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宏和李靓蕾的互撕大瓜渐渐没了热度,但通过李靓蕾的“控诉小作文”,一个叫“煤气灯效应(gaslighting)”的心理学词汇彻底出了圈。
我研究了一天,本以为是吃瓜顺便涨个知识,没想到越看越害怕:
娱乐圈的是非离我们很远,但“煤气灯效应”离我们很近!

什么是“煤气灯效应”
这个词来源于1944年的一部老电影《煤气灯下》。
男人觊觎女人的财富,狂热追求一番后成功闪婚,但他想要更多——男人打算逼疯女人后再杀死她,这样就能彻底将财产据为己有,可是好端端的一个人怎么会疯呢?
他先是用花言巧语哄骗女人回老宅,因为她的姑妈曾在这里被谋杀,“亲人惨死”成了时刻盘踞在女人心头的阴影,这是男人摧毁她精神世界的预备篇。
男人常常在傍晚出门,借着夜色又悄悄爬回老宅的阁楼翻找珠宝。彼时老宅的煤气灯共用管道,阁楼开灯,楼下照明就会受到影响。可这种种,在不明所以的女人看来是什么样子呢?
煤气灯每到夜晚时分就忽明忽暗,终日挂着锁的阁楼也传来脚步声,令人毛骨悚然……
女人三魂丢了七魄,向归家的男人求助,男人却说:“你最近精神不好,产生了幻觉。”
他又故意给女人一些饰品,强调“你记性不好,小心收着”,然后偷偷藏起来,为的就是顺理成章说一句:“你看,你就是脑子不好吧。”
男人还私下嘱咐佣人们:“太太身体不好,你们少打扰她,也尽量别让她出门。”
佣人们感慨男人的温柔体贴,夸他思虑周全。女人却在极度惊惧中回不过神,所有的疑问都指向了自己,“是幻觉吗”“他一定是对的”“我最近精神好像真的不太好”……
煤气灯明明暗暗,却能把人性中的贪欲和控制照得清清楚楚。
看到这里,你可能对“煤气灯效应”已经有了大概的印象,别急,我们再来看一个案例。最近赵丽颖主演的影视剧《谁是凶手》中,有一位妻子也有类似的经历。
婚后做了全职太太的她,一旦与丈夫有不同意见,就会被拒绝、嘲讽、贬低。长此以往,妻子被丈夫的评判催眠,也开始自我怀疑、自我否定。
丈夫还会在精神虐待妻子时候,让手机处于震动状态,久而久之,妻子被“训练”得一听见手机震动就会浑身发抖、头痛欲裂——想“惩罚”她?打个电话就行了。
直到最后,妻子连看望儿子的权利也被剥夺,她气急,失手用剪刀扎死丈夫,去警局自首后还念叨着:
“我没做好家务,我怕他说我。”
“我不是一个好妻子,也不是一个好妈妈。”
“我有病,我身上有味,他们说我精神不正常。”
“我老公对我很好,他对我特别好!”
邻居都说这家的男主人在外企做高管,为人体面又热心,而女主人神志不清、浑浑噩噩,“平常就是病恹恹的,见人都躲着走”。
图片来源:微博@网剧谁是凶手
——否定女人的所见所感,让她不相信自己,同时隔绝外界接触,无法与外人道,这就是“煤气灯效应”。
一种心理操控手段,又称煤气灯探戈、煤气灯操纵,是指对受害者施加的情感虐待和操控,让受害者逐渐丧失自尊,怀疑自己的记忆、感知或理智,无法逃脱。
影视剧中的这些“煤气灯效应”之所以很容易被发现,是因为已经造成了很恶劣的后果:疯癫、痴傻,甚至杀人,但我们生活中的,往往被合理化,极难察觉。
“煤气灯效应”,我们身边也有
豆瓣鹅组前两天有篇帖子上了微博热搜,“我爸总吐槽我妈有精神病”,发帖人@雅人叔迷妹说:
“每次我妈在家里发脾气,我爸都会风轻云淡的来一句,‘别理你妈,她有神经病。’”
“后来我确定对我妈有一种偏见,觉得她总是歇斯底里。”
“但后来想想似乎都是正常的脾气,比如我爸喝得烂醉回家,比如我不好好学习,比如我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我妈都会发脾气。但之前我就觉得这是一种精神病。”
“在我的潜意识里和我妈是疏离的,一部分是我妈总唠叨我,一部分可能就是这种心理暗示吧。”
评论区激起无数共鸣。
后来@雅人叔迷妹和妈妈去逛商场,看见别人家小孩哭着找妈妈,孩子爸爸说:“别理你妈,她有神经病。”听到如此熟悉的一句话,她还笑着和妈妈说:“怎么你们当妈妈的都有神经病啊?”
