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逼瘋妻子然後“合理合法”地殺死她?這套暗黑操作還有多少女人不知道!

王力宏和李靓蕾的互撕大瓜漸漸沒了熱度,但通過李靓蕾的“控訴小作文”,一個叫“瓦斯燈效應(gaslighting)”的心理學詞彙徹底出了圈。

我研究了一天,本以為是吃瓜順便漲個知識,沒想到越看越害怕:

娛樂圈的是非離我們很遠,但“瓦斯燈效應”離我們很近!

逼瘋妻子然後“合理合法”地殺死她?這套暗黑操作還有多少女人不知道!

什麼是“瓦斯燈效應”

這個詞來源于1944年的一部老電影《瓦斯燈下》。

男人觊觎女人的财富,狂熱追求一番後成功閃婚,但他想要更多——男人打算逼瘋女人後再殺死她,這樣就能徹底将财産據為己有,可是好端端的一個人怎麼會瘋呢?

他先是用花言巧語哄騙女人回老宅,因為她的姑媽曾在這裡被謀殺,“親人慘死”成了時刻盤踞在女人心頭的陰影,這是男人摧毀她精神世界的預備篇。

男人常常在傍晚出門,借着夜色又悄悄爬回老宅的閣樓翻找珠寶。彼時老宅的瓦斯燈共用管道,閣樓開燈,樓下照明就會受到影響。可這種種,在不明是以的女人看來是什麼樣子呢?

瓦斯燈每到夜晚時分就忽明忽暗,終日挂着鎖的閣樓也傳來腳步聲,令人毛骨悚然……

女人三魂丢了七魄,向歸家的男人求助,男人卻說:“你最近精神不好,産生了幻覺。”

他又故意給女人一些飾品,強調“你記性不好,小心收着”,然後偷偷藏起來,為的就是順理成章說一句:“你看,你就是腦子不好吧。”

男人還私下囑咐傭人們:“太太身體不好,你們少打擾她,也盡量别讓她出門。”

傭人們感慨男人的溫柔體貼,誇他思慮周全。女人卻在極度驚懼中回不過神,所有的疑問都指向了自己,“是幻覺嗎”“他一定是對的”“我最近精神好像真的不太好”……

瓦斯燈明明暗暗,卻能把人性中的貪欲和控制照得清清楚楚。

逼瘋妻子然後“合理合法”地殺死她?這套暗黑操作還有多少女人不知道!
逼瘋妻子然後“合理合法”地殺死她?這套暗黑操作還有多少女人不知道!

看到這裡,你可能對“瓦斯燈效應”已經有了大概的印象,别急,我們再來看一個案例。最近趙麗穎主演的影視劇《誰是兇手》中,有一位妻子也有類似的經曆。

婚後做了全職太太的她,一旦與丈夫有不同意見,就會被拒絕、嘲諷、貶低。長此以往,妻子被丈夫的評判催眠,也開始自我懷疑、自我否定。

丈夫還會在精神虐待妻子時候,讓手機處于震動狀态,久而久之,妻子被“訓練”得一聽見手機震動就會渾身發抖、頭痛欲裂——想“懲罰”她?打個電話就行了。

直到最後,妻子連看望兒子的權利也被剝奪,她氣急,失手用剪刀紮死丈夫,去警局自首後還念叨着:

“我沒做好家務,我怕他說我。”

“我不是一個好妻子,也不是一個好媽媽。”

“我有病,我身上有味,他們說我精神不正常。”

“我老公對我很好,他對我特别好!”

鄰居都說這家的男主人在外企做高管,為人體面又熱心,而女主人神志不清、渾渾噩噩,“平常就是病恹恹的,見人都躲着走”。

逼瘋妻子然後“合理合法”地殺死她?這套暗黑操作還有多少女人不知道!

圖檔來源:微網誌@網劇誰是兇手

——否定女人的所見所感,讓她不相信自己,同時隔絕外界接觸,無法與外人道,這就是“瓦斯燈效應”。

一種心理操控手段,又稱瓦斯燈探戈、瓦斯燈操縱,是指對受害者施加的情感虐待和操控,讓受害者逐漸喪失自尊,懷疑自己的記憶、感覺或理智,無法逃脫。

影視劇中的這些“瓦斯燈效應”之是以很容易被發現,是因為已經造成了很惡劣的後果:瘋癫、癡傻,甚至殺人,但我們生活中的,往往被合理化,極難察覺。

逼瘋妻子然後“合理合法”地殺死她?這套暗黑操作還有多少女人不知道!

