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2006年,收藏家捐赠一把生锈马刀,成镇馆之宝,这把刀什么来历?

2006年,东北的收藏家姜先生,将一把生锈的马刀,捐赠给了抗联史实陈列馆,当即就成了该馆的镇馆之宝。

因为这把马刀原先的两位主人,是抗联的总指挥杨靖宇、和爱国人士蒋国恩先生。

2006年,收藏家捐赠一把生锈马刀,成镇馆之宝,这把刀什么来历?

(靖宇马刀长1.04米,刀身长0.90米,刀柄长0.14米,刀宽00.3米)

在诸多的文献当中都清楚记载着,蒋国恩在四年的时间里,倾家荡产支持抗联,还救过杨靖宇一命,所以获得了杨将军颁发的奖章,也获得了杨将军赠与的马刀。

随着鬼子越来越猖獗,杨国恩将马刀藏在了磨盘下面,而家里的房子后来被敌人放火焚烧。从那之后,马刀就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当中。

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虽然史学家多方寻找,但却始终没有查出马刀的下落,直到姜先生捐献抗联文物的时候,杨靖宇将军和蒋国恩先生所使用过的抗日马刀,这才重新走进大众的视野。

经过专家学者和抗联老战士辨认,该马刀正是杨靖宇将军在辽东、常年使用的那一把!

2006年,收藏家捐赠一把生锈马刀,成镇馆之宝,这把刀什么来历?

本期文章要讲述的历史内容,便是爱国人士蒋国恩先生,无私帮助抗联杨靖宇的感人事迹,以及马刀为何会流落到收藏家姜先生的手中。

而这一切要从1931年说起,日寇鲸吞东三省,经过多年的经营之后,准备侵略全中国。

而杨靖宇将军,1932年领导东北的抗日武装,和鬼子激战多年,长期活跃于辽宁省的“外三堡”地区。

此地位于本溪、桓仁、新宾三县交界,乃是三不管的地方,敌人的力量较为薄弱。

外三堡的西河掌村,是抗联武装的核心区域,村里有一位爱国人士名叫蒋国恩,他家在半山腰上,有几十间房子。

1935年7月,杨靖宇到达西河掌村的时候,蒋国恩先生一看是抗联的总指挥来了,赶紧开门迎接,让大队人马进入家中休整,并且拿出粮食招待。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杨靖宇和蒋国恩,并肩战斗数年,绝不向日寇低头。。

到1936年的时候,日本侵略者已经蠢蠢欲动,对中国的大好河山垂涎欲滴。

而杨靖宇将军所率领的抗联武装,已经从小小的游击队,发展到了三万多人!

1936年2月20日,杨靖宇将军所率领的东北人民革命军,改名为东北抗日联军,也就是后来我们俗称的抗联。

2006年,收藏家捐赠一把生锈马刀,成镇馆之宝,这把刀什么来历?

蒋国恩先生坚决抗日,并且把家里的房子,无偿提供给杨靖宇将军使用,不惜一切代价支持抗日大业,绝不当亡国奴。

皑皑白雪的东北山区,是抗联的天然守护神;古木参天的森林,是抗联的天然庇护所;而蒋国恩先生的蒋家大院,也就成了抗联的总指挥部之一。

因为抗联长期在这一带活动,所以外三堡地区,也就成了老百姓口中的红地盘。

日本人骂杨靖宇,将其称之为“伪满洲国治安之癌”但杨国恩先生,则把杨靖宇当成民族的希望。

抗联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凭借杨国恩先生家里的粮食,自然无法满足队伍需要,所以外出筹集粮食,就成了重中之重。

杨国恩除了筹集粮食有困难之外,拿到粮食之后穿过鬼子和汉奸的封锁,同样是巨大的难题。

粮食危机总是常伴着抗联的队伍,蒋国恩为了给山上的杨靖宇将军送吃的,所以将玉米磨碎做成炒面,藏在手推车的底部,以此骗过鬼子和汉奸的盘查。

在广阔的白山黑土,很多群众都冒着生命危险支援抗联,蒋国恩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老百姓送粮食的时候,为了避开敌人的盘查,往往都是采用这种“蚂蚁搬家”的方式,用一小袋一小袋的粮食支援抗联。

后来敌人为了对付杨靖宇,把群众都集中起来生活,也就有了当地人俗称的“归大屯”日本人将其称之为“集团部落”,不过这也是后话了。

2006年,收藏家捐赠一把生锈马刀,成镇馆之宝,这把刀什么来历?

