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快速梳理春秋“排位赛”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按照史书的记载,春秋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中东周前半期的历史时期,其开始和结束的标志存在很多说法,大多数人认为,春秋既然是作为东周前半期的历史时期而存在的,那么春秋时期开始的标志应该是周平王姬宜臼东迁,也就是周平王元年,即公元前770年,也有少数看法认为,春秋的开端应该是西周末年,也就是公元前711年,周幽王在“烽火戏诸侯”之后失去了对诸侯的管控,导致犬戎一举攻入了西周都城镐京杀掉了周幽王姬宫湦之后,但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毕竟存疑,这种说法一直处于少数派的地位;而春秋时期结束的标志,传统史学家将春秋的结束定义在周敬王四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去世,也有说法认为,春秋的结束应该是在公元前453年的韩赵魏灭智氏之后,或者是在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之后。

快速梳理春秋“排位赛”

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都可以看出春秋时期是一个混乱且富有争议的时期,今天笔者就来带大家梳理一下,春秋时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

一、春秋大餐前的开胃菜——庄公小霸

春秋真的很野蛮,但是也很君子,那么君子和野蛮到底可以到什么程度呢?实际上的春秋时期比想象中的复杂的多,由于周礼的存在为战争也制定了“礼数”,导致各个诸侯国之间偷个麦子都能打起来,打出来鼻血就停战,开战之前下战书约定好时间地点等等,打到一半不论输赢就约个时间停战去吃饭……当时晋楚之战晋军逃跑的时候有辆战车陷在泥里推不动了,楚国士兵还会上去帮忙,所以说,春秋初期的“君子之战”其实就是不用谋略、全靠实力的无脑硬刚。

于是,虽然春秋主要是五霸的舞台,但是在春秋五霸之前、在这个不知道算是野蛮还是君子的春秋,出现了一个不是很要脸的君主——郑庄公,算是五霸之前的0.5霸,也就是“庄公小霸”。郑国的开局并不是非常有利,因为他就在周朝首都的旁边,算是天子脚下、灵山秀水,但也就是说周朝一旦出事,郑国就成了第一个炮灰,这就直接导致郑恒公开始的往下三代开始一系列猥琐操作,先是第一代郑恒公动迁搬家,接着第二代郑武公吞并他国,到了第三代就是郑庄公,他则是开始一步一步收买人心,并将郑国“耍赖”的优良传统发挥的淋漓尽致,完全把春秋初期的“君子之战”变成了“谁不要脸谁就能赢”的大趋势:一边说奉行“君子之战”,伐卫国的时候偏偏使用了“迂回背刺”的战术;一边说着要堂堂正正,打北戎的时候开始练习各种伏击;说好不用兵法,结果打周的时候摆出了“鱼丽之阵”——说好的“正人君子”呢?

快速梳理春秋“排位赛”

二、一霸登场,齐桓公姜小白

郑庄公死后,郑国陷入了内战成了二等国家,此时,姜太公的第十二代孙子,也就是齐桓公姜小白开始在他的小弟管仲的辅助下开始秀操作,准确的说管仲要比齐桓公还要厉害点,操作也比齐桓公秀很多。这两个人本来是有一箭之仇的,甚至可以说是有深仇大恨的,然而管仲这个人几乎是全身都布满了主角光环,在齐王王位争夺战中,在姜纠手下的管仲曾经差点搞死王位候选人之一的姜小白,然而姜小白当上齐桓公之后,也不知道管仲为什么没被弄死,也不知道齐桓公怎么想的,不仅没有向管仲问罪,反而拜管仲为相,并且称他为“仲父”,“杀身之仇,拜作仲父”,鬼都不知道这两个人的仇恨到底是怎么解开的。

快速梳理春秋“排位赛”

但是管仲的确也很有才华,定下了礼义廉耻,也分出了士农工商,打响了中国最早的贸易战,甚至还将妓院合法化……管仲的才华基本就是个外挂一样的存在,而齐桓公一只手拿着这个挂,一只手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开始“挟天子以伐不服”,但是管仲死了之后,齐桓公姜小白直接被易牙、开方、竖刁活活饿死在宫中,齐国开始大乱。

