受尽苦楚。安太妃本来眼睛就有病,一路上连日伤心悲痛流泪,到达黄龙府后竟至失明。

后晋李太后:后晋亡国后的悲苦人生

石重贵一族徙居黄龙府后没有多长时间,述律太后命令,改迁至怀州(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西北50里),怀州距黄龙府西北千余里。重贵不敢逗留,带领全眷,又一次跋涉长途。皇后冯氏,不堪路途艰苦,密嘱内官搜求毒药,准备与石重贵一同饮下。可路上一剂毒药也难以求到,只好强撑着走下去。

石氏家族辗转到辽阳后,石重贵的幼女及两位宠姬赵氏、聂氏被契丹贵族掳走,李太后、石重贵悲愤不已,然而只有忍气吞声。

公元949年2月,石氏家族被安置在建州(今朝阳县)。石重贵的生母安太妃在从辽阳迁往建州的途中病死,安太妃临终前,嘱咐石重贵说:

“我死后当焚骨成灰,南向飞扬,令我遗魂得返中国,庶不至为虏地鬼了!”

因为沙石地中寻不见草木可焚安太妃遗体,只好拆了车“

而焚之,载其烬骨至建州

”。

后晋李太后:后晋亡国后的悲苦人生

到建州后,石氏家族被辽朝廷赐地50顷耕垦,自食自力维持生计。曾经的中原皇帝成了地地道道的关外种田农夫,这在中国历史上可能是唯一的一个。

迁到建州一年后,李太后生病,卧床不起,无医无药,每天只能与石重贵以泪洗面。抚今追昔,回忆到伤心处,两人都嚎啕大哭。李太后大骂背叛后晋的叛将杜重威、李守贞,咬牙切齿地诅咒道:“我死之后,将变为厉鬼,索尔等性命!”

不久,李太后终于油尽灯枯,弥留之际,李太后流泪哽咽着向石重贵交代后事:“我死之后,焚烧尸骨,将骨灰送范阳佛寺(今北京城西南),不要让我做了虏地鬼魂呀!”

李太后死后,石重贵与随行宫人扶尸大恸,守灵数日,最后将其尸骨焚烧,就地而葬。李太后最终没有能够魂归故里。

后晋李太后:后晋亡国后的悲苦人生

1995年,朝阳下洼乡黄道营子村黄附近的古墓群被盗。案件侦破后,发现了两块辽代墓志,从墓志上的内容看,这两块墓志分别是后晋高祖石敬瑭的皇后李氏(李太后)和妃子安氏(石重贵生母)的。墓志上刻的文字很简单,只有死者的姓氏、身份、死期,没有更详细的介绍。

距黄道营子不远,有一座辽代古城遗址,地处今朝阳县波罗赤镇波罗赤村附近。这里被考古专家认定为这就是传说中的晋王城,是后晋亡国后,石重贵与李太后流放于此,依辽帝旨意“耕垦自赡”的封地。

晋王城出土的墓志铭称石重贵于辽保宁六年(974年)六月十八日去世。此时已是大宋朝赵匡胤开宝七年。

(本文图片为网络资料)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