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每天读点《史记》系列六:一代不如一代的夏王朝

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史记·夏本纪》

禹不幸死在了巡察的路上,也就是现在浙江的会稽山附近。据说因为他创建了贡纳赋税制度,为了纪念他才把所葬之地命名为“会稽”,古代这个词就是会计的意思,即综合考核,可见这一创举对国家创建之重要。自此夏王朝便开启了家天下的模式,虽然中间有些小插曲,但大趋势是一代不如一代。

每天读点《史记》系列六:一代不如一代的夏王朝

会稽山

伪禅让之制,家天下的开端

大禹去世后有一段让贤的假把式,为什么说他假?因为整个夏王朝除了这段让贤外,就从来没有出现过第二例,这么突兀的行为除了想突出大禹的仁德之外,并无其他。

每天读点《史记》系列六:一代不如一代的夏王朝

说是大禹在被立为天子之后就确定了接班人是那个会溜须拍马的皋陶,但不幸的是政治家皋陶死的早,于是就让他儿子益执政。

请大家注意,假如大禹觉得皋陶厉害,任命皋陶为接班人,这确实属于让贤。但既然贤能的人已经归西,如果真的是“贤人政治”逻辑主导的话,是不是再次在茫茫人海中筛选,又怎么会顺理成章地将继承人的位置降落在他儿子益身上呢?

每天读点《史记》系列六:一代不如一代的夏王朝

这背后的逻辑归根结底就是“皇位传子”,也就是说从大禹开始就已经有了这一根深蒂固的家族制思想,尽管后人想尽办法想去涂抹这一并不光彩的现实做法,但仔细梳理还是会看出破绽。

每天读点《史记》系列六:一代不如一代的夏王朝

接着装模作样的那套程序大家肯定都熟悉,大禹的儿子启很贤能,于是大家都敲锣打鼓地希望他执政,所以益就在大禹儿子守孝回来后让位。

开恶政之端,仁德日趋衰败

我们姑且不论这段历史的真假,尽管他有着明显的做作痕迹。我们现在就来看看这位被大家高呼贤能的主子到底表现如何?是不是如狂热的人们所说的那样贤俊?

每天读点《史记》系列六:一代不如一代的夏王朝

夏启继位后各个部落似乎不太安宁,比如有扈氏就不听他指挥,这其实也是个信号,就是夏启的权威逐渐式微,于是夏朝就开始了东征西讨的戎马生活,威信不足以维系大一统的时候武力就派上用场了。

每天读点《史记》系列六:一代不如一代的夏王朝

但夏启有个特别恶劣的行径,他强制要求“战必胜”,假如没打胜就说明你违抗了命令,而没遵守命令的人都是要付出代价的,都得被斩杀示众,家人也要连带,连坐制的雏形就这样产生了。

每天读点《史记》系列六:一代不如一代的夏王朝

本来打着正义的旗号穷兵黩武已经是无德的表现,现如今又出台一系列高压政策迫使士兵们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否则自己和家人都得遭殃,这种强盗逻辑不管史书上用多么轻佻的文艺掩盖也改变不了这背后暴虐、无能的本性。

每天读点《史记》系列六:一代不如一代的夏王朝

所以说夏朝自启开始已经没有了理想与仁德的光辉,他开启了恶政之端,自此“枪杆子里出正义”的强盗逻辑甚嚣尘上,杀头制和连坐制的制度也越来越完善,直至成为王权统治的制度齿轮。

每天读点《史记》系列六:一代不如一代的夏王朝

迷鬼神之事,一片颓废之势

启之后的继承者们更是些平庸之辈,要么沉迷在酒色之中,要么整天玩忽职守。所以司马老爷子估计也是一脸懵,于是什么事迹也避而不谈,就直接流水账地记录了一下王位更替次序。

每天读点《史记》系列六:一代不如一代的夏王朝

“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帝少康崩,子帝予立。帝予崩,子帝槐立。帝槐崩,子帝芒立。帝芒崩,子帝泄立。帝泄崩,子帝不降立。帝不降崩,弟帝扃立。帝扃崩,子帝廑立。帝廑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为帝孔甲。”

直到孔甲这边,司马兄才收住了,大概再不发表几句夏朝就没了,于是拎出来说了一通迷恋鬼神与好色淫乱之事。其实这是整个夏朝的通病,毕竟处于朝代初生阶段,在没有什么可以依赖的时候只得依赖鬼神与恐怖。

每天读点《史记》系列六:一代不如一代的夏王朝

这种恐怖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武力相待,夏的最后一位仁兄桀就将这一恐怖统治发挥到极致。他并不像现代国家之间相处那样懂得外交谈判,只要有不和这厮就动武去捶那些诸侯,最后终于因群愤而被一个叫汤为首的老大哥给掀了底。

每天读点《史记》系列六:一代不如一代的夏王朝

夏桀

自此夏朝灭,殷商起。

觉得文章不错的朋友,不妨点个免费的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