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国民党的军队,其军容之光鲜,军备之丰富,武器之精良一向是为人所共知的,也正式由于这些方面的优势,使得蒋介石信心大增,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不久,假意与我党和谈,实质上是争取时间准备内战,在自觉准备充足后,蒋介石便公然撕毁了和平协议,再度掀起了内战。
精良的装备,庞大的人数,这些都使得国民党的军队看起来十分的精锐,这些精锐部队承载了蒋介石的厚望,是蒋介石消灭我党,彻底统治中国的有力武器。
但就是这些精锐的部队,在解放战争中却屡次败于解放军之手,精良的武器装备都拿来武装了解放军,国民党因此落得了个“运输大队长”的称号。

在国民党的精锐部队中,分别由名将张灵甫和胡琏领导的整编第74师和整编第11师无疑是精锐中的精锐,并且两个师的师长关系还挺好。
但同是精锐中的精锐,率领部队的将领也都是难得的名将,但在与解放军华东野战军进行作战时,为什么第74师遭到了全歼,而第11师却能重创华东野战军呢?这两支部队的不同结果又是由哪些原因导致的呢?
地利有差
1947年,蒋介石开始对山东地区进行重点进攻,并且派出了国民党的王牌军队——整编第74师,第74师与华东野战军在在孟良崮地区展开了作战,但国民党的王牌军队整编第74师却在此战中遭到了很大损失,整个师几乎被解放军全歼。
不甘失败的蒋介石在在孟良崮战役结束后不久,又纠集了大军再次对山东地区展开了进攻,并且这次派出了国民党的另一王牌——整编第11师,双方在南麻地区展开了作战,但作战的结果却与前几个月前大相径庭。
在面对第11师时,华东野战军打算沿袭对付张灵甫领导的第74师的方法,在第11师进攻沂蒙山时对其展开围歼,但这次并未取得孟良崮战役时的战果,华东野战军反而遭到了重大损失,不得不被迫撤离战场。
同样精良的装备,相似的军队人数,领军的将领同样都是身经百战的名将,但为什么有这么明显的区别呢?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地利有差。
孟良崮战役之时,孟良崮周围的路段多为崎岖的山路,多适于人员步行而不利于机械化设备的推进,因此,第74师的机械化装备无法到达战场,强大的火力未能真正发挥作用,第74师的武器装备优势荡然无存。
但在几个月的南麻地区,其地势相对平坦,可用于掩护的建筑物众多,平坦的道路使得机械化设备可以尽快推进,而大量的建筑物又可以起到很好的伏击作用,强大的火力优势在此得到了极大发挥,再加上掩体众多,无法对第11师造成伤害反而自身遭到重创的华东野战军在此情况下也不得不选择撤退。
不得不从的命令
在有些人看来,第74师的覆灭与其领导者张灵甫有很大关系,但虽然张灵甫为人确实有些张狂,但作为一个身经百战的将领,对于即将要与华东野战军进行的战斗的优劣之处又怎么能不明白呢?
更何况在孟良崮还未进行前,在莱芜中,国民党将领李仙洲所率领的军队就因为位置过于突出被华东野战军抓住机会一顿猛打,为此付出了惨烈的代价。
正是因为如此,张灵甫深刻地明白一旦进入孟良崮当中,其就会和友军脱离,而脱离后将会发生什么又是无法为人所能知晓的了。
虽然知晓可能有不好的结果,但张灵甫只是一个师级将领,在其上还有司令部、最高指挥部等。
在孟良崮战役前,接到命令的张灵甫就曾明确表示作战地区地形崎岖,不适合拥有众多重武器的第74师进入作战,但面对上级的强硬命令,张灵甫及其所在的第74师都无法反抗,只能按原定计划进行作战。
第11师的师长胡琏因为敏锐的战斗嗅觉,多次在我军的包围中成功突围,在遭到我军的包围后,他冷静地进行了战略部署,组织军队展开了有力反击,在平坦的南麻地区发挥了重武器的火力优势,成功打破了华东野战军的包围圈。
久等不到的援军
张灵甫在孟良崮战役前的担心不是虚假的,在进行孟良崮战役时,被华东野战军包围的第74师奋力死守,但按原定计划前来支援的第25师和第83师都遭到了华东野战军的阻击,就算有军队不惜代价进行救援,但也无法阻止第74师的覆灭。
而在第11师遭到包围时,除了平坦的地势和众多的建筑物有利于发挥重武器的优势,能够坚持较久外,周边友军的救援力度也很大,一度给华东野战军造成了莫大危机,内外夹击下只得撤出战争。
张灵甫设想成真,进入孟良崮地区后,崎岖的地势将第74师与友军断绝开来。一旦陷入包围,基本上就等于全军覆没,由此看来,第74师和第11师不同的作战结果也和久等不到援军有很大联系。
小结:
在古代的战争中,作战双方就十分重视天时、地利、人和对战场的影响,随着战争的发展,热武器、重武器成了战争的主力,但天时、地利、人和仍然是影响战争走向的胜利因素。
例如第74师和第11师不同的作战结果就是地利(地形地势差别)和人和(援军到来与否、救援力度大小)所导致的。
在现今的和平年代,虽然多数国家掌握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能够很大程度地无视天时、地利、人和的影响,但受限于总体和平的国际形势,现在国际上的战争多是以小规模的冲突为主,战争形势仍然是以士兵及士兵操纵下的现代化设施为主导,这种情况下,天时、地利、人和对于战场走向的影响仍然是十分巨大的。
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们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古早故事”,其中有更多的文章分享给大家!
『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