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06年,收藏家捐贈一把生鏽馬刀,成鎮館之寶,這把刀什麼來曆?

2006年,東北的收藏家姜先生,将一把生鏽的馬刀,捐贈給了抗聯史實陳列館,當即就成了該館的鎮館之寶。

因為這把馬刀原先的兩位主人,是抗聯的總指揮楊靖宇、和愛國人士蔣國恩先生。

2006年,收藏家捐贈一把生鏽馬刀,成鎮館之寶,這把刀什麼來曆?

(靖宇馬刀長1.04米,刀身長0.90米,刀柄長0.14米,刀寬00.3米)

在諸多的文獻當中都清楚記載着,蔣國恩在四年的時間裡,傾家蕩産支援抗聯,還救過楊靖宇一命,是以獲得了楊将軍頒發的獎章,也獲得了楊将軍贈與的馬刀。

随着鬼子越來越猖獗,楊國恩将馬刀藏在了磨盤下面,而家裡的房子後來被敵人放火焚燒。從那之後,馬刀就消失在了曆史的長河當中。

在幾十年的時間裡,雖然史學家多方尋找,但卻始終沒有查出馬刀的下落,直到姜先生捐獻抗聯文物的時候,楊靖宇将軍和蔣國恩先生所使用過的抗日馬刀,這才重新走進大衆的視野。

經過專家學者和抗聯老戰士辨認,該馬刀正是楊靖宇将軍在遼東、常年使用的那一把!

2006年,收藏家捐贈一把生鏽馬刀,成鎮館之寶,這把刀什麼來曆?

本期文章要講述的曆史内容,便是愛國人士蔣國恩先生,無私幫助抗聯楊靖宇的感人事迹,以及馬刀為何會流落到收藏家姜先生的手中。

而這一切要從1931年說起,日寇鲸吞東三省,經過多年的經營之後,準備侵略全中國。

而楊靖宇将軍,1932年上司東北的抗日武裝,和鬼子激戰多年,長期活躍于遼甯省的“外三堡”地區。

此地位于本溪、桓仁、新賓三縣交界,乃是三不管的地方,敵人的力量較為薄弱。

外三堡的西河掌村,是抗聯武裝的核心區域,村裡有一位愛國人士名叫蔣國恩,他家在半山腰上,有幾十間房子。

1935年7月,楊靖宇到達西河掌村的時候,蔣國恩先生一看是抗聯的總指揮來了,趕緊開門迎接,讓大隊人馬進入家中休整,并且拿出糧食招待。

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楊靖宇和蔣國恩,并肩戰鬥數年,絕不向日寇低頭。。

到1936年的時候,日本侵略者已經蠢蠢欲動,對中國的大好河山垂涎欲滴。

而楊靖宇将軍所率領的抗聯武裝,已經從小小的遊擊隊,發展到了三萬多人!

1936年2月20日,楊靖宇将軍所率領的東北人民革命軍,改名為東北抗日聯軍,也就是後來我們俗稱的抗聯。

2006年,收藏家捐贈一把生鏽馬刀,成鎮館之寶,這把刀什麼來曆?

蔣國恩先生堅決抗日,并且把家裡的房子,無償提供給楊靖宇将軍使用,不惜一切代價支援抗日大業,絕不當亡國奴。

皚皚白雪的東北山區,是抗聯的天然守護神;古木參天的森林,是抗聯的天然庇護所;而蔣國恩先生的蔣家大院,也就成了抗聯的總指揮部之一。

因為抗聯長期在這一帶活動,是以外三堡地區,也就成了老百姓口中的紅地盤。

日本人罵楊靖宇,将其稱之為“僞滿洲國治安之癌”但楊國恩先生,則把楊靖宇當成民族的希望。

抗聯的隊伍越來越壯大,憑借楊國恩先生家裡的糧食,自然無法滿足隊伍需要,是以外出籌集糧食,就成了重中之重。

楊國恩除了籌集糧食有困難之外,拿到糧食之後穿過鬼子和漢奸的封鎖,同樣是巨大的難題。

糧食危機總是常伴着抗聯的隊伍,蔣國恩為了給山上的楊靖宇将軍送吃的,是以将玉米磨碎做成炒面,藏在手推車的底部,以此騙過鬼子和漢奸的盤查。

在廣闊的白山黑土,很多群衆都冒着生命危險支援抗聯,蔣國恩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老百姓送糧食的時候,為了避開敵人的盤查,往往都是采用這種“螞蟻搬家”的方式,用一小袋一小袋的糧食支援抗聯。

後來敵人為了對付楊靖宇,把群衆都集中起來生活,也就有了當地人俗稱的“歸大屯”日本人将其稱之為“集團部落”,不過這也是後話了。

2006年,收藏家捐贈一把生鏽馬刀,成鎮館之寶,這把刀什麼來曆?

