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取胜的朱元璋每想起这三点,后怕到冷汗直流

元朝末年中国有三大草根领袖,东边是靠一根扁担闹革命的农夫张士诚,稳居华夏最富饶的江南大地;西边是打渔郎起家的陈友谅,占地最多,势头最盛;而在他俩夹缝中间的原本是最软的柿子,是丐帮出身的朱元璋。

但鄱阳湖之战彻底改变了三方力量的对比,扭转了朱元璋的被动局面,奠定了朱元璋的霸主地位,让朱元璋向着帝王宝座迈出了关键的一大步。

这场大战可以跟三国时的赤壁大战相媲美。

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取胜的朱元璋每想起这三点,后怕到冷汗直流

一千多年前,东吴点起的熊熊烈火,借着长江上漫卷的东风,烧光了曹兵的百里连营,葬送了曹老板统一的美梦。

一千年多年后的今天,朱陈两雄相争的鄱阳湖大战,也是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战役。在波涛汹涌的鄱阳湖上,朱乞儿点燃的冲天大火,借着呼啸的东北风,吞噬了陈老总的数十里巨船。陈友谅仰天长叹,滑铁卢之后霸业成空;朱乞儿向天狂笑,一统江山已不再是梦。

可是,在凯旋回营,痛饮宴会结束,朱元璋躺下就寝的时候,回想刚刚结束的鄱阳湖恶战,不由惊出一身冷汗,倒吸一口凉气。

这是为什么呢?

一、力量悬殊。

朱元璋和陈友谅的较量,就好像中国的拳击名将张君龙跟世界拳王刘易斯、泰森进行单挑,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的对手。

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取胜的朱元璋每想起这三点,后怕到冷汗直流

首先就朱元璋来说,战前的兵力对比是敌众我寡。

陈友谅的水军总兵力,有人说是朱元璋水军兵力的十倍,有人说十五倍,都夸张了一些,就像三国演义说曹操有83万大军一样,不靠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历史不是演义,不能信口开河、夸大其词。

最靠谱的说法,陈友谅的兵力是老朱的三倍,陈友谅军队有60万,朱元璋只有20万,但这已经足够老朱喝一壶的了。

其次双方的武器装备是敌强我弱。

陈友谅统治的地盘广大,自己实力非常雄厚,也就是说不差钱,军费开支庞大,装备也就精良。打个比方,陈友谅的战船都是恐龙那样的巨无霸,航母的级别,而朱元璋的战船跟大象的块头一样,最多属于战列舰、驱逐舰级别。一句话,二者的装备不成比例,武器有代差。

而且陈友谅的水军久经考验、身经百战,经验丰富。

朱元璋的水军是临时组建,缺乏实战经验,战斗力可想而知。

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取胜的朱元璋每想起这三点,后怕到冷汗直流

最后一点是,陈友谅的水军在上游,朱元璋的军队在下游。

顺水行船四两能拨千斤,逆水行舟用千斤力气也只能出四两功。

如果两军相遇,陈友谅根本就不用动手,只是开足马力撞上去,朱元璋的小船也会被秒杀,支离破碎。

总而言之,这场大战就跟赤壁大战的东吴一样,朱元璋是以少对多,以弱对强的战役。既然这样,朱元璋为什么还要打呢?这就牵出了朱元璋后怕的第二个原因。

二、逼到悬崖。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朱元璋一没有胜利把握,二没有充分准备,是被逼的。

大战前夕,张士诚首先发难,向朱元璋的根据地安丰一带发动进攻,此地兵力太少,低挡不住,危在旦夕,向老朱求救。形势危急,朱元璋被迫发兵援助。

可是祸不单行,陈友谅好像有意跟张士诚配合,向朱元璋控制的南昌发动猛攻。朱元璋被两面夹击,首尾难顾,一筹莫展。比起安丰,南昌则更为重要,朱元璋在情急之下,被迫放弃东线,回援南昌。

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此刻陈友谅放弃了被打得稀巴烂的南昌,借着高昂的士气,集结数十万大军以逸待劳,在鄱阳湖等着朱元璋。

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取胜的朱元璋每想起这三点,后怕到冷汗直流

你说,朱元璋能不害怕吗?

三、后方空虚。

在朱元璋硬着头皮跟陈友谅死磕的时候,朱元璋的大本营应天,也就是南京,此时非常空虚,守军很少,因为朱元璋的几乎所有家当都拿出来跟陈友谅对决了。

如果张士诚趁着朱陈大战,只要出动几万兵力去偷袭南京,那么应天守军就会顶不住,朱元璋的大军就会军心浮动,不战自乱。到时候朱元璋就会腹背受敌,背后挨刀,进不得、退不能、逃五路,九死一生,只能等着挨宰。

如果没有那场东北风,如果张士诚出兵南京,别说当皇帝,就是再去当乞丐或者当和尚都没有了机会,朱元璋这个叫花子将军恐怕早就身首异处,被碎尸万段了。想想能不后怕吗?

不过历史已经是历史,没有那么多的假设,也没有那么多的如果。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切历史的偶然,都在必然之间。朱元璋当时的胜利是必然的,陈友谅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朱元璋出身卑微,礼贤下士,知人善任,会笼络人心,旗下人才济济,文有刘伯温、武有徐达常遇春。而且朱元璋在那场大战中临危不乱,沉着冷静。

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取胜的朱元璋每想起这三点,后怕到冷汗直流

而陈友谅性格暴躁,气量狭小,有勇少谋,轻敌冒进,听不得不同意见,缺乏远见卓识,对于战场上可能出现的情况没有预案,身边没有得力谋士。

一切的一切,都好像在证明,是历史选择了朱元璋,命运之神在眷顾了他,让在这场大战中、化险为夷、以少胜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