(侵华日军)

蒋国恩先生一次次的送粮食,然而次数多了之后,也就增加了暴露的风险……日复一日,他一直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鬼子查出了车厢下面藏着的炒面,穷凶极恶的伪军冲上去,抓住蒋国恩先生,关押在了监狱当中。

蒋国恩遭受各种严刑拷打,被打得浑身血淋淋,那一条条的疤痕,伴随了他的终生。

任由敌人如何审问,蒋国恩也没有透露抗联的秘密,敌人因为抓不住证据,才把奄奄一息的蒋国恩放走。

面对敌人的枪口,杨国恩从不畏惧,每当杨靖宇将军回到蒋家大院,杨国恩亲自去村外巡逻,严防鬼子和汉奸接近。

因为蒋国恩的保密工作非常出色、因为当地老百姓的拥护、所以抗联在外三堡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也获得了珍贵的藏身之地。

村里有几百名年轻的后生,追随杨靖宇将军,加入抗联,血战日寇!

2006年,收藏家捐赠一把生锈马刀,成镇馆之宝,这把刀什么来历?

根据蒋国恩的回忆,杨靖宇将军多次在蒋家大院召开作战会议,例如部署“攻打碱厂街”的战斗。

碱厂街位于辽宁本溪的东部地区,杨靖宇指挥四百多人,兵分两路冲入碱厂街,亲自带兵激战四个小时,杀敌三十多人。其中我方第二自卫大队队长于殿仲,在此次战斗中牺牲。

乍一听,只杀了三十多名敌人,是不是很少?可东北抗联正是通过一次次的激烈交战,十四年累计杀敌十八万名!牵制了七十六万日军!

而且上面的这个数据,还不是咱们自己统计的,而是日本人统计的。

杨靖宇在辽宁作战的时候,便是以外三堡为大后方,指挥了著名的西征作战。

2006年,收藏家捐赠一把生锈马刀,成镇馆之宝,这把刀什么来历?

(杨靖宇将军)

西征的第一次会议,和第二次会议,都是在杨国恩的家里召开。

西征无疑是抗联重要的军事行动之一,关于那一段辉煌壮烈的西征历史,其大致经过如下:

1936年,是暴风雨的前夜,鬼子即将全面侵略中国。

位于延安的毛泽东,在会议上指出发展抗日游击战,会议结束之后,党中央开始加强对东北抗日工作的领导和指挥。

彭德怀开始领导红军东征,鬼子赶紧做出调整,更改了长城地区的部署,向西防备中央红军,向东防备抗联,害怕两支队伍会师。

东北的杨靖宇,虽然无法跟彭德怀取得直接联络,但却能够从敌人的报纸上,得知彭德怀率领红军东征的消息。

敌人害怕什么,我军就要做什么,杨靖宇希望指挥抗联西征,去跟东征的红军会师,这便是抗联西征的历史背景,想要接通彭德怀的中央红军,缓解抗联的困境。

鬼子早就对抗联展开了疯狂的围杀,因为抗联活跃在“伪满洲傀儡政府”的心脏地带,一举一动都会牵动侵略者和汉奸的神经。

1936年6月,自从抗联开始西征,便引发了敌人的恐慌,派遣几十倍于抗联的兵力,开始围追堵截。

抗联第一次西征,杀敌一百四十多人,汉奸伪军若干,而杨靖宇本人因为常年的南征北战,不幸患上了疟疾。

第一次西征没有成功,但杨靖宇并没有放弃,总结经验之后,追悼烈士,选择在冬天进行第二次西征,取得了比上次更加巨大的战果。

两次西征,抗联虽然没有接通中央红军,但是大大牵制了东北的关东军,也大大减缓了鬼子对外三堡地区的压力。

1938年6月27日,因为抗联第1军第1师的师长程斌叛变,导致局势恶化,西征这才被迫结束。

2006年,收藏家捐赠一把生锈马刀,成镇馆之宝,这把刀什么来历?