“瓦斯燈效應”,我們身邊也有

豆瓣鵝組前兩天有篇文章上了微網誌熱搜,“我爸總吐槽我媽有精神病”,發帖人@雅人叔迷妹說:

“每次我媽在家裡發脾氣,我爸都會風輕雲淡的來一句,‘别理你媽,她有神經病。’”

“後來我确定對我媽有一種偏見,覺得她總是歇斯底裡。”

“但後來想想似乎都是正常的脾氣,比如我爸喝得爛醉回家,比如我不好好學習,比如我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我媽都會發脾氣。但之前我就覺得這是一種精神病。”

“在我的潛意識裡和我媽是疏離的,一部分是我媽總唠叨我,一部分可能就是這種心理暗示吧。”

評論區激起無數共鳴。

逼瘋妻子然後“合理合法”地殺死她?這套暗黑操作還有多少女人不知道!
逼瘋妻子然後“合理合法”地殺死她?這套暗黑操作還有多少女人不知道!

後來@雅人叔迷妹和媽媽去逛商場,看見别人家小孩哭着找媽媽,孩子爸爸說:“别理你媽,她有神經病。”聽到如此熟悉的一句話,她還笑着和媽媽說:“怎麼你們當媽媽的都有神經病啊?”

是啊,怎麼可能我們當媽媽的都有神經病呢!

不過是丈夫們吃慣了性别紅利,經年累月地給妻子和孩子這種暗示,從精神層面攻擊她、否定她、孤立她。說的人多了,媽媽們可能就真的“神經病”了。

與此類似的還有,“你媽到更年期了”“别和女人講道理”“女人開車不行”……多種多樣,總有一句你聽過。

逼瘋妻子然後“合理合法”地殺死她?這套暗黑操作還有多少女人不知道!

圖檔來源:微網誌@壯媛

波伏瓦73年前就在《第二性》中說,“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

而更令人細思極恐的是,這往往是整個社會都在對女性使用“瓦斯燈效應”的結果。

“任何生理的、心理的、經濟的命運都界定不了女人在内部社會具有的形象,是整個文明設計出這種介于男性和被去勢者之間的、被稱為女性的中介産物。”

逼瘋妻子然後“合理合法”地殺死她?這套暗黑操作還有多少女人不知道!

如何對“瓦斯燈效應”說不

夫妻間使用“瓦斯燈效應”會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誰是兇手》裡那個18歲的兒子,知道媽媽殺死了爸爸時,沖進警局大喊:“我現在就去殺了她!”

他與媽媽關系疏遠,隻崇拜自己的父親,覺得他顧家、有責任心,明明事業有成卻還仍然對“一無是處”的妻子不離不棄。

和警察聊天時他也隐隐流露出對自己“神經質”母親的輕視和嫌棄,“所有人都知道我媽有精神病,隻有我爸護着她!”

尚不谙世事的他,還沒辦法看清,媽媽在他心裡的形象,其實是爸爸裝扮(抹黑)過的樣子:“當我記事開始,我爸跟我說她有病,讓我離她遠一點,以至于我見着她我都害怕。”

雖然他一直覺得媽媽精神不正常,但其實打心眼裡也不願意相信她就是殺害爸爸的兇手。自己從此以後就是“殺人犯的孩子”了?爸爸媽媽都“有病”,兒子還會是正常的嗎?

男孩坐在昏暗的樓道裡,對那扇本該象征“溫暖”的家門,充滿了恐懼——而這,就是“瓦斯燈效應”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未來的恐怖性被無限放大,連帶着對自己的過去也産生了不信任感,甚至開始自我懷疑,因為一旦認同父母一方對另一方的诋毀,就意味着孩子自己的來處,也寫滿了問題——TA是父母共同帶到這個世界上的啊!

拒絕“瓦斯燈效應”,無論施與受,就算真的遇人不淑,孩子也不該是我們憤怒和怨怼的犧牲品。

婚姻觸礁,我們大可以向朋友、同輩、心理咨詢師等其他更成熟、更理性的人尋求幫助,而不是向那個還懵懂的孩子去吐槽,在建構精神世界時,TA需要相對正面的父母親形象。

更重要的是,無論一段關系處于什麼階段,永遠以尊重自己的感受為先。如果痛苦、不舒服,就離開,哪怕不是離開這段關系,也可以先離開當下這個房間、當下這段對話。

天大地大,我們的感受最大!

逼瘋妻子然後“合理合法”地殺死她?這套暗黑操作還有多少女人不知道!

希望2022年我們都能遠離“瓦斯燈”,有勇氣成為自己的光!

參考資料:

《瓦斯燈效應:如何認清并擺脫别人對你生活的隐性控制》,[美]羅賓·斯特恩

MBA智庫·百科,“瓦斯燈效應(TheGaslight Effect)”

簡單心理,《李靓蕾再放錘:心理學中「瓦斯燈人」是如何情感操控的?》

作者介紹:

時挽嘉,尹建莉父母學堂原創内容編輯,育兒路上的學習者、探索者,希望我們好好生活,慢慢相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