(侵華日軍)

蔣國恩先生一次次的送糧食,然而次數多了之後,也就增加了暴露的風險……日複一日,他一直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鬼子查出了車廂下面藏着的炒面,窮兇極惡的僞軍沖上去,抓住蔣國恩先生,關押在了監獄當中。

蔣國恩遭受各種嚴刑拷打,被打得渾身血淋淋,那一條條的疤痕,伴随了他的終生。

任由敵人如何審問,蔣國恩也沒有透露抗聯的秘密,敵人因為抓不住證據,才把奄奄一息的蔣國恩放走。

面對敵人的槍口,楊國恩從不畏懼,每當楊靖宇将軍回到蔣家大院,楊國恩親自去村外巡邏,嚴防鬼子和漢奸接近。

因為蔣國恩的保密工作非常出色、因為當地老百姓的擁護、是以抗聯在外三堡獲得了很大的發展,也獲得了珍貴的藏身之地。

村裡有幾百名年輕的後生,追随楊靖宇将軍,加入抗聯,血戰日寇!

2006年,收藏家捐贈一把生鏽馬刀,成鎮館之寶,這把刀什麼來曆?

根據蔣國恩的回憶,楊靖宇将軍多次在蔣家大院召開作戰會議,例如部署“攻打堿廠街”的戰鬥。

堿廠街位于遼甯本溪的東部地區,楊靖宇指揮四百多人,兵分兩路沖入堿廠街,親自帶兵激戰四個小時,殺敵三十多人。其中我方第二自衛大隊隊長于殿仲,在此次戰鬥中犧牲。

乍一聽,隻殺了三十多名敵人,是不是很少?可東北抗聯正是通過一次次的激烈交戰,十四年累計殺敵十八萬名!牽制了七十六萬日軍!

而且上面的這個資料,還不是咱們自己統計的,而是日本人統計的。

楊靖宇在遼甯作戰的時候,便是以外三堡為大後方,指揮了著名的西征作戰。

2006年,收藏家捐贈一把生鏽馬刀,成鎮館之寶,這把刀什麼來曆?

(楊靖宇将軍)

西征的第一次會議,和第二次會議,都是在楊國恩的家裡召開。

西征無疑是抗聯重要的軍事行動之一,關于那一段輝煌壯烈的西征曆史,其大緻經過如下:

1936年,是暴風雨的前夜,鬼子即将全面侵略中國。

位于延安的毛澤東,在會議上指出發展抗日遊擊戰,會議結束之後,黨中央開始加強對東北抗日工作的上司和指揮。

彭德懷開始上司紅軍東征,鬼子趕緊做出調整,更改了長城地區的部署,向西防備中央紅軍,向東防備抗聯,害怕兩支隊伍會師。

東北的楊靖宇,雖然無法跟彭德懷取得直接聯絡,但卻能夠從敵人的報紙上,得知彭德懷率領紅軍東征的消息。

敵人害怕什麼,我軍就要做什麼,楊靖宇希望指揮抗聯西征,去跟東征的紅軍會師,這便是抗聯西征的曆史背景,想要接通彭德懷的中央紅軍,緩解抗聯的困境。

鬼子早就對抗聯展開了瘋狂的圍殺,因為抗聯活躍在“僞滿洲傀儡政府”的心髒地帶,一舉一動都會牽動侵略者和漢奸的神經。

1936年6月,自從抗聯開始西征,便引發了敵人的恐慌,派遣幾十倍于抗聯的兵力,開始圍追堵截。

抗聯第一次西征,殺敵一百四十多人,漢奸僞軍若幹,而楊靖宇本人因為常年的南征北戰,不幸患上了瘧疾。

第一次西征沒有成功,但楊靖宇并沒有放棄,總結經驗之後,追悼烈士,選擇在冬天進行第二次西征,取得了比上次更加巨大的戰果。

兩次西征,抗聯雖然沒有接通中央紅軍,但是大大牽制了東北的關東軍,也大大減緩了鬼子對外三堡地區的壓力。

1938年6月27日,因為抗聯第1軍第1師的師長程斌叛變,導緻局勢惡化,西征這才被迫結束。

2006年,收藏家捐贈一把生鏽馬刀,成鎮館之寶,這把刀什麼來曆?