如果不是程斌叛变,抗联也不会遭受那么巨大的损失,此人是抗联队伍当中,最可耻的叛徒之一。

也就是说,从1936年到1938年,杨靖宇常常在外三堡的蒋家大院,指挥抗联作战。

鬼子非常害怕杨靖宇的西征,但是在真刀真枪的战场上,却又无法打败杨靖宇。鬼子开始重视特务情报作战,大量收买抗联的叛徒,想要通过阴险卑鄙的手段,去杀害杨靖宇。

就拿暗杀来说,根据蒋国恩的回忆,他在一天晚上,看到几个士兵回来的时候,手里拎着一只野鸡,说要炖鸡汤给杨靖宇喝。

野鸡下锅之后,散发出一股股的肉香,院子里炊烟缕缕。

蒋国恩原本就是山里的猎人,他发现那锅里的野鸡,颜色似乎不怎么正常,不像是山里打来的。

蒋国恩心里越想越疑惑,总有不详的预感,他思前想后为了防止危险发生,于是去找杨靖宇,说了那只野鸡的事情。

杨靖宇派人去查看,结果剥开野鸡的肚子之后,露出了里面的致命剧毒,谁要是吃了这鸡肉,后果不堪设想。

那几个战士,想要利用野鸡毒死杨靖宇将军,证据确凿的情况下,被抗联的警卫班抓获。

这种心志不坚定的叛徒,面对审讯的时候,自然是问什么就回答什么,供出了十八个叛徒。

因为蒋国恩救了杨靖宇一命,所以俩人从那之后,便按照当地的风俗,相互称兄弟。

侵华日军通过叛徒,得知了外三堡地区的蒋家大院,所以派去了大量的鬼子和伪军,想要寻找抗联的主力决战。

1939年,随着敌人的压力越来越大,杨靖宇不得不做好撤出外三堡的准备,而杨将军临走之前,将自己的马刀,送给了蒋国恩,另外还有一枚银质的奖章。

这两样东西,是杨靖宇将军为感谢蒋家大院的帮助,感谢蒋国恩为抗日事业,所做出的贡献。

当然了,那把马刀也是杨靖宇将军和蒋国恩先生的友谊见证,并肩战斗的岁月弥足珍贵。

自从抗联转移之后,蒋国恩为了防止被敌人搜查,所以将那枚奖章,藏在了西屋的房梁上。而那把马刀,则藏在了磨盘下。

鬼子自然不会放过外三堡的西河掌村,立刻派遣大军“扫荡”放火焚烧了蒋家大院。

到了冬天,日军的岸古隆一郎,带领四万人包围了杨靖宇,杨靖宇仅仅带着三百多人,展开了连番血战。

2006年,收藏家捐赠一把生锈马刀,成镇馆之宝,这把刀什么来历?

(《东北抗联》纪录片剧照)

蒋国恩虽然逃出了敌人的魔爪,但是杨靖宇将军留下的银质奖章和马刀,却消失在了悠悠的历史长河当中。

后来,史学家查阅抗联历史资料,虽然查到了很多关于马刀的记载,但却始终查出找到马刀的去向。

一晃到了2005年,根据上级领导的指示,辽宁本溪修建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地点位于本溪水洞附近,由中宣部直接拨款。

2006年,收藏家捐赠一把生锈马刀,成镇馆之宝,这把刀什么来历?

建设这座陈列馆,不仅是为了追忆先辈英烈,更要将其当做重要的、爱国教育示范基地。

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的一期工程,是在7月份开工建造,是辽宁省的首个抗联题材纪念馆。

而该馆的工作人员,小时候一直听老人讲述抗联英烈的峥嵘岁月,而现在自己也要讲述抗联的光荣历史。

更重要的,是要去寻找抗联的遗迹和文物,而史料当中所记载的那把马刀,则成了工作人员的重点寻找对象。(之前就已经多年寻找)

自从抗联史实陈列馆开建,辽宁便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抗联文物,来充实这座爱国教育基地。

本溪是抗联最主要的活动区域之一,召开过两次西征会议,抗联烈士的鲜血,温暖了这片英雄的土地。

2006年,收藏家捐赠一把生锈马刀,成镇馆之宝,这把刀什么来历?

