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54年,年仅14岁的杨坚就步入了仕途。直到581年篡周建隋当了皇帝,这28年的宦海沉浮中,他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应付权臣的猜忌,与他们勾心斗角,以求自保,可以说时刻都是如芒在背、如鲠在喉。
为什么他年纪轻轻就遭到权臣的猜忌呢?史书上说是因为他的相貌特异,

(杨坚)
“为人龙颔,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长上短下,沈深严重。”《隋书·帝纪第一·高祖上》
身在将相之家却长了一副“龙颜”,对杨坚来说确实不是什么好事。但这只是要置他于死地的那些敌对权臣们的借口。在杨坚的仕途之中,对他威胁最大的猜忌来自三位权臣,他们原因各不一样,但招招狠辣,杨坚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下面我们一一列举:
宇文护
宇文护是当时朝廷的实际主宰者,他因连杀西魏恭帝拓跋廓、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北周明帝宇文毓三位皇帝留下了“屠龙高手”的称号。可见此人的狠辣。
(宇文护剧照)
他为何要难为杨坚一个年轻人呢?那是因为杨坚的岳父独孤信,他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是宇文泰赖以起家的一股势力,有相当的政治影响。宇文护想要达到自己独掌朝纲的目的,就必须想方设法削弱持不同政见的独孤信势力。于是就拉拢分化独孤信集团的重要成员杨忠、杨坚父子。
首先,宇文护派手下京兆尹薛善找到杨坚,说是要提拔他当功曹。京兆尹功曹就是长安市一把手的高参,并且可以代京兆尹处理日常事务,是个权利极大的实职,可见宇文护的诚意。杨坚与父亲商量后,觉得这是按国家正常任官程序进行的,就答应了下来。这时杨坚步入仕途的第一个官职。但是,出任功曹之后,宇文护连连对杨坚暗中笼络,并且请杨坚去他家吃饭。这对杨坚可真是一个两难问题,去就代表是宇文护心腹,这个队就站定了;不去就是公开挑衅,不给宇文护面子。杨坚父子二人商量后觉得一个媳妇不能找两个婆婆,不能对不起独孤信,决计不去。
宇文护拥立宇文觉登基为帝(当时称天王),成立北周后,独孤信与同为八柱国之一的赵贵暗中计划除掉宇文护,但事情泄密,赵贵被杀,独孤信被逼自尽。
(独孤信剧照)
这时宇文护对杨忠与杨坚父子也起了杀心。他以太傅的高位许以杨忠,然后故意反悔,想以此激怒杨忠,再杀掉他。没想到杨忠对太傅的位子不以为然。宇文护又利用杨坚的“龙颜”做文章。封建帝王对这类事情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宇文护安排著名的相面大师赵昭当着周明帝宇文毓的面给杨坚相面。杨坚战战兢兢站在下面接受命运的审判,听着赵昭说道他的面容是如何如何尊贵,当时心脏都要跳出来了!当杨坚听到赵昭最后说到:“容貌虽贵,不过官至柱国。”的时候,杨坚长呼了一口气,这条命算是保下了!
就这样一次次的与宇文护周旋,直到北周武帝除掉宇文护,亲自执政。杨坚本以为自己时来运转,不用担心猜忌了,但好景不长。
宇文宪
齐王宇文宪是周武帝宇文邕的异母弟,因他的文才武略在宇文家族中出类拔萃,得到权臣宇文护的重用,但宇文宪知道武帝的雄才大略也不敢得罪,于是在宇文护与宇文邕之间左右逢源。当宇文邕铲除宇文护后,表示了他对弟弟宇文宪的信任,但话虽如此,从内心来讲宇文邕还是防备这个弟弟的。
(宇文邕剧照)
于是,宇文宪想尽办法想要博得哥哥宇文邕的信任,甚至将自己的私财拿出来充当军费。仍不能使宇文邕完全信任他,于是宇文宪想通过找出一个潜伏在宇文邕身边的,对于帝位有严重威胁的大臣出来,那么他就有稳定社稷之功,必定可以得到皇帝哥哥的信任。
这次,宇文宪除了相面的老一套外,又玩了一个新花招:“谶纬”。在讨伐北齐的过程中杨坚因军功被任命为定州总管。当时的定州有一个传说,北齐文宣帝高洋在位时,巡视定州,有人建议打开西门,但高洋说不行,因为这个门必须等到出了圣人才能打开。所以,定州西门一直关闭。
但杨坚进入定州时,四门大开!听说这个故事后杨坚惶恐不安,而这时,传来消息,有一首歌谣传遍了京城长安:“白杨树头金鸡鸣,只有阿舅无外甥。”这个歌谣与城门事件配合,简直就像刺向杨坚的一把钢刀,使杨坚如坐针毡。他一刻也等不及,慌忙回长安要向皇上解释。但在长安还有一个比宇文宪还想置他于死地的大臣。
(杨坚剧照)
王轨
王轨是周武帝宇文邕的心腹大臣,他性格正直,富有远见,对宇文邕忠心耿耿。曾多次向宇文邕进谏说太子顽劣,建议改立太子。这都是为了宇文邕的江山社稷着想,但宇文邕没有采纳。此时,王轨迁怒于皇太子身边的小人,如刘昉、郑译等人,而作为岳父的杨坚却与这些小人不是好朋友就是同学。杨坚为何不尽心辅佐并教育太子呢?这引起了王轨极大的不满。
在一次的宴席上,王轨故意装作酒醉,一步三摇的走向杨坚,一把打掉杨坚的帽子,还说要看看什么样的额头才是帝王之相。不但如此,王轨还直接向武帝进谏,说杨坚貌有反相,留在身边必贻害无穷。
如此一而再、再而三,杨坚的苦日子到底什么时候是尽头!
公元578年,武帝宇文邕英年早逝,太子宇文赟即位。宇文赟即位后因为忌恨这些得罪他的人,先后诛杀了宇文宪与王轨。杨坚的危险暂时终于得以解除。之后,面对宇文赟的猜忌,杨坚选择了外出当官,远离政治中心的方法避祸。知道自己辅政,篡权。
事情都有他的两面性,杨坚的“龙颜”、“帝王之相”、“谶言”等不利因素,年轻时险些给他带来杀身之祸,但在他当了帝王之后,却成了他大力宣传自己皇权神授、天命所归的资本。这也算是因祸得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