如果不是程斌叛變,抗聯也不會遭受那麼巨大的損失,此人是抗聯隊伍當中,最可恥的叛徒之一。

也就是說,從1936年到1938年,楊靖宇常常在外三堡的蔣家大院,指揮抗聯作戰。

鬼子非常害怕楊靖宇的西征,但是在真刀真槍的戰場上,卻又無法打敗楊靖宇。鬼子開始重視特務情報作戰,大量收買抗聯的叛徒,想要通過陰險卑鄙的手段,去殺害楊靖宇。

就拿暗殺來說,根據蔣國恩的回憶,他在一天晚上,看到幾個士兵回來的時候,手裡拎着一隻野雞,說要炖雞湯給楊靖宇喝。

野雞下鍋之後,散發出一股股的肉香,院子裡炊煙縷縷。

蔣國恩原本就是山裡的獵人,他發現那鍋裡的野雞,顔色似乎不怎麼正常,不像是山裡打來的。

蔣國恩心裡越想越疑惑,總有不詳的預感,他思前想後為了防止危險發生,于是去找楊靖宇,說了那隻野雞的事情。

楊靖宇派人去檢視,結果剝開野雞的肚子之後,露出了裡面的緻命劇毒,誰要是吃了這雞肉,後果不堪設想。

那幾個戰士,想要利用野雞毒死楊靖宇将軍,證據确鑿的情況下,被抗聯的警衛班抓獲。

這種心志不堅定的叛徒,面對審訊的時候,自然是問什麼就回答什麼,供出了十八個叛徒。

因為蔣國恩救了楊靖宇一命,是以倆人從那之後,便按照當地的風俗,互相稱兄弟。

侵華日軍通過叛徒,得知了外三堡地區的蔣家大院,是以派去了大量的鬼子和僞軍,想要尋找抗聯的主力決戰。

1939年,随着敵人的壓力越來越大,楊靖宇不得不做好撤出外三堡的準備,而楊将軍臨走之前,将自己的馬刀,送給了蔣國恩,另外還有一枚銀質的獎章。

這兩樣東西,是楊靖宇将軍為感謝蔣家大院的幫助,感謝蔣國恩為抗日事業,所做出的貢獻。

當然了,那把馬刀也是楊靖宇将軍和蔣國恩先生的友誼見證,并肩戰鬥的歲月彌足珍貴。

自從抗聯轉移之後,蔣國恩為了防止被敵人搜查,是以将那枚獎章,藏在了西屋的房梁上。而那把馬刀,則藏在了磨盤下。

鬼子自然不會放過外三堡的西河掌村,立刻派遣大軍“掃蕩”放火焚燒了蔣家大院。

到了冬天,日軍的岸古隆一郎,帶領四萬人包圍了楊靖宇,楊靖宇僅僅帶着三百多人,展開了連番血戰。

2006年,收藏家捐贈一把生鏽馬刀,成鎮館之寶,這把刀什麼來曆?

(《東北抗聯》紀錄片劇照)

蔣國恩雖然逃出了敵人的魔爪,但是楊靖宇将軍留下的銀質獎章和馬刀,卻消失在了悠悠的曆史長河當中。

後來,史學家查閱抗聯曆史資料,雖然查到了很多關于馬刀的記載,但卻始終查出找到馬刀的去向。

一晃到了2005年,根據上級上司的訓示,遼甯本溪修建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地點位于本溪水洞附近,由中宣部直接撥款。

2006年,收藏家捐贈一把生鏽馬刀,成鎮館之寶,這把刀什麼來曆?

建設這座陳列館,不僅是為了追憶先輩英烈,更要将其當做重要的、愛國教育示範基地。

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的一期工程,是在7月份開工建造,是遼甯省的首個抗聯題材紀念館。

而該館的從業人員,小時候一直聽老人講述抗聯英烈的峥嵘歲月,而現在自己也要講述抗聯的光榮曆史。

更重要的,是要去尋找抗聯的遺迹和文物,而史料當中所記載的那把馬刀,則成了從業人員的重點尋找對象。(之前就已經多年尋找)

自從抗聯史實陳列館開建,遼甯便向全社會公開征集抗聯文物,來充實這座愛國教育基地。

本溪是抗聯最主要的活動區域之一,召開過兩次西征會議,抗聯烈士的鮮血,溫暖了這片英雄的土地。

2006年,收藏家捐贈一把生鏽馬刀,成鎮館之寶,這把刀什麼來曆?