(陈列馆一角)

然而时过境迁,再加上抗联一直在大山深处活动,想要寻找抗联的遗迹,也就变得非常困难。

大自然虽然能够掩盖战争的痕迹,但却无法修复亲历者的悲痛回忆,每当有抗联的老战士,指出当年的遗址,政府就会派人去保护。

虽然说陈列馆的工作人员,走遍了全县的沟沟岔岔,征集了一千多件文物,却依旧没有找到杨靖宇将军和蒋国恩先生的那把马刀。

2006年3月初,工作人员搜集东北抗联的历史资料的时候,有人说附近住着一位收藏家名叫姜贵歧,曾看到姜先生的家里,有一把来历比较特别的马刀,据说是抗联的马刀。

工作人员立刻就去找姜先生,几经周折找到了姜先生之后,便见到了那把抗联马刀。

工作人员问姜先生,马刀是从哪里来的?

姜贵歧先生说:“20多年前在西河掌村,是那里村民卖的马刀,是从蒋家老房基的一个磨盘下面,找到的这把刀,村民说是抗联用过的武器。”

2006年,收藏家捐赠一把生锈马刀,成镇馆之宝,这把刀什么来历?

姜先生倒是深明大义,得知抗联史实陈列馆正在征集文物,所以无偿捐献马刀,因为这件抗战文物,只有放在爱国教育基地,才能发挥出更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找到了马刀之后,工作人员马不停蹄的,去往西河掌村确认马刀的真假,是否是杨靖宇将军和蒋国恩先生的那把。

紧接着,工作人员去拜访当地的专家学者,原新宾党史办主任曹文奇,接过马刀仔细辨认。

曹先生也不能断定真假,因为那时候的抗联武器五花八门,杨靖宇将军到底是用村民锻造的马刀?还是从敌人手中缴获的马刀?这点不得而知。

曹先生早年拜访过蒋国恩,所以他让工作人员,直接去西河掌村,找当事人辨认。

而蒋国恩先生,早在1986年就已经长眠,所以陈列馆的工作人员,只能去询问蒋国恩的儿子蒋云才。

蒋云才也已经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他小时候见过杨靖宇将军,个子又高又大,腰间别着一把毛瑟枪,挎着一把大马刀,从远处看就已经威风凛凛,走到面前的时候,那骑马挎刀的样子给人一种安全感。

2006年,收藏家捐赠一把生锈马刀,成镇馆之宝,这把刀什么来历?

蒋云才清楚记得,杨靖宇开会的时候,声音好似洪钟大吕,清晰又沉稳,摘掉帽子的时候,头发散发着白气儿。

陈列馆的工作人员询问蒋云才,杨靖宇将军赠送的马刀,在什么地方呢?

蒋云才则说:“听父亲说过将军赠刀的事,但刀哪去了,父亲一直没告诉说。”

当工作人员拿出马刀的时候,经过蒋云才的仔细辨认,正是当年抗联总指挥杨靖宇将军所使用的那把马刀,乃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然而以上的线索,并不能确认马刀是杨靖宇将军使用过的那把,所以工作人员在2007年的时候,去往抚顺市望花区,找一位名叫刘喜顺的老人。

刘喜顺是抗联老战士,入伍的时候在杨靖宇将军身边担任传令兵,后来做了警卫团的团长。

刘喜顺已经九十多岁,当他第一眼看到那把马刀的时候,心情非常激动,急忙问:“这把马刀我很眼熟,你们是从哪里得到的?”

工作人员这才说出事情的来龙去脉,刘老说:“这是我给杨将军当传令兵的时候,看到他常带的那把马刀!没想到时隔70多年,我还能见到将军的马刀,这是我和杨将军的缘分啊!”

