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有两名干部烈士“复活”,陈毅得知后什么反应

1941年1月6日,对于新四军和整个中共中央来说,都是需要被刻骨铭记的一天。完全料想不到的皖南事变,令新四军及其直属部队几乎损失殆尽,一度连军部都被国民党军队毁掉,无数英雄烈士的鲜血洒在了泾县的茂林里......

这一日,新四军军部及直属部队共九千余人正奉命转移,行至泾县茂林中时,却变故骤生,早已埋伏于此的国民党第三战区顾祝同指挥八万余国军从四面包抄而来,打了新四军一个措手不及。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有两名干部烈士“复活”,陈毅得知后什么反应

图片来源网络

尽管新四军指导员们一直临危不惧浴血指挥,但终究是寡不敌众,在历经七个昼夜的激战之后,只有不到千人的部队突出重围,其中的悲壮令中共中央都震动不已。

皖南事变惨烈程度令人发指,加上当时消息不通畅等原因,导致有些没有归队的新四军直接被误认为牺牲,之后被我们当作“烈士”,这其中尤以黄源和王聿先两位干部最为突出。那他们突围后又去了哪里?陈毅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黄源在皖南事变前后的故事

1、皖南事变前期

当时在皖南事变时,黄源在新四军的职务是军部文委委员兼驻会秘书,同时他还身兼《新四军一日》主编之职,主管文学创作、编辑出版,不难看出他的才华必定极其耀眼,而这其实与他的求学经历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1906年,黄源出生于浙江海盐的一个殷实家庭,14岁时就读于外语师资力量极强的嘉兴秀州中学,毕业后便东渡日本留学。在留学生涯里,他凭借着傲人的天赋,以及刻苦钻研精神,不仅出色完成了学业,还学到了一手分外出挑的日语。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有两名干部烈士“复活”,陈毅得知后什么反应

1929年的深秋,黄源从日本学成归国后,并没有返回老家,而是在当时中国的文化中心上海停留,因为这里有更高、更大的舞台。只有在这,他才能将那斐然的才华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之后他开始着手译著《屠格涅夫的生平和作品》、《现代日本小说译丛》等书籍,并以精妙的翻译和独到的理解获得了鲁迅先生的赏识,成为了当时首屈一指的翻译家——作为鲁迅晚年相当看重的弟子和战友,鲁迅不仅对他评价颇高,还大力支持其着手编辑《文学》杂志,让他代自己主编《译文》。

抗战全面爆发后,他一直活跃在前线,即是共产党《新华日报》的特派记者,又身兼国民党《中央日报》记者的身份,利用自己的文字为抗战输送精神力量。1938年年底,他来到皖南泾县的新四军军部交流慰问,在这他深切感受到了新四军对知识分子的尊重与感召力,因此携笔从戎,留在了新四军工作。

2、皖南事变时

1941年1月4日,黄源在新四军奉命转移的任务中,跟随着政治部行动。在猝不及防被国军突袭后,整个新四军虽略有慌乱,但很快就在上级的指挥下展开了突围战。在这场意料之外的遭遇战中,新四军一直苦苦支撑,国军被新四军坚韧的意志一度搞得十分冒火。

突围战进行到1月12日,眼看着破晓的曙光就在前夕,黄源却不幸在石井坑突围时被打散、失踪了,由于当时还是漆黑不见五指的深夜,身边的战友们在枪林弹雨中也没有注意到失散的黄源。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有两名干部烈士“复活”,陈毅得知后什么反应

1月14日,叶挺在下山谈判时被国民党扣押,这一无理且霸道的行为让叶挺十分愤慨。只是在其被国民党扣押在上饶集中营时,他却仍对黄源在皖南事变中的下落非常关注。

——毕竟曾经他和黄源在工作中有一些交集,当时黄源担任美国记者史沫特莱采访叶挺军长时的翻译,叶挺对这个做事认真且能吃苦的知识分子印象还不错。

而由于消息不明引发了讹传,他只是依稀记得士兵们口口相说,黄源在突围时遇难了,所以在委托时任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黄琪翔转给周恩来的口信中,就将黄源已经阵亡的消息带了过去。

1月21日,叶挺在上饶集中营已被无理扣押数日,他满怀激愤写下《囚语》,目的是万一自己就此捐躯,还能把消息通过文字记录的形式传达出去。

长文中不仅细致的回忆了自己参加革命的经过、对于皖南事变整个经历的复盘和反思,还悲痛的写下了:“

闻黄源亦死于此次皖南惨变,在阵中头部受弹伤立即殒命,黄君本为国新社记者,到皖南军部参加军中工作,为印刷所副所长,工作努力,成绩亦良好,在此惨变中饱受奔波饥饿之苦,痛哉!”