三、四霸争权

齐桓公姜小白死后,二霸宋襄公以“仁义”成霸,然而他虽然是五霸之一,但是简直就是个笑话。宋襄公刚刚帮齐国平定了内乱,突然变得膨胀起来,觉得自己非常“仁义”,又很“讲道理”,还平定了大国的内乱,可以考虑称霸中原了。然而到了后来,郑国要支持楚国称霸,宋襄公心里觉得非常不平衡,觉得郑国不来帮如此“文明”的自己反而去帮“南蛮”楚国,觉得很伤自己的自尊,于是发兵攻打郑国,而楚国也前来帮助郑国,宋楚泓水之战打响。

宋国开始秀智商一样地白给:两边开战,楚军正在渡河,目夷请求宋襄公趁楚军渡河的时候先发制人,然而宋襄公表示自己是文明人不能太阴险,就拒绝了;楚军渡过河开始排兵布阵,目夷再次请求宋襄公趁楚军还没布完兵进攻,宋襄公依旧表示自己是个文明人,依旧拒绝。事实证明仁义大旗不能当饭吃,宋国惨败,从此之后,春秋战争逐渐失去了“仁义”,只有“兵不厌诈”,但也正因为如此,各种兵法等军事思想开始滋生并蓬勃发展。

快速梳理春秋“排位赛”

这个时候,三霸晋文公经过多年的流亡回到了晋国,很巧地碰上了楚国正在打宋国,晋文公就联合了齐国和秦国去帮助宋国,在城濮与楚国决战并成功获胜,晋文公赢了城濮之战后就成了春秋第三位霸主,而晋文公的好友,也就是四霸秦穆公与晋文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实说白了就是觉得自己好友晋文公的地盘太难抢了,所以一直不愿意向东扩张,只能打一打西边的游牧民族来消磨时间,然后一不小心变成了西戎霸主。

最后一个霸主,也就是楚庄王也在几十年后出现了,在晋楚多年的战乱中,楚庄王“一鸣惊人”赢得了邲之战,大胜晋国,楚国士气大增,然而好死不死的是,这个时候宋国又来找茬了,楚国使者路过宋国的时候被宋国杀掉了,再加上城濮之战,新仇旧恨一起涌了上来。楚国和宋国开展,晋国也和之前一样前来支持宋国,但是与上次不同的是,晋国这次只是精神支持,并没有发兵。宋国被迫向楚国求和,自此,楚庄王饮马黄河,并问鼎中原,春秋开始接近尾声。

四、尾声

楚庄王饮马黄河并问鼎中原之后,春秋开始接近尾声,“卧薪尝胆”的故事出现在了中原的东南部,当时的超级大国晋国随后也开始各种内斗,晋国四大家族智、魏、韩、赵内斗不断,魏、韩两家屈服于智的强大开始配合智氏围攻了赵家的晋阳,但是久攻不下,智氏于是便企图放水淹城灭掉赵家,但是这一想法也让魏、韩两家感受到了危险,因为魏、韩两家旁边也有河,而智氏无底线的想法无疑是犯了众怒,于是在公元453年,魏、韩两家叛变,洪水反灌了智氏,韩赵魏联手灭了智氏,并在不久的将来“三家分晋”,春秋的“排位赛”宣告结束。

快速梳理春秋“排位赛”

春秋“排位赛”终于宣告结束,但是混乱的时代才刚刚开始,人们开始进入战国“淘汰赛”,混乱时代展露出更加丧心病狂的狰狞。

注:楚国不是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国,而是一个自立的古国,只不过后来被周朝打怕了,才开始称臣纳贡,但是依旧自立,不太爱遵从周礼那一套,所以被其他国家看不起,认为楚国“皆为蛮夷”,楚国不找理由就攻打他国时也自称“我蛮夷也”,意思是“我想打你就打你,因为我没文化”。

参考文献:《春秋》、《史记》、《左传》、《淮南子》、《公羊传》、《谷梁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