刘老一句话说完,开始高唱抗联军歌,他沉浸在那段艰苦又光荣的岁月当中,连续唱了三遍。

文章写到最后,以杨靖宇将军的牺牲经过,作为结尾:

1939年的冬季,东北的大雪下个不停,凛冽的冷风刺骨寒。

抗联的一路军,进入了困难时期,杨靖宇将军已经浑身多处冻伤,却又缺少必要的棉衣。

物资补给极度困境的情况下,敌人大批大批的部队,从未停止寻找杨靖宇,以至于抗联的战士们,牺牲越来越多,倒在了鬼子和汉奸的枪口下。

日军的指挥官岸古隆一郎,从叛徒的口中得知,杨靖宇因为缺少厚衣服,正在那尔轰的东北岔那边召开会议。

岸谷隆一郎召集了四万多人,在飞机和大炮的配合下,前去围攻杨靖宇,他们后面则跟着大队大队的汽车运输粮食。

根据幸存的老战士回忆,那一战漫山遍野都是敌人,沟沟里都藏着黑压压的鬼子和伪军。

杨靖宇先是指挥各部队转移,而他本人则带着三百多名战士,从正面挡住敌人。

2006年,收藏家捐赠一把生锈马刀,成镇馆之宝,这把刀什么来历?

在战友走远之后,杨靖宇率领战士们,从正面强行撕开了口子,带兵突围而去。

走到五金顶子的时候,杨靖宇碰到了比之前更多的敌人,甩开了一群之后,前面又碰上一群。

人困马乏,精疲力尽,弹尽粮绝……

雪花湿了裤子,裤子又被冻成了冰块,所以走路的时候,每一步都倍加艰难。

那早就破烂的棉鞋,在突围的过程当中成了冰坨,只能甩掉棉鞋,在脚上缠榆树条子。

密林当中突围,杨靖宇他们的上衣,被树枝挂的破破烂烂,每人都满身霜雪,好似冰雕一般。

在东北零下四十度的气温当中,大树都被冻得咔咔脆响,更别提抗联的战士们。

而且还不能生火,否则火焰和浓烟,会引来狼群一般的敌人。

2006年,收藏家捐赠一把生锈马刀,成镇馆之宝,这把刀什么来历?

大家只能吃树皮果腹,杨靖宇鼓励大家说:“不管遇到多大困难总会胜利的!”

1940年2月,杨靖宇表情非常平静的说:“就是我们这些人都牺牲了,还会有人继承我们的事业,革命总是会成功的。”

23日下午,杨靖宇在在濛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被敌人大兵包围,那里长着很多的扭筋树,寒冷似乎能够顺着毛孔冻结神经。

敌人距离杨靖宇只剩下五十米的时候,便派出汉奸和叛徒,劝杨靖宇投降。

杨靖宇开枪反击,绝不投降敌人,他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

根据叛徒张秀峰回忆,那时候有个叛徒名叫张奚若,乃是一名机枪手,正是张奚若扣动了机枪的扳机,让那罪恶的子弹离开了枪口,打入了杨靖宇将军的身体……

2006年,收藏家捐赠一把生锈马刀,成镇馆之宝,这把刀什么来历?

(张奚若)

杨靖宇将军壮烈殉国,年仅三十五岁。日本人解刨杨将军遗体的时候,是张奚若拿刀砍掉了将军的头颅。

日本人佩服杨将军,称赞说:“大大的英雄!”

杨将军遇害之后,张奚若带着一帮叛徒和汉奸喝酒,张奚若吹嘘他杀害杨靖宇的经过,吹嘘获得的“日本人奖励”。

同桌喝酒的叛徒张秀峰,他张口骂道:“你这个混蛋,你早晚不得好死!”

文章写到这里,笔者想说:英雄先辈,气贯长虹,鲜血温暖大地,灵魂之光闪耀千秋!在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当中,仁人志士誓死抗战,高喊还我河山。

杨靖宇将军留给我们大量的精神财富,面对敌人的时候敢于亮剑不怕牺牲,面对困难的时候,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