1941年2月,中共驻香港组织负责人廖承志接到周恩来的指示,特派曾在新四军转移前护送叶挺夫人(李秀文)返回澳门的梅文鼎,以受李秀文的委托为理由,前往上饶集中营探监叶挺。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有两名干部烈士“复活”,陈毅得知后什么反应

随着梅文鼎的探望完毕,牢中所作的《囚语》和皖南事变详细消息就被带回中央。而这前后两次的消息,也就相当于确认了黄源真的已经死了。

好友石西民于重庆南方局得到黄源阵亡的噩耗后悲痛不已,他们二人曾经一度有在新四军共事的交情,后来虽然相隔一方各自投入到革命事业里,可共事时的情谊依然还刻在脑中。他悲痛之下于1941年4月1日,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悼黄源》一文,将黄源的死讯讣告天下。

3、皖南事变之后

而大家在看到这一期的《新华日报》后也纷纷悲痛不已,为“烈士之死”感到惋惜,可其实黄源并没有在这场大战中阵亡。

时间线回到皖南事变,石井坑突围的那天晚上,当时黄源确实跟战友突围时被打散,可他没有束手就擒,反倒是想尽一切办法,历经险阻突破了包围圈,这对于一个文人出身,半道从戎的黄源来说不亚于生命的奇迹,运气和实力缺一个都无法做到。

而突破重围后的黄源,他从皖南徒步来到苏南又辗转到了上海。当时他求救的对象首先想到了曾经给予他巨大帮助的鲁迅先生,因此联系到了其妻子许广平,许广平的惊喜自不必说,没多耽搁就帮黄源联系到了新四军在上海的办事处。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有两名干部烈士“复活”,陈毅得知后什么反应

通过地下党开辟的秘密交通线,黄源在5月来到了新四军在苏北的根据地。当时的新四军代军长陈毅第一时间与黄源见面,一句“我们以为你精忠报国”的话,让黄源数月来提着的一颗心放回了肚子里,之后他接过陈毅送给他祝贺重生的雪茄烟,深吸一口,彻底安心了......

在皖南事变死里逃生后,黄源先是由刘少奇亲自安排担任鲁艺华中分院的教导主任,之后又历任过浙东行政公署文教处处长、浙东鲁迅学院院长、浙东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务。

在调任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文化局局长期间,他还主持改编过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获得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赞扬。

在十年动荡时期,他曾短暂地受过打压,但随着1979年的到来,他又恢复了政治名誉,回到了文艺领导岗位。之后他继续在岗位上发挥余热,出版了《在鲁迅身边》、《鲁迅书简追忆》等著作,直到2003年1月才因病结束了他那波折却极其精彩的一生。

王聿先于皖南事变前后的经历

与之前的黄源文人出身不同,王聿先是一名军医。他出生于1909年7月,是我们辽宁省锦西人。自“九一八”事变之后,学医的王聿先意识到国家已经处于危急存亡关头,因此开始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

1934年从学校毕业后,他虽然在留任辽宁医学院外科医师不久,调任到四川华西大学专门研究齿科,但救国理念依然如烈火一般在王聿先心中燃烧不息。于是在“一二九”运动后,他立即从四川赶到河北,以教会医院医生身份,继续从事抗日救国事业。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有两名干部烈士“复活”,陈毅得知后什么反应

1937年年底,此时已经进入全面抗战时期,经叶挺的动员,王聿先与宫乃泉等一生一起投入到刚刚组建不久的新四军当中。1938年,他随陈毅第一支队挺进苏南,担任第一支队军医处处长。

在战乱时期,医生的存在将会帮助军队减少人员伤亡。而王聿先具备精湛医疗技术的同时,医德医风同样颇受他人敬仰,因此在1939年,他正式调任新四军军部军医处副处长,为抗战时期建立健全支队卫生组织,以及培养战地卫生技术人员作出了突出贡献。

2、皖南事变时被捕

在当时新四军奉命转移之时,王聿先正好是叶挺的随从医官,因此叶挺下山至国民党军队处谈判,王聿先也一并随行,自然二人一起被扣押在了上饶集中营的七峰营监狱。

之后叶挺被重点“关照”,转移到李村关押,于是王聿先便被独自扣留在上饶集中营,而这则让叶挺十分挂心。当时他经常会以身体不适为由,向国民党提出看病要求,逐渐的王聿先终于可以来李村监狱看望叶挺,并借此传递了不少被俘战友的消息。

在狱中,王聿先也没有“闲着”,他不仅治愈了新四军政治部秘书长黄诚的急性阑尾炎,还帮助很多疾病缠身的战友们脱离了危险。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有两名干部烈士“复活”,陈毅得知后什么反应

——当时正逢春夏交替之际,恶劣的关押条件让许多战友都得上了斑疹、疟疾和伤寒等传染病,情况十分危急。王聿先担心本就有伤势在身的战友熬不住就此丧命,便屡次跟国民党狱方展开交涉,软硬兼施用尽了一切办法,才弄来一些药品救了大家命。

