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後晉李太後:後晉亡國後的悲苦人生

後晉李太後:後晉亡國後的悲苦人生

後晉李太後:後晉亡國後的悲苦人生

文/老張在路上

五代時後唐第二位皇帝明宗李嗣源最有名的女兒是和武憲皇後曹氏所生,初封永甯公主,後進封魏國公主、晉國長公主,嫁給後晉高祖石敬塘為皇後,石重貴朝為皇太後的李氏。

李氏前大半生,金枝玉葉,盡享榮華富貴。生命的最後幾年,國破家亡,受盡悲苦,最後客死異鄉。

後晉李太後:後晉亡國後的悲苦人生

同光元年(923),李存勖建立後唐,滅亡了後梁。李嗣源因功被封為藩漢内外馬步軍總管,曹氏被封為楚國夫人。兩年後,魏博鎮發生叛亂,莊宗派李嗣源前往讨伐。結果,親兵發生嘩變,脅迫李嗣源轉而攻打汴梁。

此時曹氏與其家小都被莊宗手下人所挾制,随時都有被殺的可能。曹氏沉着冷靜、機智勇敢地指揮全家人與莊宗派來的監護軍周旋,與趕來救助的牙門都校王建裡應外合,将監護軍全部殺死。不久,莊宗被亂兵殺死,李嗣源即位,是為後唐明宗。

李嗣源稱帝後,對立誰為後犯了難。當時夏氏已去世,隻有曹氏和王氏花見羞有資格做皇後。花見羞年輕貌美,最得李嗣源寵愛,被封為南韓夫人,位在曹氏之下。曹氏為人儉樸大方,和善慈祥,端莊嚴肅。她見王氏得寵,明宗也有意立她為後,便以身體不好為由主動提出讓王氏當皇後。曹氏謂王氏曰:

“我素多病,而性不耐煩,妹當代我。”王氏曰:“後,帝匹也,至尊之位,誰敢幹之!”

王氏聰明而謙虛,李嗣源于是就立曹氏為皇後,王氏為淑妃。

“妃事皇後亦甚謹... ...皇後心亦益愛之。然宮中之事,皆主于妃。”

(以上引文見《新五代史·卷十五》)。

後晉李太後:後晉亡國後的悲苦人生

曹淑妃原來侍候過夏氏夫人,并幫忙撫育過李嗣源與夏氏夫人所生的兩個兒子。這時早已色衰愛馳,平日隻燒香禮佛,深居簡出的曹淑妃由于花見羞的謙讓而坐上皇後的寶座。曹皇後見王氏得寵,就把後宮都交給王氏管理,自己隻有個皇後名号,而王氏實際上成為無冕皇後。

後唐長興元年(930年),李嗣源下诏,正式冊立曹氏為後。

三年後,李嗣源命喪黃泉,李從珂即位。後唐清泰二年(935)石敬瑭在晉陽發生兵變,在契丹的扶持下立為後晉皇帝,繼而率軍逼近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走投無路,與曹太後、劉皇後率宮中老小自焚于玄武樓。

“辛巳辰時,帝舉族與皇太後曹氏自燔于元武樓。”

《舊五代史·卷四十八》)。

後晉李太後:後晉亡國後的悲苦人生

末帝聚集族人準備自焚時,王淑妃花見羞曾經對曹太後說:“事情緊急,咱們躲避一下吧。”曹太後說:“我們李家到了這一地步,我不忍心獨生,妹妹你自己保重吧!”曹太後和末帝都自焚而死,而花見羞與許王李從益及其妹妹藏在鞠院(古代球場),得以脫離危險。