(陳列館一角)

然而時過境遷,再加上抗聯一直在大山深處活動,想要尋找抗聯的遺迹,也就變得非常困難。

大自然雖然能夠掩蓋戰争的痕迹,但卻無法修複親曆者的悲痛回憶,每當有抗聯的老戰士,指出當年的遺址,政府就會派人去保護。

雖然說陳列館的從業人員,走遍了全縣的溝溝岔岔,征集了一千多件文物,卻依舊沒有找到楊靖宇将軍和蔣國恩先生的那把馬刀。

2006年3月初,從業人員搜集東北抗聯的曆史資料的時候,有人說附近住着一位收藏家名叫姜貴歧,曾看到姜先生的家裡,有一把來曆比較特别的馬刀,據說是抗聯的馬刀。

從業人員立刻就去找姜先生,幾經周折找到了姜先生之後,便見到了那把抗聯馬刀。

從業人員問姜先生,馬刀是從哪裡來的?

姜貴歧先生說:“20多年前在西河掌村,是那裡村民賣的馬刀,是從蔣家老房基的一個磨盤下面,找到的這把刀,村民說是抗聯用過的武器。”

2006年,收藏家捐贈一把生鏽馬刀,成鎮館之寶,這把刀什麼來曆?

姜先生倒是深明大義,得知抗聯史實陳列館正在征集文物,是以無償捐獻馬刀,因為這件抗戰文物,隻有放在愛國教育基地,才能發揮出更大的曆史價值和文化價值。

找到了馬刀之後,從業人員馬不停蹄的,去往西河掌村确認馬刀的真假,是否是楊靖宇将軍和蔣國恩先生的那把。

緊接着,從業人員去拜訪當地的專家學者,原新賓黨史辦主任曹文奇,接過馬刀仔細辨認。

曹先生也不能斷定真假,因為那時候的抗聯武器五花八門,楊靖宇将軍到底是用村民鍛造的馬刀?還是從敵人手中繳獲的馬刀?這點不得而知。

曹先生早年拜訪過蔣國恩,是以他讓從業人員,直接去西河掌村,找當事人辨認。

而蔣國恩先生,早在1986年就已經長眠,是以陳列館的從業人員,隻能去詢問蔣國恩的兒子蔣雲才。

蔣雲才也已經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他小時候見過楊靖宇将軍,個子又高又大,腰間别着一把毛瑟槍,挎着一把大馬刀,從遠處看就已經威風凜凜,走到面前的時候,那騎馬挎刀的樣子給人一種安全感。

2006年,收藏家捐贈一把生鏽馬刀,成鎮館之寶,這把刀什麼來曆?

蔣雲才清楚記得,楊靖宇開會的時候,聲音好似洪鐘大呂,清晰又沉穩,摘掉帽子的時候,頭發散發着白氣兒。

陳列館的從業人員詢問蔣雲才,楊靖宇将軍贈送的馬刀,在什麼地方呢?

蔣雲才則說:“聽父親說過将軍贈刀的事,但刀哪去了,父親一直沒告訴說。”

當從業人員拿出馬刀的時候,經過蔣雲才的仔細辨認,正是當年抗聯總指揮楊靖宇将軍所使用的那把馬刀,乃是珍貴的曆史文物。

然而以上的線索,并不能确認馬刀是楊靖宇将軍使用過的那把,是以從業人員在2007年的時候,去往撫順市望花區,找一位名叫劉喜順的老人。

劉喜順是抗聯老戰士,入伍的時候在楊靖宇将軍身邊擔任傳令兵,後來做了警衛團的團長。

劉喜順已經九十多歲,當他第一眼看到那把馬刀的時候,心情非常激動,急忙問:“這把馬刀我很眼熟,你們是從哪裡得到的?”

從業人員這才說出事情的來龍去脈,劉老說:“這是我給楊将軍當傳令兵的時候,看到他常帶的那把馬刀!沒想到時隔70多年,我還能見到将軍的馬刀,這是我和楊将軍的緣分啊!”