是啊,怎么可能我们当妈妈的都有神经病呢!
不过是丈夫们吃惯了性别红利,经年累月地给妻子和孩子这种暗示,从精神层面攻击她、否定她、孤立她。说的人多了,妈妈们可能就真的“神经病”了。
与此类似的还有,“你妈到更年期了”“别和女人讲道理”“女人开车不行”……多种多样,总有一句你听过。
图片来源:微博@壮媛
波伏瓦73年前就在《第二性》中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而更令人细思极恐的是,这往往是整个社会都在对女性使用“煤气灯效应”的结果。
“任何生理的、心理的、经济的命运都界定不了女人在内部社会具有的形象,是整个文明设计出这种介于男性和被去势者之间的、被称为女性的中介产物。”
如何对“煤气灯效应”说不
夫妻间使用“煤气灯效应”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谁是凶手》里那个18岁的儿子,知道妈妈杀死了爸爸时,冲进警局大喊:“我现在就去杀了她!”
他与妈妈关系疏远,只崇拜自己的父亲,觉得他顾家、有责任心,明明事业有成却还仍然对“一无是处”的妻子不离不弃。
和警察聊天时他也隐隐流露出对自己“神经质”母亲的轻视和嫌弃,“所有人都知道我妈有精神病,只有我爸护着她!”
尚不谙世事的他,还没办法看清,妈妈在他心里的形象,其实是爸爸装扮(抹黑)过的样子:“当我记事开始,我爸跟我说她有病,让我离她远一点,以至于我见着她我都害怕。”
虽然他一直觉得妈妈精神不正常,但其实打心眼里也不愿意相信她就是杀害爸爸的凶手。自己从此以后就是“杀人犯的孩子”了?爸爸妈妈都“有病”,儿子还会是正常的吗?
男孩坐在昏暗的楼道里,对那扇本该象征“温暖”的家门,充满了恐惧——而这,就是“煤气灯效应”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未来的恐怖性被无限放大,连带着对自己的过去也产生了不信任感,甚至开始自我怀疑,因为一旦认同父母一方对另一方的诋毁,就意味着孩子自己的来处,也写满了问题——TA是父母共同带到这个世界上的啊!
拒绝“煤气灯效应”,无论施与受,就算真的遇人不淑,孩子也不该是我们愤怒和怨怼的牺牲品。
婚姻触礁,我们大可以向朋友、同辈、心理咨询师等其他更成熟、更理性的人寻求帮助,而不是向那个还懵懂的孩子去吐槽,在构建精神世界时,TA需要相对正面的父母亲形象。
更重要的是,无论一段关系处于什么阶段,永远以尊重自己的感受为先。如果痛苦、不舒服,就离开,哪怕不是离开这段关系,也可以先离开当下这个房间、当下这段对话。
天大地大,我们的感受最大!
希望2022年我们都能远离“煤气灯”,有勇气成为自己的光!
参考资料:
《煤气灯效应:如何认清并摆脱别人对你生活的隐性控制》,[美]罗宾·斯特恩
MBA智库·百科,“煤气灯效应(TheGaslight Effect)”
简单心理,《李靓蕾再放锤:心理学中「煤气灯人」是如何情感操控的?》
作者介绍:
时挽嘉,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内容编辑,育儿路上的学习者、探索者,希望我们好好生活,慢慢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