其實,一輩子與世無争曹太後是石敬塘的嶽母,她沒有必要陪李從珂去死,是以有論者懷疑曹太後為李從珂脅迫而死,也有一定道理。

石敬瑭進入洛陽後,派人尋找嶽母曹太後的屍骨,诏令罷朝三日,舉行哀悼儀式。後晉天福五年(940)石敬瑭又追谥曹氏為“武憲皇後”。

石敬塘的皇後李氏的母親就是曹皇後,母女都做了皇後,這在中國古代曆朝曆代中是非常少見的。

後晉李太後:後晉亡國後的悲苦人生

同光四年(926年)二月,魏博戍卒在貝州(治今河北清河)嘩變,推趙在禮為首領,攻入邺都。唐莊宗初命元行欽征讨,但卻連連失利,隻得起用李嗣源,讓他率從馬直(皇帝親軍番号)北上,會合元行欽平叛。李嗣源抵達邺都,駐紮于城西南,并定下攻城日期。從馬直卻在攻城前夜嘩變,劫持李嗣源,聲稱要與邺都叛軍合勢,擁其稱帝河北。而此時,李嗣源卻被元行欽猜疑。

李嗣源疑懼不安,采納女婿石敬瑭的建議,決定攻取汴州,謀求自立。

《新五代史》記載:

“明宗自魏反,兵南渡河,而莊宗東幸汴州,汴州節度使孔循懷二志,使北門迎明宗,西門迎莊宗,是以供帳委積如一,曰:‘先至者入之。’邺因責循曰:‘主上破梁而得公,有不殺之恩,奈何欲納總管而負國!’循不答。邺度循不可争,而石敬瑭妻,明宗女也,時方在汴,邺欲殺之,以堅人心。循知其謀,取藏其家,邺無如之何。”

這是說李嗣源起兵後,後唐莊宗李存勖親自率軍東征,打算坐鎮汴州指揮平叛。然而當時的汴州節度使孔循卻兩面下注、首鼠兩端,打開汴州北門迎李嗣源,開西門迎李存勖,誰先到汴城誰就先入城。

曹州刺史西方邺,以州兵屯汴州。西方邺見孔循如此無下線,就責問他為何背信棄義于莊宗而逢迎李總管大人。西方邺還打算殺死李嗣源女兒、石敬塘妻子李氏。可孔循偏偏和西方邺作對,他讓李氏藏在孔家大宅院裡,西方邺有心無力,李氏才撿回一條命。

後晉李太後:後晉亡國後的悲苦人生

這是李氏在正史上較早的明确記載。

李嗣源病死,李從厚繼位,是為後唐闵帝。石敬瑭被加授中書令,從河東節度使調任鎮州(今河北正定)成德軍節度使,調在陝西的鳳翔節度使李從珂任河東節度使。

李從珂發動鳳翔兵變,最後用一次驚天動地大哭讓李從厚派去鎮壓他的将士歸降于他,然後領兵殺向洛陽。李從珂又讓石敬瑭去商議軍國大事,石敬瑭在路上遇到從洛陽逃出來的李從厚,李從厚的随将嫌石敬瑭不保李從厚,短兵相接後,石敬瑭就将李從厚的随從全都殺死,然後将李從厚幽禁起來,去向李從珂請功。最後李從珂派人将李從厚殺死。

李從珂稱帝後,與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的沖突開始日益尖銳起來。

後晉李太後:後晉亡國後的悲苦人生

李從珂與石敬瑭兩人原本都是李嗣源手下骁将,皆以勇武著稱。李從珂是李嗣源養子,石敬瑭是李嗣源女婿,兩人既有名義上的姻親關系彼此又存有競争之心,現在又成君臣關系。上文所說,當初李從珂起兵鳳翔反叛,石敬塘多少還出了點力。

李從珂自己是節度使起兵造反而坐上皇位的,即位後,對石敬瑭總是有些不放心。李從珂繼位以後,任指令石敬瑭為河東節度使、北京留守,充大同、振武、彰國、威塞等軍蕃漢馬步總管。雖然職務一大堆,但李從珂并沒有信任石敬塘,反而将石敬瑭當成最大的威脅來對待。想盡辦法要将他調離河東這塊根據地。

石敬瑭到洛陽參加完李嗣源的葬禮之後,也不敢提出要回去,害怕李從珂起疑心,是以整天愁眉不展,再加上他當時有病,最後竟瘦得皮包骨,不像個人樣。妻子李氏趕忙向生母曹太後求情,讓李從珂放石敬瑭回去。李從珂雖然不是曹太後的親生兒子,但曹太後從小對他如同親生一樣,又見石敬瑭病成這樣,估計難以構成什麼威脅,于是就順水推舟做個人情,讓石敬瑭回到了河東。