劉老一句話說完,開始高唱抗聯軍歌,他沉浸在那段艱苦又光榮的歲月當中,連續唱了三遍。

文章寫到最後,以楊靖宇将軍的犧牲經過,作為結尾:

1939年的冬季,東北的大雪下個不停,凜冽的冷風刺骨寒。

抗聯的一路軍,進入了困難時期,楊靖宇将軍已經渾身多處凍傷,卻又缺少必要的棉衣。

物資補給極度困境的情況下,敵人大批大批的部隊,從未停止尋找楊靖宇,以至于抗聯的戰士們,犧牲越來越多,倒在了鬼子和漢奸的槍口下。

日軍的指揮官岸古隆一郎,從叛徒的口中得知,楊靖宇因為缺少厚衣服,正在那爾轟的東北岔那邊召開會議。

岸谷隆一郎召集了四萬多人,在飛機和大炮的配合下,前去圍攻楊靖宇,他們後面則跟着大隊大隊的汽車運輸糧食。

根據幸存的老戰士回憶,那一戰漫山遍野都是敵人,溝溝裡都藏着黑壓壓的鬼子和僞軍。

楊靖宇先是指揮各部隊轉移,而他本人則帶着三百多名戰士,從正面擋住敵人。

2006年,收藏家捐贈一把生鏽馬刀,成鎮館之寶,這把刀什麼來曆?

在戰友走遠之後,楊靖宇率領戰士們,從正面強行撕開了口子,帶兵突圍而去。

走到五金頂子的時候,楊靖宇碰到了比之前更多的敵人,甩開了一群之後,前面又碰上一群。

人困馬乏,精疲力盡,彈盡糧絕……

雪花濕了褲子,褲子又被凍成了冰塊,是以走路的時候,每一步都倍加艱難。

那早就破爛的棉鞋,在突圍的過程當中成了冰坨,隻能甩掉棉鞋,在腳上纏榆樹條子。

密林當中突圍,楊靖宇他們的上衣,被樹枝挂的破破爛爛,每人都滿身霜雪,好似冰雕一般。

在東北零下四十度的氣溫當中,大樹都被凍得咔咔脆響,更别提抗聯的戰士們。

而且還不能生火,否則火焰和濃煙,會引來狼群一般的敵人。

2006年,收藏家捐贈一把生鏽馬刀,成鎮館之寶,這把刀什麼來曆?

大家隻能吃樹皮果腹,楊靖宇鼓勵大家說:“不管遇到多大困難總會勝利的!”

1940年2月,楊靖宇表情非常平靜的說:“就是我們這些人都犧牲了,還會有人繼承我們的事業,革命總是會成功的。”

23日下午,楊靖宇在在濛江縣保安村三道崴子,被敵人大兵包圍,那裡長着很多的扭筋樹,寒冷似乎能夠順着毛孔當機神經。

敵人距離楊靖宇隻剩下五十米的時候,便派出漢奸和叛徒,勸楊靖宇投降。

楊靖宇開槍反擊,絕不投降敵人,他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

根據叛徒張秀峰回憶,那時候有個叛徒名叫張奚若,乃是一名機槍手,正是張奚若扣動了機槍的扳機,讓那罪惡的子彈離開了槍口,打入了楊靖宇将軍的身體……

2006年,收藏家捐贈一把生鏽馬刀,成鎮館之寶,這把刀什麼來曆?

(張奚若)

楊靖宇将軍壯烈殉國,年僅三十五歲。日本人解刨楊将軍遺體的時候,是張奚若拿刀砍掉了将軍的頭顱。

日本人佩服楊将軍,稱贊說:“大大的英雄!”

楊将軍遇害之後,張奚若帶着一幫叛徒和漢奸喝酒,張奚若吹噓他殺害楊靖宇的經過,吹噓獲得的“日本人獎勵”。

同桌喝酒的叛徒張秀峰,他張口罵道:“你這個混蛋,你早晚不得好死!”

文章寫到這裡,筆者想說:英雄先輩,氣貫長虹,鮮血溫暖大地,靈魂之光閃耀千秋!在長達十四年的抗日戰争當中,仁人志士誓死抗戰,高喊還我河山。

楊靖宇将軍留給我們大量的精神财富,面對敵人的時候敢于亮劍不怕犧牲,面對困難的時候,堅持到生命的最後一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