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取勝的朱元璋每想起這三點,後怕到冷汗直流

元朝末年中國有三大草根領袖,東邊是靠一根扁擔鬧革命的農夫張士誠,穩居華夏最富饒的江南大地;西邊是打漁郎起家的陳友諒,占地最多,勢頭最盛;而在他倆夾縫中間的原本是最軟的柿子,是丐幫出身的朱元璋。

但鄱陽湖之戰徹底改變了三方力量的對比,扭轉了朱元璋的被動局面,奠定了朱元璋的霸主地位,讓朱元璋向着帝王寶座邁出了關鍵的一大步。

這場大戰可以跟三國時的赤壁大戰相媲美。

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取勝的朱元璋每想起這三點,後怕到冷汗直流

一千多年前,東吳點起的熊熊烈火,借着長江上漫卷的東風,燒光了曹兵的百裡連營,葬送了曹老闆統一的美夢。

一千年多年後的今天,朱陳兩雄相争的鄱陽湖大戰,也是中國軍事史上的經典戰役。在波濤洶湧的鄱陽湖上,朱乞兒點燃的沖天大火,借着呼嘯的東北風,吞噬了陳老總的數十裡巨船。陳友諒仰天長歎,滑鐵盧之後霸業成空;朱乞兒向天狂笑,一統江山已不再是夢。

可是,在凱旋回營,痛飲宴會結束,朱元璋躺下就寝的時候,回想剛剛結束的鄱陽湖惡戰,不由驚出一身冷汗,倒吸一口涼氣。

這是為什麼呢?

一、力量懸殊。

朱元璋和陳友諒的較量,就好像中國的拳擊名将張君龍跟世界拳王劉易斯、泰森進行單挑,根本就不是一個層次的對手。

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取勝的朱元璋每想起這三點,後怕到冷汗直流

首先就朱元璋來說,戰前的兵力對比是敵衆我寡。

陳友諒的水軍總兵力,有人說是朱元璋水軍兵力的十倍,有人說十五倍,都誇張了一些,就像三國演義說曹操有83萬大軍一樣,不靠譜,不是實事求是的态度,曆史不是演義,不能信口開河、誇大其詞。

最靠譜的說法,陳友諒的兵力是老朱的三倍,陳友諒軍隊有60萬,朱元璋隻有20萬,但這已經足夠老朱喝一壺的了。

其次雙方的武器裝備是敵強我弱。

陳友諒統治的地盤廣大,自己實力非常雄厚,也就是說不差錢,軍費開支龐大,裝備也就精良。打個比方,陳友諒的戰船都是恐龍那樣的巨無霸,航母的級别,而朱元璋的戰船跟大象的塊頭一樣,最多屬于戰列艦、驅逐艦級别。一句話,二者的裝備不成比例,武器有代差。

而且陳友諒的水軍久經考驗、身經百戰,經驗豐富。

朱元璋的水軍是臨時組建,缺乏實戰經驗,戰鬥力可想而知。

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取勝的朱元璋每想起這三點,後怕到冷汗直流

最後一點是,陳友諒的水軍在上遊,朱元璋的軍隊在下遊。

順水行船四兩能撥千斤,逆水行舟用千斤力氣也隻能出四兩功。

如果兩軍相遇,陳友諒根本就不用動手,隻是開足馬力撞上去,朱元璋的小船也會被秒殺,支離破碎。

總而言之,這場大戰就跟赤壁大戰的東吳一樣,朱元璋是以少對多,以弱對強的戰役。既然這樣,朱元璋為什麼還要打呢?這就牽出了朱元璋後怕的第二個原因。

二、逼到懸崖。

俗話說,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朱元璋一沒有勝利把握,二沒有充分準備,是被逼的。

大戰前夕,張士誠首先發難,向朱元璋的根據地安豐一帶發動進攻,此地兵力太少,低擋不住,危在旦夕,向老朱求救。形勢危急,朱元璋被迫發兵援助。

可是禍不單行,陳友諒好像有意跟張士誠配合,向朱元璋控制的南昌發動猛攻。朱元璋被兩面夾擊,首尾難顧,一籌莫展。比起安豐,南昌則更為重要,朱元璋在情急之下,被迫放棄東線,回援南昌。

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此刻陳友諒放棄了被打得稀巴爛的南昌,借着高昂的士氣,集結數十萬大軍以逸待勞,在鄱陽湖等着朱元璋。

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取勝的朱元璋每想起這三點,後怕到冷汗直流

你說,朱元璋能不害怕嗎?

三、後方空虛。

在朱元璋硬着頭皮跟陳友諒死磕的時候,朱元璋的大學營應天,也就是南京,此時非常空虛,守軍很少,因為朱元璋的幾乎所有家當都拿出來跟陳友諒對決了。

如果張士誠趁着朱陳大戰,隻要出動幾萬兵力去偷襲南京,那麼應天守軍就會頂不住,朱元璋的大軍就會軍心浮動,不戰自亂。到時候朱元璋就會腹背受敵,背後挨刀,進不得、退不能、逃五路,九死一生,隻能等着挨宰。

如果沒有那場東北風,如果張士誠出兵南京,别說當皇帝,就是再去當乞丐或者當和尚都沒有了機會,朱元璋這個叫花子将軍恐怕早就身首異處,被碎屍萬段了。想想能不後怕嗎?

不過曆史已經是曆史,沒有那麼多的假設,也沒有那麼多的如果。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一切曆史的偶然,都在必然之間。朱元璋當時的勝利是必然的,陳友諒的失敗也是必然的。

朱元璋出身卑微,禮賢下士,知人善任,會籠絡人心,旗下人才濟濟,文有劉伯溫、武有徐達常遇春。而且朱元璋在那場大戰中臨危不亂,沉着冷靜。

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取勝的朱元璋每想起這三點,後怕到冷汗直流

而陳友諒性格暴躁,氣量狹小,有勇少謀,輕敵冒進,聽不得不同意見,缺乏遠見卓識,對于戰場上可能出現的情況沒有預案,身邊沒有得力謀士。

一切的一切,都好像在證明,是曆史選擇了朱元璋,命運之神在眷顧了他,讓在這場大戰中、化險為夷、以少勝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