後晉李太後:後晉亡國後的悲苦人生

《新五代史》:

“自廢帝立,常疑高祖必反。三年,公主自太原入朝千春節,辭歸,留之不得,廢帝醉,語公主曰:‘爾歸何速,欲與石郎反邪?’既醒,左右告之,廢帝大悔。公主歸,以語高祖,高祖由是益不自安。”

這裡所說的公主,就是石敬塘的夫人李氏。

清泰二年(935年),李從珂派遣武甯節度使張敬達領兵駐屯在代州,牽制并監視石敬瑭。

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李從珂改任石敬瑭為郓州節度使,進封趙國公,又改賜“扶天啟運中正功臣”名号。接着降诏催促石敬瑭前往郓州就任,這下刺激得石敬瑭慌不擇路地派遣桑維翰勾結契丹,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每年進貢大批财物,以“兒皇帝”自稱。

後晉李太後:後晉亡國後的悲苦人生

同年十一月,遼太宗耶律德光冊石敬瑭為皇帝,改元天福,國号晉,契丹主自解衣冠授之。石敬瑭遂即位于柳林(今山西太原市東南)。

石敬塘起兵造反的時候,後唐末帝李從珂除了派大将張敬達攻打太原城外,還把石敬塘在京城的親弟弟時任都指揮使的石敬德,從弟時任都指揮使的石敬威,以及石敬塘的兩個兒子一并誅殺,進而徹底斷絕了石敬塘的後路。

石敬瑭與契丹大軍南下進逼京師洛陽。公元936年閏十一月二十六日,李從珂見大勢已去,帶着傳國玉玺與曹太後、劉皇後以及兒子李重美等人登上玄武樓,自焚而死,後唐亡國。《舊五代史·卷四十八》記之:

“帝舉族與皇太後曹氏自燔于元武樓。”

石敬塘當了皇帝,然而不知為何,終石敬塘一生,直到死去,石敬塘也沒有名正言順立李氏為皇後。《新五代史》有一句記載似乎隐隐透出内情:

“太後為人強敏,高祖常嚴憚之。”

石敬塘似乎有些懼内,然而心裡或多或少總有些抗拒或是生氣,是以就是遲遲不立皇後。

後晉李太後:後晉亡國後的悲苦人生

“七年夏五月,高祖已病,乃诏尊太妃為皇太後,然卒不奉冊而高祖崩,故後訖高祖世亦無冊命。出帝天福八年七月,冊尊皇後為皇太後。”

這裡所說的太妃,就是石敬塘庶母劉氏。

天福七年(942年)六月,石敬塘病死。其侄石重貴即位,尊李皇後為皇太後。《新五代史》載:

“出帝馮皇後用事,太後數訓戒之,出帝不從,乃及于敗。”

這說明,出帝石重貴對李氏這位皇太後,隻是表面上尊重,大面子上過得去,自己想要幹的事,依然是我行我素。

比如納嬸母馮氏為皇後這個宮中醜聞,李太後的話對于石重貴來說,就是風過耳一般。石敬瑭去世,尚未出殡,新皇帝石重貴就把馮氏納為吳國夫人。群臣皆賀,石重貴對宰相馮道等說道:“皇太後之命,在卿等面前不應太高興(與卿等不任大慶)。”群臣出宮,石重貴與夫人酣飲,到石敬瑭靈前,酒灑于地祭奠:“皇太後之命,在先帝面前不應太高興。”左右侍從不住失笑,石重貴也笑了,對左右說:“我今日作新女婿如何?”馮夫人與左右皆大笑。李太後雖然生氣,但也無可奈何。天福八年(943年)十月,石重貴立吳國夫人馮氏為皇後。

後晉開運三年十二月(947年1月),契丹和後晉投降的軍隊攻占後晉都城開封,石重貴投降,後晉滅亡。此時的後晉皇太後李氏,這位金枝玉葉的貴夫人從此走向她的悲苦人生經曆。