当然王聿先也从未放弃过抵抗,在一边医术救治战友的同时,他还会不断写信鼓励大家振作精神继续抗争,大义凛然地表示:“若此生尚存,当奋斗到底。”

1942年5月底,由于日军来势汹汹逐渐逼近上饶集中营,因此国军决定在6月5日组织大规模向福建迁移。而由被俘新四军干部组编而成的第六中队秘密党支部,觉得这是一个逃离的好机会,于是打算在中途进行暴动。

6月17日下午两点,全营离开崇安正向下梅进发,过程中要在赤石镇溪河渡河。第六中队党支部到达赤石镇时已接近黄昏,他们趁着渡河秩序大乱之际,犹如泄洪一般飞越过海滩与水田,直勾勾向着不远处的武夷山飞奔而去。

国军自然不会眼瞅着一行“重犯”就这样逃跑,两方人马展开了殊死搏斗,有许多战友在此次暴动中牺牲了,但仍有30余位战士成功冲上了武夷山,得到了久违的自由。国军对这次赤石暴动十分气愤,而当消息传到第三战区顾祝同耳朵里时,他更是勃然大怒。

顾祝同认为这些人是无法被改造思想的“顽固分子”,应该就地处决,而在处决的态度传回了集中营,特务们领悟到顾祝同的意思,立刻编撰出四条处决筛选方案:第一前赤匪奉派五团在崇、铅、建一带活动尚未转变的干部,第二不满现状,蓄意鼓动风潮企图潜逃者,第三参加匪军两万五千里逃窜且未改过自新者,第四思想中毒过深,短期无法转变者。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有两名干部烈士“复活”,陈毅得知后什么反应

拿着这四条标准将人筛选出来后,在6月18日国民党以重新编组为借口,押解着这些人前往赤石旁的虎山庙茶树林中,展开了三个昼夜的残忍屠杀,其中包括新四军三纵队第五团政委在内的141名被俘成员先后被害。

3、成为“烈士”之后

在这事过后,侥幸冲到武夷山捡回一条命的战友们,都认为王聿先肯定已经殒命在这次屠杀当中。所以1943年,在新四军政治部编印的由陈毅题名作序的《新四军殉国先烈纪念册》上面,就有王聿先的名字,而且给出的注明为:1942年于上饶集中营被国民党反动派枪杀。

王聿先的好友时任新四军卫生部部长的崔义田,还作出《忆王聿先同志》的悼文。一时间,曾在狱中受过王聿先诊治的战友及其家属,每个人都悲痛不已,但王聿先其实也并未丧生在那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之中。

说来也是好人有好报,王聿先在被押解前往赤石虎山庙树林的路上,因过度劳损,体力不支不小心掉入到一个深沟中,直至第二天才被搜寻的国民党宪兵们发现。

而宪兵也不敢私自做主处置,就将王聿先捆押回集中营,集中营头目考虑到王聿先还有一身精湛的医术,觉得他仍旧具备利用价值,就没有杀他。

之后王聿先在集中营被关押了一整年,直到1944年一位与他颇为交好的大学同学出面担保,将他带出了监狱。出狱后的王聿先,先是在福建莆田、马尾等处游走行医,1946年夏天,他来到上海,终于与中共上海地下党取得了联系。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有两名干部烈士“复活”,陈毅得知后什么反应

在地下党的指示下,他开始在镇江基督教会医院工作,借此隐藏身份。1949年渡江战役结束后,已经是三野司令员的陈毅在得知王聿先在镇江后,迅速派人将其接到丹阳会见。而二人一见面,陈毅也闲话不多说,一句“尽快为组织工作”,一切浮沉都尽在不言中。

新中国成立后,王聿先先后担任过华东军区卫生部医务主任、济南白求恩医学院院长、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局长等职务,直至1985年12月离休。

而在经过十二年的离休生活后,王聿先在1997年病逝于华东医院。而在临死前,他还留下了一份遗嘱:即不保存骨灰,义无反顾地将遗体捐献给祖国,为医学教育事业提供帮助,如今上海青浦福寿园遗体自愿捐献者纪念碑上,还仍旧刻有着王聿先老先生的名字。

总结

黄源、王聿先二人,一位是文人,一个是医生。作为新四军当中的“追梦人”,他们都是皖南事变的受害者。不过某种程度上而言,他们也算是幸运儿。

毕竟在祭奠、悼文以及讣告都已经于全国范围内发出后,他们却只是与死神打个照面后绝处逢生了,之后更是成功与新四军、中共地下党取得联系,不得不说是极其传奇的。或许也正是因为有这次磨难,他们在往后的日子里才能保持那份以苦海中遨游的心态坦然完成工作,成就一生大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