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54年,年僅14歲的楊堅就步入了仕途。直到581年篡周建隋當了皇帝,這28年的宦海沉浮中,他最大的一件事就是應付權臣的猜忌,與他們勾心鬥角,以求自保,可以說時刻都是如芒在背、如鲠在喉。
為什麼他年紀輕輕就遭到權臣的猜忌呢?史書上說是因為他的相貌特異,

(楊堅)
“為人龍颔,額上有五柱入頂,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長上短下,沈深嚴重。”《隋書·帝紀第一·高祖上》
身在将相之家卻長了一副“龍顔”,對楊堅來說确實不是什麼好事。但這隻是要置他于死地的那些敵對權臣們的借口。在楊堅的仕途之中,對他威脅最大的猜忌來自三位權臣,他們原因各不一樣,但招招狠辣,楊堅稍有不慎就會萬劫不複!下面我們一一列舉:
宇文護
宇文護是當時朝廷的實際主宰者,他因連殺西魏恭帝拓跋廓、北周孝闵帝宇文覺、北周明帝宇文毓三位皇帝留下了“屠龍高手”的稱号。可見此人的狠辣。
(宇文護劇照)
他為何要難為楊堅一個年輕人呢?那是因為楊堅的嶽父獨孤信,他是西魏八柱國之一,是宇文泰賴以起家的一股勢力,有相當的政治影響。宇文護想要達到自己獨掌朝綱的目的,就必須想方設法削弱持不同政見的獨孤信勢力。于是就拉攏分化獨孤信集團的重要成員楊忠、楊堅父子。
首先,宇文護派手下京兆尹薛善找到楊堅,說是要提拔他當功曹。京兆尹功曹就是長安市一把手的高參,并且可以代京兆尹處理日常事務,是個權利極大的實職,可見宇文護的誠意。楊堅與父親商量後,覺得這是按國家正常任官程式進行的,就答應了下來。這時楊堅步入仕途的第一個官職。但是,出任功曹之後,宇文護連連對楊堅暗中籠絡,并且請楊堅去他家吃飯。這對楊堅可真是一個兩難問題,去就代表是宇文護心腹,這個隊就站定了;不去就是公開挑釁,不給宇文護面子。楊堅父子二人商量後覺得一個媳婦不能找兩個婆婆,不能對不起獨孤信,決計不去。
宇文護擁立宇文覺登基為帝(當時稱天王),成立北周後,獨孤信與同為八柱國之一的趙貴暗中計劃除掉宇文護,但事情洩密,趙貴被殺,獨孤信被逼自盡。
(獨孤信劇照)
這時宇文護對楊忠與楊堅父子也起了殺心。他以太傅的高位許以楊忠,然後故意反悔,想以此激怒楊忠,再殺掉他。沒想到楊忠對太傅的位子不以為然。宇文護又利用楊堅的“龍顔”做文章。封建帝王對這類事情是甯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宇文護安排著名的相面大師趙昭當着周明帝宇文毓的面給楊堅相面。楊堅戰戰兢兢站在下面接受命運的審判,聽着趙昭說道他的面容是如何如何尊貴,當時心髒都要跳出來了!當楊堅聽到趙昭最後說到:“容貌雖貴,不過官至柱國。”的時候,楊堅長呼了一口氣,這條命算是保下了!
就這樣一次次的與宇文護周旋,直到北周武帝除掉宇文護,親自執政。楊堅本以為自己時來運轉,不用擔心猜忌了,但好景不長。
宇文憲
齊王宇文憲是周武帝宇文邕的異母弟,因他的文才武略在宇文家族中出類拔萃,得到權臣宇文護的重用,但宇文憲知道武帝的雄才大略也不敢得罪,于是在宇文護與宇文邕之間左右逢源。當宇文邕鏟除宇文護後,表示了他對弟弟宇文憲的信任,但話雖如此,從内心來講宇文邕還是防備這個弟弟的。
(宇文邕劇照)
于是,宇文憲想盡辦法想要博得哥哥宇文邕的信任,甚至将自己的私财拿出來充當軍費。仍不能使宇文邕完全信任他,于是宇文憲想通過找出一個潛伏在宇文邕身邊的,對于帝位有嚴重威脅的大臣出來,那麼他就有穩定社稷之功,必定可以得到皇帝哥哥的信任。
這次,宇文憲除了相面的老一套外,又玩了一個新花招:“谶緯”。在讨伐北齊的過程中楊堅因軍功被任命為定州總管。當時的定州有一個傳說,北齊文宣帝高洋在位時,巡視定州,有人建議打開西門,但高洋說不行,因為這個門必須等到出了聖人才能打開。是以,定州西門一直關閉。
但楊堅進入定州時,四門大開!聽說這個故事後楊堅惶恐不安,而這時,傳來消息,有一首歌謠傳遍了京城長安:“白楊樹頭金雞鳴,隻有阿舅無外甥。”這個歌謠與城門事件配合,簡直就像刺向楊堅的一把鋼刀,使楊堅如坐針氈。他一刻也等不及,慌忙回長安要向皇上解釋。但在長安還有一個比宇文憲還想置他于死地的大臣。
(楊堅劇照)
王軌
王軌是周武帝宇文邕的心腹大臣,他性格正直,富有遠見,對宇文邕忠心耿耿。曾多次向宇文邕進谏說太子頑劣,建議改立太子。這都是為了宇文邕的江山社稷着想,但宇文邕沒有采納。此時,王軌遷怒于皇太子身邊的小人,如劉昉、鄭譯等人,而作為嶽父的楊堅卻與這些小人不是好朋友就是同學。楊堅為何不盡心輔佐并教育太子呢?這引起了王軌極大的不滿。
在一次的宴席上,王軌故意裝作酒醉,一步三搖的走向楊堅,一把打掉楊堅的帽子,還說要看看什麼樣的額頭才是帝王之相。不但如此,王軌還直接向武帝進谏,說楊堅貌有反相,留在身邊必贻害無窮。
如此一而再、再而三,楊堅的苦日子到底什麼時候是盡頭!
公元578年,武帝宇文邕英年早逝,太子宇文赟即位。宇文赟即位後因為忌恨這些得罪他的人,先後誅殺了宇文憲與王軌。楊堅的危險暫時終于得以解除。之後,面對宇文赟的猜忌,楊堅選擇了外出當官,遠離政治中心的方法避禍。知道自己輔政,篡權。
事情都有他的兩面性,楊堅的“龍顔”、“帝王之相”、“谶言”等不利因素,年輕時險些給他帶來殺身之禍,但在他當了帝王之後,卻成了他大力宣傳自己皇權神授、天命所歸的資本。這也算是因禍得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