後晉李太後:後晉亡國後的悲苦人生

“四年正月丁亥朔,德光入京師,帝與太後肩輿至郊外,德光不見,館于封禅寺,遣其将崔延勳以兵守之。是時雨雪寒凍,皆苦饑。太後使人謂寺僧曰:‘吾嘗于此飯僧數萬,今日豈不相憫邪?’寺僧辭以虜意難測,不敢獻食。帝陰祈守者,乃稍得食。”

耶律德光李太後與石重貴等晉國皇室遷入封禅寺内,登記造冊,派兵把守,不準随便外出。時值正月,風雪交加。這些嬌貴之軀,凍餓交加,無不相向号泣。李太後派人向寺院的主持讨要飯食,主持害怕耶律德光怪罪,不敢給李太後一點食物。李太後哭泣不止,當年貴為公主或皇後皇太後時,曾舍粥飯無數,也給此寺施舍萬金,如今成為亡國之族,一口熱飯都吃不到嘴裡,這情形想想也夠凄慘的了。

石重貴這時哪還顧及皇帝尊嚴,低三下四地向守兵讨得幾碗粗糧剩飯,同李太後等人勉強充饑。

後晉李太後:後晉亡國後的悲苦人生

最先打進京城的後晉叛将張彥澤見石重貴的妃子楚國夫人丁氏長得漂亮,就向石重貴索要。石重貴禀告李太後,李太後不想讓丁氏前往,擔心皇妃受辱。然而一個亡國的前皇太後怎麼能阻擋嚣張叛将的虎威,張彥澤立刻破口大罵,石重貴與李太後無奈,隻得任由丁氏被張彥澤擄去。

耶律德光下旨降石重貴為光祿大夫、檢校太尉,封其為“負義侯”。封地為黃龍府(今吉林長春農安縣境),距開封數千裡之遙。

遼大同元年(947)正月下旬,耶律德光派300名騎兵将石重貴一行人押往契丹黃龍府安置。耶律德光對李太後還有些表面的尊重,啟程前,讓人傳話給李太後說:“我聽說晉國之是以亡,是因為石重貴當初不聽您的教誨所緻辭,罪在重貴,你不必受此奔波流亡之苦,可自選去處。”

後晉李太後:後晉亡國後的悲苦人生

李太後此時表現出了她堅強的一面,她認為石重貴雖不是自己的親兒子,但對自己始終以“母後”相稱,此時此刻,家破國亡,“母不随子,欲何所歸?”我還能到哪裡去呢?

《新五代史》對此特記一筆:

“德光使人謂太後曰:‘吾聞重貴不從母教而至于此,可求自便,勿與俱行。’太後答曰:‘重貴事妾甚謹。所失者,違先君之志,絕兩國之歡。然重貴此去,幸蒙大惠,全生保家,母不随子,欲何所歸?’于是太後與馮皇後、皇弟重睿、皇子延煦、延寶 等舉族從帝而北,以宮女五十、宦者三十、東西班五十、醫官一、控鶴官四、禦廚 七、茶酒司三、儀鸾司三、六軍士二十人從,衛以騎兵三百。”

從此,晉國皇室踏上了流亡之路。

從開封往北,一路上,以前屬于後晉的國土的州郡長吏,都接到契丹人的指令,不敢迎接故主,即使有人奉上食物,也被随行的契丹軍士奪去。

行到磁州(磁縣,今屬河北省邯鄲市)境内,刺史李穀絲毫不顧忌契丹的禁令,迎谒路旁,相對泣下。李穀且泣且語道:“臣實無狀,負陛下恩!”石重貴此時面對以前的朝臣,也流淚不止,話也說不出來。李穀獻上食物,由重貴接受後,方說了一句“與卿長别”四字!遼兵不肯容情,催李穀速去,

後晉李太後:後晉亡國後的悲苦人生

石重貴一行行至中渡橋,李太後看到當日杜重威駐營的晉軍大寨遺迹猶在,不由得仰天痛哭,大聲怒罵:“我家究竟哪裡辜負了你,竟然被你出賣!斷送家業!”

離開磁州後,沿途經過幽州、薊州、平州,東向榆關(今山海關)。途中毫無供給,一行人餓得饑腸辘辘。夜間住宿,也沒有館驿,往往在山麓林間大道旁,睡上一覺。每到駐地,宮女從官,都要到田野間覓集食物。石重貴和李太後等人隻有等随從們覓到食物後才能填飽肚子,以此苟延殘命。

出榆關到錦州,州署中懸有遼太祖阿保機畫像,遼兵強迫石重貴下拜。石重貴不勝屈辱,拜後隻能泣呼道:“薛超誤我!不使我死。”

離開錦州,過海北州,渡遼水抵渤海國鐵州,最後到達黃龍府。這一路風餐露宿,李太後、安太妃(石重貴生母)兩人,年齡已高,更是受盡苦楚。安太妃本來眼睛就有病,一路上連日傷心悲痛流淚,到達黃龍府後竟至失明。

後晉李太後:後晉亡國後的悲苦人生

石重貴一族徙居黃龍府後沒有多長時間,述律太後指令,改遷至懷州(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西北50裡),懷州距黃龍府西北千餘裡。重貴不敢逗留,帶領全眷,又一次跋涉長途。皇後馮氏,不堪路途艱苦,密囑内官搜求毒藥,準備與石重貴一同飲下。可路上一劑毒藥也難以求到,隻好強撐着走下去。

石氏家族輾轉到遼陽後,石重貴的幼女及兩位寵姬趙氏、聶氏被契丹貴族擄走,李太後、石重貴悲憤不已,然而隻有忍氣吞聲。

公元949年2月,石氏家族被安置在建州(今朝陽縣)。石重貴的生母安太妃在從遼陽遷往建州的途中病死,安太妃臨終前,囑咐石重貴說:

“我死後當焚骨成灰,南向飛揚,令我遺魂得返中國,庶不至為虜地鬼了!”

因為沙石地中尋不見草木可焚安太妃遺體,隻好拆了車“

而焚之,載其燼骨至建州

”。

後晉李太後:後晉亡國後的悲苦人生

到建州後,石氏家族被遼朝廷賜地50頃耕墾,自食自力維持生計。曾經的中原皇帝成了地道地道的關外種田農夫,這在中國曆史上可能是唯一的一個。

遷到建州一年後,李太後生病,卧床不起,無醫無藥,每天隻能與石重貴以淚洗面。撫今追昔,回憶到傷心處,兩人都嚎啕大哭。李太後大罵背叛後晉的叛将杜重威、李守貞,咬牙切齒地詛咒道:“我死之後,将變為厲鬼,索爾等性命!”

不久,李太後終于油盡燈枯,彌留之際,李太後流淚哽咽着向石重貴交代後事:“我死之後,焚燒屍骨,将骨灰送範陽佛寺(今北京城西南),不要讓我做了虜地鬼魂呀!”

李太後死後,石重貴與随行宮人扶屍大恸,守靈數日,最後将其屍骨焚燒,就地而葬。李太後最終沒有能夠魂歸故裡。

後晉李太後:後晉亡國後的悲苦人生

1995年,朝陽下窪鄉黃道營子村黃附近的古墓群被盜。案件偵破後,發現了兩塊遼代墓志,從墓志上的内容看,這兩塊墓志分别是後晉高祖石敬瑭的皇後李氏(李太後)和妃子安氏(石重貴生母)的。墓志上刻的文字很簡單,隻有死者的姓氏、身份、死期,沒有更詳細的介紹。

距黃道營子不遠,有一座遼代古城遺址,地處今朝陽縣波羅赤鎮波羅赤村附近。這裡被考古專家認定為這就是傳說中的晉王城,是後晉亡國後,石重貴與李太後流放于此,依遼帝旨意“耕墾自贍”的封地。

晉王城出土的墓志銘稱石重貴于遼保甯六年(974年)六月十八日去世。此時已是大宋朝趙匡胤開寶七年。

(本文圖檔為網絡資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